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金融學(第4版)
- 蔣先玲編著
- 7643字
- 2024-11-13 10:33:20
第三節 貨幣形式的演變
歷史上許多東西都充當過貨幣,不同的經濟交易或不同的歷史時期使用過不同的貨幣形式。從歷史的演變角度看,經濟學家對這些形式各異的貨幣通常沿著如下線索分析:
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存款貨幣→電子貨幣→數字貨幣
其中,“金屬貨幣”階段開始于大約公元前2000年,又分為最初的稱量貨幣和后來的鑄幣。18世紀后期進入到“紙幣”階段,其又分為可兌換等值金屬貨幣的代用貨幣階段和不可兌換的信用貨幣階段。支票貨幣可以看成另一種紙幣(如紙質的支票簿),但它的出現并未使原來的紙幣消失。電子貨幣則意味著一種全新的無須紙張作為載體的貨幣形式,隨著數字貨幣的出現,數字化的貨幣日益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
一、實物貨幣
實物貨幣,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種物品或人們生產出來的某種物品的自然形態充當貨幣的一種貨幣形式。實物貨幣的顯著特點是,其作為非貨幣用途的價值(商品價值),與其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貨幣價值)是相等的。在人類歷史上,各種商品如米、布、木材、貝殼、家畜等,都曾在不同時期扮演過貨幣的角色。在我國古代,龜殼、海貝、蚌珠、皮革、齒角、獵器、米粟、布帛、農具等均曾充當過交易媒介。
這些實物貨幣都有缺點,主要表現在:①質量不一,不易分割成較小的單位;②體積笨重,值小量大,攜帶運輸極其不便;③容易磨損,容易變質,不易作為價值儲藏手段;④供給不穩定,導致價值不穩定。所以,實物貨幣無法充當理想的交易媒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演變,實物貨幣也就逐漸被金屬貨幣替代。
二、金屬貨幣
金屬貨幣,是指以金屬,尤其是貴金屬作為貨幣材料的貨幣。和實物貨幣相比,金屬貨幣能更有效地發揮貨幣的職能。馬克思曾說過一句經典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金屬貨幣經歷了由稱量貨幣向鑄幣演變的過程。
(一)稱量貨幣
稱量貨幣,也稱“重量貨幣”,是指以金屬條塊形狀出現,按金屬的實際價值充當貨幣價值的貨幣形式。金屬材料充當貨幣流通的初期,沒有鑄造成一定的形狀與重量,必須通過鑒定成色和稱重量以定價額,故稱作“稱量貨幣”,如我國古時的金銀錠、金銀錁以及商周時期的銅塊、銅餅等。這種自然形態的金屬貨幣在流通中需要稱重量,鑒定成色,極不方便。交易過程中的自然磨損和人為磨損導致稱量貨幣的“不足值”,但人們發現這并不影響金屬貨幣充當交易媒介,由此產生了鑄幣。
(二)鑄幣
鑄幣,是指由國家鑄造,具有一定形狀并標明成色、重量和面值的金屬貨幣。用金銀銅等貴重金屬或它們的合金作為材料,經熔煉成為液態,再倒入做好的模具中,冷卻成形后,即成為“鑄幣”。由于它使用的材料是金銀銅等貴金屬,具有實際價值,因此不易隨通貨膨脹而貶值。現代的機器沖壓硬幣雖然也是金屬貨幣,并經常被稱為“鑄幣”,但多采用鋁、鋼等便宜的材料制成。其原材料的價值一般遠低于其面值,因此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鑄幣”,而被稱為“輔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現出使用上的不方便。例如,不便運輸和攜帶,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貨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在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于是紙幣出現了。
三、紙幣
紙幣(paper currency),是指以紙張為貨幣材料印制而成,具有一定形狀并標明一定面額的貨幣。在中央銀行產生以前,私人銀行發行的紙幣被稱為“銀行券”;中央銀行產生后,紙幣的發行權為政府或政府授權的金融機構所專有,發行機關多數是中央銀行、財政部或政府成立的貨幣管理機構。紙幣經歷了兌現紙幣和不兌現紙幣的發展過程。
(一)兌現紙幣
兌現紙幣,又稱代用貨幣(representative money),主要是指政府或銀行發行,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的紙幣,兌現紙幣本身的商品價值低于其貨幣價值。在貨幣史上,兌現紙幣通常是銀行或政府發行的紙幣,其所代表的是金屬貨幣。換言之,紙幣作為交易媒介雖在市面流通,但都有十足的金銀儲備,而且也可向發行機關兌換金條、銀條或金幣、銀幣。因此,兌現紙幣可看作是代替金銀流通的價值符號。
由于兌現紙幣代表金屬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且具有攜帶便利,避免磨損,節省金銀等優點,因此,兌現紙幣比金屬貨幣更具優越性。兌現紙幣最早出現在英國。中世紀之后,英國的金匠為顧客保管金銀貨幣,他們所開出的收據可以在流通領域進行流通。在顧客需要時,這些收據隨時可以得到兌換,這是原始的兌現紙幣(也是銀行券的雛形)。
典型的兌現紙幣形式是銀行券。銀行券是由銀行發行的可以隨時兌現的兌現紙幣,是代替貴金屬貨幣流通與支付的信用工具。銀行券的發行必須具有發行保證,包括黃金保證和信用保證。由于銀行券有嚴格的發行準備規定,能保證隨時兌現,因此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早期的銀行券是由私人銀行發行的。19世紀中葉以后,各國銀行券逐漸改由中央銀行或其指定銀行發行。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發生后,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貨幣基本都同黃金脫鉤,普遍由中央銀行發行不兌現紙幣作為流通手段,兌現紙幣退出歷史舞臺。
(二)不兌現紙幣
不兌現紙幣,通常是指由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的不能兌換成鑄幣或金銀條塊的紙幣。它本身的價值低于其貨幣價值,且不再代表任何貴金屬,不能向發行機關要求兌換貴金屬,但有國家信用做擔保。
從范圍上講,不兌現紙幣還包括劣金屬鑄幣,也稱輔幣。輔幣一般多為金屬鑄造的硬幣,也有些紙幣,其所包含的實際價值遠低于其名義價值,但國家以法令形式規定在一定限額內,輔幣可與本位貨幣(見本章第五節相關內容)自由兌換。
四、存款貨幣
存款貨幣,是指可以簽發支票的活期存款,也稱支票存款。所謂支票,是指銀行存款客戶向銀行簽發的無條件付款命令書,是由銀行的存款客戶簽發,委托銀行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金額給收款人或來人的一種票據。按支付方式,支票可分為現金支票和轉賬支票,前者可以從銀行提取現金,后者則只能用于轉賬結算。
支票基本有三方當事人,即出票人、收款人和付款人,其中出票人和付款人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出票人通常是在銀行開立支票存款賬戶的單位,付款人是辦理支票存款業務的銀行。
支票的主要特征如下。第一,支票的付款人是銀行。支票是出票人委托銀行支付票款的票據,支票的付款人必須是辦理支票存款業務的銀行,自然人或者其他法人不能充當支票的付款人。第二,支票為見票即付的票據。支票為見票即付,是由支票的支付手段職能決定的。支票的職能在于,為了避免使用現金的危險和麻煩,而用支票來代替現金支付。
由于支票存款可以隨時開出支票,在市場上轉移或流通,充當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因而扮演貨幣的角色,并具有以下優點:①可以避免像其他貨幣那樣容易丟失和損壞;②運送便利,減少運輸成本;③實收實支,免去找換零錢的麻煩;④支票經收款人收訖以后,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流通。
與紙幣相比,支票結算具有以下局限性。第一,支票不具有政府擔保特性,它只是銀行的存款客戶命令銀行將資金從其賬戶轉移到其指定人的賬戶的一種支付工具。因此,當你向某人簽發支票以換取后者的商品或勞務時,支票并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如果出票人簽發的支票金額超出其支票存款賬戶金額,則為空頭支票,不能履行支付職能。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以下簡稱《票據法》)禁止簽發空頭支票。因此,支票本身不是貨幣,支票所依附的活期存款才是貨幣。第二,支票的轉移可能存在一定時間的滯后。如轉賬支票要先存入銀行,再經歷若干個工作日,客戶才能夠獲準使用所存支票中的資金。
通常,將不兌現紙幣、輔幣和存款貨幣統稱為信用貨幣(fiat money),這是指以發行者的信用作為保證,通過信用程序發行的貨幣。信用貨幣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貴金屬,基本是以國家或銀行的信譽為保證而流通的。
五、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出現的歷史較短,目前還沒有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統一規范的具體形式。因此,關于電子貨幣的概念,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做過比較完整的定義。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于1998年發布了關于電子貨幣的定義。電子貨幣,是指在零售支付機制中,通過銷售終端、不同的電子設備之間以及在互聯網絡上執行支付的“儲值”和“預付支付機制”。所謂“儲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質(硬件或卡介質)中可用來支付的價值。這種介質亦被稱為“電子錢包”,當其儲存的價值被使用后,可以通過特定設備向其續儲價值。“預付支付機制”,則是指存在于特定軟件或網絡中的一組可以傳輸并可用于支付的電子數據,通常被稱為“數字現金”(digital cash)(可以說是“真正的電子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大多數電子貨幣不能脫離現金或存款,運行機制是:消費者向電子貨幣的發行者支付傳統貨幣,而發行者把與傳統貨幣的相等價值,以電子形式儲存在消費者持有的電子設備中。從這一角度講,大多數電子貨幣只是通過電子化方式支付的貨幣,不是真正意義上獨立的貨幣。
根據上述定義,目前可被劃歸為電子貨幣的電子支付工具有很多。為了更好地認識這些工具,我們可以按不同的標志將它們進行分類。
(一)“卡基”電子貨幣和“數基”電子貨幣
按照載體不同,電子貨幣可以分為“卡基”(card-based)電子貨幣和“數基”(soft-based)電子貨幣。“卡基”電子貨幣的載體是各種物理卡片,是指某一行業或公司發行的可代替現金用的IC卡或磁卡,如智能卡、電話卡、禮金卡等。消費者在使用這種電子貨幣時,必須攜帶特定的卡介質,電子貨幣的金額需要預先儲存在卡中。“卡基”電子貨幣是目前電子貨幣的主要形式。發行“卡基”電子貨幣的機構包括銀行、信用卡公司、電信公司、大型商戶和各類俱樂部等。
“數基”電子貨幣完全基于數字的特殊編排,依賴軟件的識別與傳遞,不需要特殊的物理介質,只要能連接上網,電子貨幣的持有者就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特定的數字指令完成支付,如電子支票和電子錢包。電子支票是紙質支票的電子替代物,它將傳統方式下的紙質支票改為帶有數字簽名的電子報文,或利用其他數字電文代替傳統支票的全部信息。在電子商務活動中,電子錢包是顧客網上購物時常用的一種支付工具,是在小額購物或購買小商品時常用的新式錢包。使用電子錢包的顧客通常在銀行里都是有賬戶的。在使用電子錢包時,將有關的應用軟件安裝到電子商務服務器上,利用電子錢包服務系統就可以把自己在電子貨幣或電子金融卡上的數據輸進去。在付款時,如果顧客要用電子信用卡付款,例如用Visa卡或者Mastercard卡等收付款時,顧客只要單擊一下相應項目或相應圖標即可完成收付款。人們常將這種支付方式稱為單擊式或點擊式支付方式。
(二)“單一用途”電子貨幣和“多用途”電子貨幣
按被接受程度,電子貨幣可以分為“單一用途”電子貨幣和“多用途”電子貨幣。“單一用途”電子貨幣往往由特定的發行者發行,只能用于購買特定的一種商品或勞務或被單一商家接受,其典型代表就是各類電話卡。“多用途”電子貨幣的典型代表是Mondex智能卡系統,這種智能卡根據其發行者與其他商家簽訂協議范圍的不斷擴大被多家商戶接受,它可購買的商品與勞務也不僅限于一種,有時它還可以儲存使用多種貨幣。
電子貨幣區別于紙幣之處在于:它的流通不需要借助任何實實在在的貨幣材料,而是依靠數據終端、光波、電波進行信息傳遞和處理。隨著衛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電子貨幣將造就全球一體化的金融市場,未來的貨幣將是以光電技術為特征的無形貨幣。
專欄1-1
信用卡是貨幣嗎
信用卡是由銀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戶的信用度與財力發給持卡人的一種特制載體卡片。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費時無須支付現金,待信用卡結賬日再行還款。因此,信用卡實際上是銀行提供給用戶的一種先消費后還款的小額信貸支付工具。信用卡就是銀行答應借錢給用戶的憑證。信用卡會告訴用戶:可以向銀行借多少錢,需要在什么時候還。只要用戶在規定期限內付款,則免收利息;若逾期付款,則要收取懲罰性利息。另外,若用戶憑信用卡直接從ATM機中取出現金,則無免息期。信用卡的使用不僅極大地方便了日常的消費,而且有利于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發展。
那么,信用卡是不是貨幣呢?
一種觀點認為,信用卡可以算是電子貨幣。為什么呢?因為信用卡作為一種先進的支付手段,介入了商品流通,使得信用卡部分履行了交換媒介功能。另一種觀點認為,信用卡是信用貨幣,作為一種支付工具,憑借的是消費者的信用。
但是,我們認為,信用卡只是一種消費信用(consumption credit)的載體,而不是貨幣。所謂消費信用,是指企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向消費者個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費目的的信用。消費信用的表現形式有零售企業向個人提供的分期付款服務、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以貨幣形式向個人提供的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以及信用卡。
信用卡與貨幣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貨幣可以發揮價值尺度職能,給其他商品或勞務標價,這是貨幣最基本的職能;信用卡則不能發揮價值尺度職能,而只是價值轉移的手段,是貨幣的載體。
第二,作為流通手段,貨幣與商品在買者和賣者之間不斷做換位運動;信用卡則永遠隸屬于一個主人,在作為媒介完成商品交易時,價值轉移了,信用卡并沒有轉移,它的媒介仍然是貨幣與商品的換位運動。
第三,信用卡作為一種先進的支付工具,是貨幣支付手段的擴大和延伸。它的持有者可在銀行授信額度以內,以或大或小的金額進行支付,換回持卡人所需要的商品和勞務。在為同一持卡人服務時,它把貨幣的支付手段在時間和空間上擴大了。
所以,嚴格地說,信用卡既不是紙幣,也不是“電子貨幣”。
六、法定數字貨幣與數字人民幣
(一)法定數字貨幣
法定數字貨幣,也稱為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CBDC),是由一國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也是一國的法定貨幣。法定數字貨幣由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確保其正常發行和流通,是法定貨幣的數字化形式。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在其關于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報告中給出這樣的定義:法定數字貨幣是中央銀行貨幣的電子形式,家庭和企業都可以使用它來進行付款和儲值。
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法定數字貨幣一般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是有國家信用背書、有法償能力的法定貨幣。與比特幣等虛擬幣相比,法定數字貨幣與法定貨幣等值,其效力和安全性是最高的,而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資產,沒有任何價值基礎,也不享受任何主權信用擔保,無法保證其價值穩定。這是法定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等加密虛擬資產的最根本區別。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數字金融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全球貨幣金融體系邁入數字化變革時代,許多經濟體的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按下了快進鍵。國際清算銀行在2022年5月發布的法定數字貨幣調查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世界81家中央銀行中,有90%的中央銀行正在進行數字貨幣的相關研究,有62%的中央銀行正在進行相關實驗或概念驗證。
在2022年2月北京冬奧會期間,數字人民幣試點覆蓋了40多萬個場景,成為國際盛會上的一大亮點。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2022年5月31日,我國15個省份試點數字人民幣累計交易數約2.64億筆,金額約830億元,支持數字人民幣支付的商戶門店數量達456.7萬個。
2020年10月,在加勒比地區的巴哈馬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法定數字貨幣的國家。2021年3月,東加勒比中央銀行推出了法定數字貨幣“DCash”,因此東加勒比貨幣聯盟成為全球首個使用法定數字貨幣的貨幣聯盟。2022年7月,牙買加也通過立法授權其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
在非洲,尼日利亞于2021年10月正式推出法定數字貨幣“e奈拉”。尼日利亞中央銀行指出,政府推出法定數字貨幣是為了在新形勢下補充和加強本國的支付生態與金融架構,維護支付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與此同時,截至2022年7月,南非的法定數字貨幣正處于測試階段,突尼斯、摩洛哥、加納、肯尼亞等國也已開始研究制定法定數字貨幣的監管政策和實施戰略。
2021年7月,歐洲中央銀行啟動數字歐元項目并展開為期兩年的相關調查研究,旨在解決數字歐元設計和發行等關鍵問題。歐洲中央銀行表示,數字歐元的發展將有助于歐元區應對數字化轉型的挑戰,確保歐元區更好地適應外部金融環境變化,并在全球電子支付領域搶占領先地位。
(二)數字人民幣
數字人民幣(字母縮寫按照國際使用慣例暫定為“e-CNY”)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采取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并向公眾兌換的雙層運營體系,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與紙鈔和硬幣等價,是一種具有價值特征和法償性的可控匿名的支付工具。
中國人民銀行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專門團隊,對數字人民幣的發行框架、關鍵技術、發行流通環境及相關國際經驗等問題進行專項研究。到2017年年末,中國人民銀行組織部分商業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的研發。DC/EP在堅持雙層運營、現金(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了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2019年年底,數字人民幣相繼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冬奧會場景地啟動試點測試。截至2022年12月17日,“數字人民幣”app顯示,試點范圍再次擴大。一方面,除此前的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外,又增加至廣東、江蘇、河北、四川全省范圍;另一方面,還新增山東濟南、廣西南寧和防城港、云南昆明和西雙版納作為試點地區。至此,全國共有17個省級行政區全域或部分城市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
綜上,數字人民幣有如下特點。
1.是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 它有國家信用背書、有法償能力,具備貨幣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價值儲藏等基本職能,與實物人民幣一樣是法定貨幣。同時,它在功能上與紙鈔和硬幣等價,具有價值特征。
2.采取雙層運營體系 中國人民銀行不直接對公眾發行和兌換數字人民幣,而是先把數字人民幣兌換給指定的運營機構,比如商業銀行或者其他商業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運營機構需要向中國人民銀行繳納100%準備金,這就是1:1的兌換過程。這種雙層運營體系和紙鈔發行基本一樣,因此不會對現有金融體系產生大的影響,也不會對實體經濟或者金融穩定產生大的影響。
3.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 在現行數字人民幣體系下,任何能夠形成個人身份唯一標識的東西都可以成為賬戶。比如:車牌號就可以成為數字人民幣的一個子錢包,通過高速公路收費站或者停車的時候進行支付。這種廣義賬戶體系有別于目前的銀行賬戶體系。一般來說,銀行賬戶體系是非常嚴格的,需要提交很多文件和個人信息才能開立。
4.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 這是指不需要銀行賬戶就可以開立數字人民幣錢包。對于一些農村地區和偏遠山區的群眾,或者來華的境外旅游者等,他們不能或者不便持有銀行賬戶,通過數字錢包也可以享受相應的金融服務,有助于實現普惠金融。
數字人民幣與電子貨幣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實現“雙離線”支付,即手機和支付終端都不聯網也能支付,以保證在天災、網銀系統癱瘓等極端情況下,數字人民幣能和紙幣一樣使用,而那些不愿意用或者沒有能力用智能手機的人群,可以選擇IC卡、功能機或者其他的硬件設備使用數字人民幣。第二,數字人民幣能可控匿名。現金交易具有匿名性,能保障消費者的隱私。定位于流通中現金的數字人民幣,自然也要滿足人們匿名交易的需求,開立數字人民幣錢包甚至不用綁定銀行卡。就小額支付而言,數字人民幣可以做到完全匿名,但如要進行大額支付,需要升級“錢包”,按要求提供有效身份證件、本人銀行賬戶等信息。也就是說,數字人民幣實現了小額支付可匿名、大額支付可依法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