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平陳之役
隋室代周楊堅沒有少費心思,當了皇帝,他又擔心別人覬覦他的寶座。為了防止可能發生的宮廷政變,他把宇文家的五十九個皇孫斬盡殺絕,劉昉等幫助過隋文帝奪取皇位的人也都遭到了清洗。盡管隋朝是通過和平手段建立起來的,但改朝換代總免不了發生人頭落地的流血事件。隋朝建立之初,楊堅忙著鞏固政權,但隋朝的君臣并沒有放松平定江南戰爭的籌劃。
為此,隋文帝先把尚書左仆射(地位相當于宰相)高 找來商議,問他有什么好計謀。高 的父親是獨孤皇后家的舊臣,滿朝大臣就數他最肯為朝廷赴湯蹈火,所以隋文帝凡事總是先和他商量。高 對平陳也早有考慮,見皇上詢問他就將之和盤托出。高 說:“南方收割糧食比北方早,可乘陳朝人收割時在兩國的邊境集結軍隊,敵人為了備戰,必然會耽擱收割糧食。北方儲存糧食都用地窖,而南方潮濕,糧食都存放在竹子搭的倉庫里。等到糧食入倉后,多派些間諜到江南縱火焚倉。這樣虛張聲勢鬧他幾年,把陳朝人拖得筋疲力盡,等我們進攻時,敵人一定會放松警惕,到那時就能夠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平陳大將韓擒虎
隋文帝一面下令邊境的軍隊照高的計謀行事,一面又派人在長江上游監造攻陳用的艦只。開皇八年(588)三月,隋朝人向江南散發了三十萬份傳單,歷數陳朝君臣的二十大罪狀,以此動搖陳朝軍民的斗志。隋朝人當時已經知道,在軍事進攻前先發動輿論攻勢,這在軍事史上也算是創舉。
平陳戰役前出謀獻策的除了尚書左仆射高,還有一人就是前面說到的北周名將賀若敦之子賀若弼,據說他當時曾獻過“平陳十策”給隋文帝。文帝次子楊廣與賀若弼談論天下名將,賀若弼回答說:“楊素是猛將而不是謀將,韓擒虎是斗將而不是領將,史萬歲是騎將而不是大將。”楊廣問誰可稱大將,賀若弼說“當然是殿下所選擇的人”,言外之意就是他自己。賀若弼雖然太自負,但他在隋朝將領中確實算得上一個有才華也很能打仗的軍人,他所獻的 “平陳十策”,連高 也認為非??孔V,他在統一天下的戰爭中立了首功。
隋朝已經做好了進攻陳朝的充分準備。開皇八年十月,隋文帝下令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指揮參戰總管共九十人,作戰大軍共518000人,兵分五路,由長江的上中下游同時向陳朝發起進攻,全線的軍事歸晉王全權調度。
楊素的船隊浩浩蕩蕩從上游順流而下,旌旗和鎧甲在太陽下發出耀眼的光芒,端坐在黃龍舟上的楊素英姿勃勃、相貌雄偉,陳朝人見了稱他像江神一般。楊俊駐守漢口,指揮上游軍事;進攻的重點放在了長江中下游,晉王楊廣和宰相高 在此坐鎮;攻打陳朝都城的重任由韓擒虎和賀若弼擔當。隋軍選了開皇九年(589)正月初一渡江,那天長江上大霧彌漫,韓、賀二人渡江時,陳朝的守兵大年三十喝多了酒,和他們的皇帝陳叔寶一樣沉睡不醒,隋朝大軍南渡竟然沒有被守軍發現。年初二陳朝皇帝才知道隋軍已經渡江,一直拖到初三他才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對策,初四才勉強下了一道詔書,宣布由陳朝皇帝親自統率六軍,并命令和尚、尼姑、道士全都服役。
陳朝應戰遲緩,韓擒虎、賀若弼二人分東西兩面向陳朝京城迅速逼近,一路上沒有遇到敵人像樣的抵抗。正月初七,賀若弼已經打到了建康城外的鐘山,韓擒虎離建康只有二十余里。那時建康城內還有十余萬大軍,尚可做一番抵擋,但陳叔寶整天只知哭哭啼啼,并不做任何抗戰的準備。建康城破之后,手下勸陳叔寶堂堂正正地在宮殿向敵人投降,陳叔寶怕在戰亂中丟了性命,寧可跳進一口井里藏身。隋軍進宮,軍士尋到井邊叫喚,陳叔寶在井下不敢答應,井上人說要扔石塊,陳叔寶這才在井里喚救命。眾人放下繩子,拉起來沉得驚人,拉上來一看,原來陳叔寶和張貴妃、孔貴嬪三人綁在了一起。
隋朝軍隊平陳先后只用了兩個多月,其中有許多戰斗只是象征性的抵抗。陳朝滅亡之后,嶺南地區越族人的首領冼夫人即派人迎接隋朝大臣去廣州,不久隋文帝封冼氏為譙國夫人,從此嶺南地區盡入隋朝的版圖。就這樣,隋文帝結束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分裂,使中國重歸于統一。戰爭進行得如此順利,固然因為戰前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更重要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中國已經具備了統一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