“李尚書,你來給孔家求情?”
“殿下千萬不要誤會,孔家犯法與庶民同罪,勾結官員、貪腐,罪有應得。但蓄謀聚眾造反,是不是太過?”
孔府全家被朱雄英以重罪抓捕回京,關入刑部大牢,結果沒有一個官員為孔家求情,甚至在大牢里沒有任何優待。
文官被關在刑部大牢一向待遇不錯,至少有一定的體面,也不會餓著。孔家就不同了,送飯都要求獄吏(被朱雄英抄家了,身上沒錢)。
朱雄英等了好幾天,才有禮部尚書李原名前來說話。
李原名,河北安州人,起初被舉薦為御史,之后出使西南,回來后被朱元璋任命為禮部尚書。
因洪武年禮部事務不多,加之此前的尚書因罪被貶被殺,禮部好幾年沒有尚書,倒是李原名深受朱元璋重用,這些年一直在任,哪怕經歷李善長之案。
正因為李原名坐得穩,朝臣協商過后,還是讓李原名去見朱雄英。孔家可以定罪,不能定謀逆,至少保住文官臉面。
李原名愿意來,文官愿意勸一勸,也是看到朱雄英把從曲阜抓來的士子都送去松江培訓,要讓他們給外國士子教書這件事看出了一些端倪。
朱雄英出來做了那么多事了,文官知道他的脾性和習慣,若真的要嚴厲處決孔家,不會那么多事,李原名這才敢來。
他李原名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西南,又兢兢業業、小心翼翼當官,不是來為了給孔家陪葬的。
“李尚書以為忠君焉?華夷之辨焉?”
聽完朱雄英的問話,李原名暗道果然如此,恭敬道:“殿下的大作戴良論,臣日日拜讀,深以為然。”
“行了,不用拍馬屁,我的文章連秀才都考不上,沒什么大作。”朱雄英說道,“既然你認可,那我問你,孔家還要存在嗎?
不說那些高大上的話,就以元末押寶來說,我從沒見過賭輸了還能贏錢的。
他北孔投遼降金跪蒙元,遼金蒙元給他北孔抬轎子也就罷了,他們家可沒有一絲一毫敬重、恭敬我大明,給他封衍圣公好像還虧待他一樣。
我大明是賤人?被人罵,被人打了左臉,還要伸過右臉讓他再打?
你們覺得孔子要是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棺材板還能壓住嗎?”
李原名說道:“殿下所言甚至,北孔確實不當人字,但殿下留在曲阜的畫像、雕塑,是否可以撤去,疑辱沒先圣。”
朱雄英帶走孔府全家、一眾學子的時候,在孔家門前留下了一幅畫和一座雕塑,都是孔子的樣子,但穿著蒙元服飾,留著蒙元發型。
這兩個東西在曲阜引起軒然大波,但并未有人要死要活,甚至沒人多說什么。
自從大明開始宣揚華夷之辨,重申恢復華夏,所有人都預料到了這一天,只是沒想到那么赤裸裸,直戳孔家肺管子。
即便如此,朝堂文官依然沒有任何舉動,甚至聞訊被朱元璋宣詔入京的南孔都沒有說什么。
朱雄英說道:“是我辱沒還是他北孔辱沒!我看你那么拼命給北孔洗地,到底是尊先圣還是辱先圣?”
“如殿下所言,孔子是孔子,孔家是孔家。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孔子并非他的不肖子孫,還請殿下莫因孔子子孫罪過牽連孔子。”
朱雄英感嘆道:“若天下文人皆如李尚書這般有理有據,我就不用遭那么多殺孽了。”
“殿下為國為民,何來殺孽一說!”
“行了,既然皇爺爺叫來南孔,之后的事你們辦吧。”
“是!”
從朱雄英公審孔家開始,不,應該說從孔家惹到朱雄英開始,滿朝文官就已經想到了應對策略,用南孔取代北孔。
說起來南孔繼衍圣公之位也是占據更多數量的南方官紳得利,他們巴不得如此。
至于北方官紳,他們是最早跳槽到華夷之辨的群體,也是從華夷之辨中獲利最多的群體,自然反感北孔,天然與北孔站在對立面,同樣支持南孔取代。
孔訥父子早被天下官紳拋棄,尚且不自知,可見吳溥說得無才無德準確無誤。
本以為要大鬧一場,結果一切絲滑無比,讓習慣以往攔路絆腳石一堆的朱雄英很不習慣。
“什么?死傷上百我大明百姓,你們是干什么吃的!”
剛剛返回松江府,朱雄英就收到北方喜子傳訊,修建平遼鐵路出了意外事故,一次死傷上百人,還都是大明百姓。
這是朱雄英訂立的規矩,除非死的是奴隸,否則任何重大事故都要匯報給他,他會親自處理。
當朱雄英趕去遼東,事故已經基本處理結束,傷員得到救治,死亡的家屬得到撫恤。
經過盤查,此次事故是因為趕工期,想在冬季來臨前修多點,操之過急出了意外事故,并非什么人犯罪。
“我早就定下工期,為何這么急?”
喜子說道:“殿下愛民如子,奔波在前,民愿盡綿薄之力,為殿下排憂解難。”
“可是你們逼迫?催促?”
“無人逼迫,確屬百姓自發。”
往返所有工地詢問,還真的是工人自發行為。
朱雄英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多么感染人心,就是那句用一代人的血汗換子孫后代永世太平。
要單單只是喊話,百姓不是傻子,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
朱雄英他自己覺得自己遙控指揮都是輕松工作,但別人不那么看。
別人只看到身為皇太孫,未來的皇帝,竟然不待在舒服的皇宮中,反而事事親臨第一線,出了任何事都是第一個到達,甚至與百姓一起吃喝干活。
就連皇太孫都不辭辛勞,他們還有什么好抱怨的,偷懶怎么對得起朱雄英的厚待,大明的厚待。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
要是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朱雄英就算說得再好聽,做得再好,也不會有百姓奮發。
還是因為高產作物推廣,大量分田,百姓有了穩定且較高的收入,百姓才有空閑,才有精力想其他的。
許多經歷過元末苦難的老人還活著,還有一些人正好壯年,他們對朱雄英那句話最為感觸,也最愿意相信。
他們愿意跟隨朱元璋祖孫三人,用一代人的血汗換永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