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聞風而至的趙郡李氏
- 以四夷之血,成就恢弘盛唐
- 三悔人生
- 2075字
- 2024-12-07 00:06:00
此次前來西湖,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場利益的分配。
茶馬互市一事,事關重大,馮智彧自己一個人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獨吞的。
如果只是單純的利益也就罷了,但隨著茶葉上升到了朝廷政策的高度,馮智彧如果還是一手把持,那就是問題。
因為有五姓七望的存在,所以這茶園可以不分給李世民,但一定得分給其他幾家,最起碼不能馮智彧一人掌控。
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茶葉都在馮智彧手中會發生什么事情?
最淺顯的一點,馮智彧能不能以茶葉為籌碼,讓草原乃至西域諸國出兵?
不過,馮智彧是懂規矩的人,從一開始提出茶馬互市的時候他就沒想著把茶葉都攥在手里。
對于馮智彧而言,只要留下一些比較好的,也就是所謂的高端產品,就可以了。
光是此次圈定的西湖產區就有兩萬余畝茶園,已經足夠滿足馮智彧了。
至于錢塘產區和越州產區……這兩個產區所產的茶葉,用來當做茶馬互市的貨物倒也可以,但用來喝就差點兒意思。
不過朝廷需要的就是這種茶:產量大,味道還湊合。
用作茶馬互市,足夠了。
……
西湖茶園的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始了。
閻立本可以說是有家族傳承在里面的,他的爺爺是隋朝將作監的將作大匠,父親是將作少監,哥哥閻立德也是建筑大家,李淵的獻陵和李世民的昭陵都是閻立德負責的。
閻立本在建筑方面的能力如何,馮智彧并不清楚,他只知道閻立本是個畫家,別的就不清楚了。
不過能被李世民任用,想來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長孫沖幾人沒有馮智彧這么高的規格,有朝廷派遣專員幫忙,他們只能帶著自己家里的人去劃定好的區域做準備。
第一批突厥俘虜只有五千人,是隨著馮智彧一起到西湖的。
后面最少還有三批,具體的要看開墾進度,反正上次北征大唐所俘虜的十萬突厥將士今年是閑不住的。
一時之間,馮智彧竟然成了最閑的那一個。
不過,這個閑,也只是相對而已。
……
“馮兄。”李德哲跟在馮智彧的身后,漫步在西湖邊上。
“咱們的生意已經確定下來好久了,不知道馮兄的茶葉……何時能到位?”
“李兄莫急。”馮智彧老神在在地說道。
“李兄你也知道,為了英烈祠一事,我名下的船隊幾乎都被朝廷征用了,都在給英烈祠的建造運送石料和木料。”
“不只是和李兄你們家的生意,我名下幾乎所有的生意都受到了影響,甚至是停擺。”
“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我總不能違抗皇命吧?”
“馮兄說的是。”李德哲微微點頭,但眉頭卻緊緊的鎖著。
“不過馮兄你也知道,我們家中的長輩對這門生意很是看好,所以有些著急。”
“要不這樣?馮兄你說個地方,我們可以上門去取的。”
“這樣不太好吧?”馮智彧挑了挑眉,嘴角微微翹起。
“如此一來,貴方在運輸上的成本不就又增加了?”
“無妨。”李德哲擺了擺手。
“主要是馮兄你這騰不出手不是嗎?”
“那就辛苦貴方了。”馮智彧見狀也不再吊李德哲的胃口了。
“貴方派人直接去和家父對接便可,家父對在下的事情都是清楚的,也都知道在下的東西在哪里。”
“耿國公嗎?”李德哲的額間皺起了一個川字。
“嗯。”馮智彧點點頭,又補充道。
“或者去找在下的長兄也是可以的。”
……
看著李德哲離開,馮智彧嘴角的弧度就沒有落下過。
趙郡李氏……也不是什么好鳥。
如今的大唐,李世民這個皇帝時時刻刻都想著成為大唐真正的主人,五姓七望則與之完全相反。
趙郡李氏則是其中的一個另類。
在主要立場上,趙郡李氏與五姓七望同在一個陣營,但卻又不甘心成為五姓七望中墊底的存在。
所以,現在的趙郡李氏其實是兩邊不討好。
與李世民合作,被其他的五姓七望看不起,如果不是還沒到翻臉的程度,其他人早就翻臉了。
但對于李世民來說,趙郡李氏既與自己合作,又做著損害自己的事情。
遠了不說,就說眼前的:英烈祠一事剛開始的時候,不說整個大唐,但最起碼整個京畿道,木料和石料的價格都漲上了天。
這里面就沒有趙郡李氏的一份力量嗎?
說白了,趙郡李氏就是想要兩面通吃,但實際的結果卻是兩邊都不愿意以合作者的身份與之走到最后。
趙郡李氏的這種行為……不能說不好,只能說相比直接站隊,趙郡李氏這種行走在夾縫之間的做法有些太過于危險了。
不過好處也是有的,那就是這種辦法的下限很高。
李唐皇室與五姓七望之爭,到了最后無論勝利者是誰,大概率都不會對趙郡李氏下死手。
……
“公子。”
就在馮智彧站在西湖岸邊低頭沉思的時候,馮智的聲音打破了他的思緒。
“嗯?怎么了?”抬起頭的馮智彧臉上還帶著幾分沒有回過神來的迷茫之色。
“有一支使臣的隊伍抵達了江都,江都刺史安排人把他們護送到了這邊,說是要借著運送木料的船將他們送往長安。”
“使臣?”馮智彧聞言有些好奇的問道。
“是的。”馮智低著頭匯報。
“據江都刺史派來的人說,對方是倭國使臣,曾分別于前隋大業十年以及十一年遣隋,此番是他們第一次來我們大唐朝拜。”
“倭國?”馮智彧的眼睛瞇了起來。
“是的。”馮智突感渾身汗毛緊豎,但還是應道。
“我知道了。”馮智彧擺了擺手,但是微瞇的雙眼卻沒有睜開。
……
倭國的遣唐使啊……
馮智彧知道,歷史上倭國為了學習中原文化,曾經先后十幾次派出了遣唐使團,直到后世,倭國的很多地方還都能看得到唐時期文化的影子。
從耕種到織造、建筑,甚至是鎧甲和武器,倭國身上一直都有中原文化,尤其是唐文化的影子。
可以說,遣唐使給倭國帶回去的技術,讓倭國前進了一個大階段都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