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鏡子:動物倫理14講
- 錢永祥
- 1798字
- 2024-10-28 18:36:47
一、幾種看動物的心理機制
人類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在求生存以及適應環(huán)境的壓力之下,形成了幾種跟動物的關系,從而影響了至今人類看動物的心理機制。這種機制可以分成兩類:一方面的警戒跟敵意,以及另一方面的接納和友善。
1. 對抗與警戒
先談警戒跟敵意。從遠古的猿人階段開始,人類跟其他動物包括其他的猿人,就處在一種獵食跟被獵食的關系之中。人類需要獵殺動物作為食物,同時也需要保命,避免自己被更兇猛的動物獵殺和吃掉。心理學家認為,這種關系鐫刻在人類的知覺官能上,直到今天,即使是出生幾天的嬰兒,對動物的外形與動作的感知也要比對植物和其他物體的更為敏感。這很顯然是演化過程中出于適應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在獵食的需求與被獵食的威脅之下,人類必須盡早發(fā)現(xiàn)周遭的動物,以便采取必要的接近或是躲避的策略。獵食與被獵食,決定了人類跟動物處在一種對抗的關系之中。
動物對人類還有另一方面的威脅,那就是傳染疾病。在對人類有害的病原體之中,屬于人類跟動物共患的約占60%。而人類吃動物,包括它們的尸體殘骸,也增加了感染疾病的風險。早期的人類當然并不了解動物是通過什么機制傳染疾病的,不過與動物保持距離,不要太親近,顯然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在此之外,對尸體、排泄物等傳染媒介保持警戒,促使人類發(fā)展出“惡心”這種情緒和生理的雙重反應,顯然也有其演化上的功能。
簡單說,對抗以及警戒、提防,這種種敵視的態(tài)度,構(gòu)成了人類看動物的一個基本角度。
2. 馴化與親密
但是人類除了需要提防動物,把它們視為威脅,卻又離不開動物,必須跟它們形成比較正面的關系。人類進入農(nóng)耕階段之后,開始飼養(yǎng)家畜,把它們當作穩(wěn)定的食物與勞動力的來源。貓狗也進入人類社群,成為同伴動物。無論是家畜還是同伴動物,都需要照料,甚至跟人類產(chǎn)生情感上的互動,這代表人類跟動物的關系變得更為復雜,看動物的方式,也勢必包含著友善的一面。
人類開始飼養(yǎng)同伴動物,很可能是出于現(xiàn)實的需要,但根據(jù)研究,把某些動物當成寵物,也就是在功能性之外尚有情感的一面,跟演化過程中所謂的“幼態(tài)延續(xù)”(neoteny)現(xiàn)象很有關系。這個詞本來的意思是說,動物如果維持幼兒時期的某些特征,會獲得比較多的照顧,對它們的生存有利,所以有其演化上的意義。尤其就人類跟寵物的關系來說,貓狗等動物的臉部往往呈現(xiàn)嬰兒的特征,例如眼睛大而圓,耳朵、鼻子、嘴巴分明,嘴角上揚像是在微笑,表情跟頭部的姿勢像是在回應人類,身形、動作也符合人類的“可愛”標準,特別容易激發(fā)人類對它們保護、照料的欲望。這種關聯(lián),在人類對動物的正面看法上發(fā)揮了一些作用。
除此以外,人類“擬人化”的思考習慣,在塑造人類對動物的正面看法時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功能。擬人化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就是必須把人類的生命模式投射到外在的對象,通過自己熟悉的角度,才能了解各種事物以及現(xiàn)象。在巫術和各種宗教中,以及當人們想要理解跟影響自然界的現(xiàn)象時,通常會對自然界的物體以及力量加以擬人化。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里的天神,都具備人類的完整形象跟性格;民間信仰里的雷公、電母、山神、樹神、河神,一直到瘟神,也都是擬人化的產(chǎn)物。就動物而言,人類根據(jù)狩獵的需要,會設想動物跟人類一樣思考跟行動,這樣人類便可以預測動物的移動路線以及行為,有利于捕獲獵物。但擬人化也把一些人類的特質(zhì)投射到動物身上,從而拉近人類與動物的距離,讓人類跟動物生活在同一個意義空間之中,甚至可以產(chǎn)生情感的互動,讓某些動物成為家庭的親密成員。
人類雖然逐漸跟動物發(fā)展出密切的共存關系,不把動物完全當成具體的威脅,甚至承認動物擁有一些優(yōu)點和長處,值得利用,但是人類仍然需要強調(diào)動物的地位低于他們。事實上,人類一方面要將動物擬人化,另一方面又必須拿動物當作負面的對照組,來跟自己對比,才能想象和界定什么是“人”;結(jié)果,通常所謂人類的特質(zhì),正是那些人類所獨有而動物缺乏的。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動物能成為人類的鏡子,讓人類看到自己;人類絕對不需要借用植物來界定自己。所以人類一向認為,理性、語言能力、自我意識等人類獨有的特色構(gòu)成了人類的本質(zhì)所在,人性所在。相對之下,動物由于缺乏這些能力,就被看成低于人類。這個觀點主導了西方兩千多年來的思想發(fā)展,構(gòu)成了“人類中心主義”。這種抬高人類、貶低動物的態(tài)度,在哲學以及倫理上的影響既深又遠,結(jié)果之一就是人類的道德觀念一直拒絕把動物納入考量。這個問題,之后會再細談。我們先簡單看一下心理學如何解釋這種態(tài)度的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