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狄卡起義
60—61年
布狄卡女王領導愛西尼人起義,對羅馬永久吞并英國南方地區造成了嚴重威脅。當羅馬軍隊在遙遠的北威爾士作戰時,愛西尼人抓住機會襲擊了羅馬人不斷擴大的定居點。這些定居點象征著他們的家園逐漸被羅馬化。
起義的火花
愛西尼人占領了東盎格利亞的土地。作為羅馬的盟友,他們的國王非常富有。60年,愛西尼國王普拉蘇塔古斯(Prasutagus)去世,沒有男性子嗣。普拉蘇塔古斯已經同意尼祿皇帝作為他的共同繼承人,希望為他的遺孀布狄卡保留他的部分王國。不幸的是,這一計劃與羅馬壓制英國的政策背道而馳。羅馬派往東盎格利亞監督接管愛西尼的人是奴隸和追逐名利的低級士兵。當蘇埃托尼烏斯·保利努斯出征威爾士時,他的下屬對愛西尼領導層采取了殘忍的行動。布狄卡被鞭打,她的兩個女兒受到侵犯。這些暴行加深了愛西尼人對羅馬的不滿。英國的酋長們也在財政上苦苦掙扎,以支付他們的稅款和實施羅馬化的費用。他們被要求建造別墅和寺廟,讓兒子接受拉丁語教育,以及在卡姆羅多努的皇家祭壇上獻禮,這樣的羅馬式生活代價昂貴,且具有毀滅性。當愛西尼人起義時,其他部落比如強大的特里諾文特部落很快加入了他們的戰斗。

布狄卡女王和她的軍隊在戰爭中無情地洗劫卡姆羅多努鎮,這是前羅馬軍人及其家屬的定居點。
東盎格利亞大屠殺
布狄卡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軍隊,攻打了自49年以來淪為前軍團殖民地的卡姆羅多努。愛西尼人和特里諾文特人都痛恨那些對當地農民采取高壓手段的居民。這個城鎮幾乎沒有城墻,只有一些日漸年邁的老兵和一支200人的衛隊,很快就被燒成灰燼。在克勞狄神廟抵抗了兩天的部隊也被無情地屠殺。第九軍團派來的救援部隊在途中遭到伏擊,損失了2000名步兵。愛西尼人獲勝的消息席卷了英國,整個行省都沸騰了。
英國亞馬遜
羅馬歷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Dio Cassius)這樣描述布狄卡:她身材高大,相貌可怕,眼神兇狠,嗓音刺耳。盡管骨子里就對殺害了7萬羅馬人及其盟友的“造反者”懷有偏見,狄奧·卡西烏斯仍用溢美之詞寫道:布狄卡的“茂密的黃褐色頭發垂到臀部,一條金項鏈環繞在脖子上,顏色繁多的束腰外衣上罩著一頂厚斗篷,用一枚領針扣緊”。在起義開始時,布狄卡通過占卜來尋求神的許可,她從衣服的褶皺中釋放一只野兔,野兔所走的路被視為神表示支持的標志,鼓勵戰士們跟隨她加入戰斗。
劫掠朗蒂尼亞姆
在威爾士的蘇埃托尼烏斯·保利努斯聽說了這場災難,立刻出發前往朗蒂尼亞姆(Londinium),希望在英國的羅馬軍隊在此集結。然而在危急關頭聯系起來困難重重;第九軍團被打得潰不成軍,而在埃克塞特(Exeter)的第二軍團指揮官不明所以,拒絕服從命令,躲在壁壘后面。保利努斯知道自己的士兵太少無法保衛朗蒂尼亞姆,他不得不放棄這個城鎮來爭取時間。作家塔西佗描述了在愛西尼人到來之前那些因年老體弱而不能離開此地的人懇求保利努斯的情景。朗蒂尼亞姆被殘忍地洗劫一空,夷為平地。很快,同樣的命運降臨至維魯拉米恩(Veralumium[1],即圣奧爾本斯)。愛西尼人不想抓俘虜獲得贖金,殺害了總共7萬多名居民。他們屠殺后,還把死難者的尸體用扦子穿起來插到木樁上。羅馬作家對愛西尼人犯下的這些暴行感到震驚。
布狄卡之死
保利努斯集結了現有的兵力,在托斯特附近對陣愛西尼人。雖然人數遠不及愛西尼人,但羅馬人的紀律和戰術經驗帶來了決定性的勝利。愛西尼人倉皇撤退到馬車上,不幸被困屠殺。根據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說法,布狄卡為了逃避做羅馬的奴隸而服毒自盡。在一場短暫的報復行動和在切爾姆斯福德等關鍵地點修建新堡壘之后,東盎格利亞得以平定。但是,溫和派管理者的建議很快就占了上風。要想換來英國人的忠誠,靠鎮壓是不行的,只能靠鼓勵各個部落更多地融入羅馬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