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 英國:島嶼、民族與民族認同

鑲嵌在銀色的大海上

這些島嶼獨特的地理環境對其歷史影響巨大。英國四面環海,大海是抵御外敵入侵的一道天然屏障,用莎士比亞的話來說,就是“防御性護城河”,但在以前那個更加平凡的時代,大海同時也是貿易往來和思想交流的紐帶。英國能夠批判地吸收歐洲大陸文化,保證本國文化的自主發展,這與英吉利海峽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對于愛爾蘭人以及那些在最北端和最西端的島嶼上生活的居民來說,強大的中央集權之所以鞭長莫及,也是由于大海的阻隔。河流同樣也起到了屏障和紐帶的作用。倫敦雖然地處英格蘭腹地,卻能成為這些島嶼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這里是泰晤士河上第一個能架橋的地方。同樣,在寬闊的福斯河上,第一個能架橋的地方正是蘇格蘭的咽喉要地——斯特靈(Stirling)。

低地和高地

英國的南部和中部,地勢比較平坦,土地也很肥沃。這里幾乎沒有什么天然險阻,交通尤為發達;當地居民生活富足,衣食無憂;各民族的定居點星羅棋布。在這里,道路修建、物資運輸以及民眾動員都不是什么難事,但正如古羅馬人、撒克遜人以及諾曼人的指揮官們所發現的那樣,這里也極易遭受入侵。

盡管如此,新民族、新思想、新習俗還是源源不斷地涌入這片富庶之地。物資過剩還使人們試著改變做事與思維的方式。在地形支離破碎的蘇格蘭和威爾士,在英格蘭北部的高地丘陵地帶,以及在愛爾蘭西部的偏遠地區,情況大不相同。這些地方的耕地稀少,其他資源的積累周期也長。盡管人們為了戰爭、貿易和信仰而聚集在一起,但永久性的定居點一直很少,也很分散。在鐵路出現以前,也就是19世紀以前,英國北部及愛爾蘭西部的大片土地基本上很難進入。那里的人們長期保持著與世隔絕的、古老的生活方式。與來自低地的民族比起來,在高地地區生活的民族更有可能反抗當權者,這一點即使是在都鐸時代和斯圖亞特時代也是如此。

民族

布立吞人[1]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裔。他們的姓氏以及島上的地名充分證明早期移民潮對英國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的移民在英國歷史上占有顯赫地位,比如,來自日耳曼族群的撒克遜人,以及他們后來的兄弟民族斯堪的納維亞人(Scandinavian)。其他族群則很少受到關注,比如,19世紀意大利和東歐的鄉下窮苦人,他們為了謀生而踏上英國海岸。17世紀后期,因為本國政府頑固不化,不容異說,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Huguenots)就把英國作為自己的避難所。躲避大屠殺的俄國猶太人、1939年的波蘭人、1956年的匈牙利人、因苛刻的“非洲化”政策而逃離烏干達的亞洲人,以及遭到皮諾切特(Pinochet)迫害的智利人,都在英國成立了自己的團體。英國國內的遷徙,特別是中世紀以來發生的遷徙,同樣對社會、經濟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民族認同

自阿格里科拉時代起,實現這些島嶼的統一成為推動英國歷史發展的不竭動力之一。羅馬帝國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到了10世紀,英格蘭第一位偉大的國王埃塞爾斯坦(Athelstan)曾夸下海口要當整個不列顛島的國王,但這一想法從未實現。愛德華·金雀花(Edward Plantagenet)離建成不列顛與愛爾蘭統一帝國僅一步之遙,關于這一點,暫時幾乎無人能及。威爾士人對他們的語言有較強的認同感,他們接受了南方的統治。然而,蘇格蘭人對英格蘭入侵他們領土的那段歷史一直銘記于心,蘇格蘭擁有獨立國地位的意識深入人心。對愛爾蘭人來說,地理距離、語言以及16世紀30年代的宗教信仰使他們的民族獨立意識進一步增強。直到1801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一個以倫敦為統治中心的政治實體才開始出現。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后,這種局面就此結束,存續時間僅120年。自1997年實施權力下放后,威爾士人和蘇格蘭人的民族認同感進一步增強。2010年后,英格蘭人的民族自豪感更加強烈,英國脫歐的呼聲日益高漲,脫歐問題因此成為英格蘭最重要的政治問題。在接下來的10年里,英國脫歐問題一直主導著英國政治,由此引發了人們對社會和經濟的擔憂,并加劇了政治及文化上的緊張局勢,這種緊張局勢有可能會導致英國分裂。

注釋

[1]又稱為不列顛人,屬于凱爾特人的一支,居住在不列顛島中南部,地點包括今天的英格蘭和威爾士。——編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匀市| 和政县| 竹北市| 滨州市| 洪洞县| 清水河县| 华容县| 成武县| 凤山市| 临猗县| 吐鲁番市| 新和县| 左云县| 秦皇岛市| 绵竹市| 云林县| 德阳市| 河北省| 陵水| 北京市| 老河口市| 宿松县| 岫岩| 海南省| 若羌县| 南溪县| 长泰县| 龙海市| 麦盖提县| 澎湖县| 平湖市| 青州市| 库伦旗| 普洱| 离岛区| 泊头市| 满洲里市| 盐亭县| 温宿县| 济源市| 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