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 五王之戰(zhàn)
- 讓東羅馬再次偉大,1416
- 逍遙宇內
- 4627字
- 2024-12-08 18:15:00
尼基弗魯斯他們在拉里薩周邊的行動犀利而兇猛,憑借極佳的單兵作戰(zhàn)能力和充足的情報等準備工作,在拉里薩周邊地區(qū)大肆攻掠、屢屢擊敗小股的奧斯曼騎兵。
他們的四處出擊讓拉里薩城里的主力軍一時間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先收縮兵力,等打探到這次入侵羅馬人規(guī)模后再做行動。
這無疑有效的掩護了南方安德羅尼卡的行動。
1420年2月26日,就在尼基弗魯斯突襲查爾基村的同時。
在將麾下超過半數(shù)的騎兵交給了尼基弗魯斯,并相信這個一直跟隨著自己的親衛(wèi)的能力,安德洛尼卡正率領著常勝軍主力向南逼近法薩拉城。
為了以最低的成本攻占色薩利,避免對本地的經(jīng)濟和生產造成不必要的破壞,安德洛尼卡決定搶在拉里薩的奧斯曼總督,圖拉汗·貝伊反應過來之前,先將經(jīng)濟重鎮(zhèn)法薩拉城拿下。
法薩拉城位于色薩利平原的南緣,距離埃尼佩亞斯河以南4公里處,位于從雅典到塞薩洛尼基的南北古道上。
法薩拉城距離拉里薩以南約八十里,是色薩利平原重要的經(jīng)濟和農業(yè)中心,當?shù)胤N植著大量的谷物、棉花和畜牧業(yè),也是奧斯曼統(tǒng)治下的色薩利行省最重要的糧倉和稅源地之一。
如果能夠快速占領法薩拉城和周邊地區(qū),除了能夠繳獲大量物資,避免奧斯曼守軍焦土政策的破壞外,還能夠完整的打通帝國塞薩洛尼基與阿提卡和摩里亞之間的聯(lián)系。
來自帝國南方的援軍和資源將能順暢的北上,為安德洛尼卡下一步占領整個色薩利行省的行動提供重要的支持。
率領著二千步兵,二百騎兵前行,居于隊列前方的安德羅尼卡時而在步兵行軍隊列兩側策馬奔馳,喊著加油鼓勁的話語,鼓勵士兵們克服身體的疲憊和小腿的酸痛,用最快的速度趕到法薩拉城;
時而來到后方長長的輜重車隊,檢查車輛的情況并發(fā)號施令。
在安德羅尼卡的鼓舞下,常勝軍們咬緊牙關,以一天急行軍六十里路的速度,于清晨出發(fā)、傍晚大部隊就抵達了法薩拉城郊外。
當晚,常勝軍在法薩拉城外扎營,故意將營地按照四五千人的規(guī)模建造。
營地內旌旗高舉、燈火通明,而遠處陸續(xù)入營的輜重部隊們,也被城上的守軍當作成了不斷前來的增援部隊。
第二天清晨,安德羅尼卡并未命令軍隊出營列陣攻城,而是命令一名嗓門大的親衛(wèi)在城下將投降的條件傳話給城內。
只要守軍開城投降,他將保證包括突厥人在內的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羅馬人的所有財產都會得到尊重,而突厥人則被允許帶上一個人和一匹馬能背負的全部財產,安全離開法薩拉城。
與色薩利平原中部和北部突厥移民聚集地不同,法薩拉城所在的色薩利平原南部絕大多數(shù)居民還是世代居住于本地的羅馬人。
正是因為這里的人口較多、經(jīng)濟發(fā)達,被奧斯曼蘇丹所看重,并未在這里分封提馬爾而是由中央派出的官員直接管理當?shù)夭⒄鞫悺?
也因此,法薩拉城雖然人口達到七千多人,城墻也較為堅固,但是城內居民絕大部分都是羅馬人,守軍僅有三百余名突厥士兵。
而這些羅馬居民們,在這些年得知帝國的軍隊在希臘地區(qū)南征北戰(zhàn),已收復了整個南希臘的消息后,早就日盼夜盼帝國軍隊的再次降臨,幫助他們趕走異教徒。
此刻在城外忽然看到了雙頭鷹的旗幟和數(shù)不清的帳篷,這些帝國的遺民們的內心早已沸騰了。
如若不是安德羅尼卡的勸降條件恰到好處的出現(xiàn),也許城里的羅馬居民們就要準備發(fā)起暴動,殺死城內突厥人,然后打開城門了。
而城內驟變的情緒,也清清楚楚的反應給了少數(shù)突厥人士兵和本地官員——他們知道一旦城內居民叛亂,他們將死無葬身之地。
與之對比,安德羅尼卡的勸降條件無疑是拯救了他們的性命。
在經(jīng)過了不到半天的商議后,上午時分法薩拉城的守軍們就接受了安德羅尼卡的條件,放下武器,打開城門。
城內的居民們根本沒有害怕入城的陌生軍隊,他們紛紛擠在城口,人人都指望成為第一個親眼看到帝國的軍隊的人。
而當常勝軍穿著精美的甲胄,舉著象征帝國榮耀的紅色雙頭鷹軍旗步入城門時,整座城市都為之歡呼雀躍。
而城內已經(jīng)放下武器的突厥人,在看到大街小巷上狂歡的羅馬人時,一個個都內心忐忑,惶惶不可終日,只希望那位年輕的專制君主能夠信守承諾,放他們一條生路。
1420年2月27日,在安德羅尼卡開始色薩利戰(zhàn)役的第二天,重鎮(zhèn)法薩拉便成為色薩利行省內第一個回歸帝國的主要城市。
安德羅尼卡在歡呼聲中入城,他在倒戈的守軍帶領下來到城東區(qū)域的奧斯曼軍兵營和市政廳,將突厥俘虜們控制起來。
然后他將常勝軍分成三組,兩組休息、一組外出到城市內與本地守軍們一同維持秩序,避免有心人士借機打砸搶燒。
接管了市政廳后,安德羅尼卡將后續(xù)的治理交給了此次出征與他隨行的秘書官盧卡斯處理,他相信這個一直以來都表現(xiàn)得無可挑剔的年輕人會妥善安排好各項事務。
市政廳內場景一片混亂,桌椅隨意擺放著、許多藝術品跌落在地。
常勝軍士兵們入內后簡單整理了一番,而安德羅尼卡則坐在正廳的一處長椅上,右手輕輕撫摸著嘴唇上長出的淡淡胡須,他在等待法薩拉城市民選出他們的市民代表前來覲見。
然而一下子進入無人打擾、幽靜的環(huán)境里,他的大腦不自覺地陷入了回憶和思緒。
這次出征,無疑是一場冒險。
穿越了這幾年來,安德羅尼卡清晰的認知事態(tài)的無常變化——無論是精密的計劃、還是莽撞的舉動,都逃不過命運的安排。
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在知道未來大勢和歷史進程的情況下,不斷引導他的團隊和他所統(tǒng)治的領地,走上迎合大勢發(fā)展的道路。
在這條道路上出現(xiàn)的無數(shù)個抉擇,他只能憑借手中掌握的信息,盡可能選擇他所相信的最優(yōu)解。
然而安德羅尼卡愈發(fā)清晰的感受到,他的每一個抉擇,背后都蘊涵著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代價。
他清晰記得出征前,新婚妻子索菲亞不舍的眼淚。
他也清晰記得出征前,在塞薩洛尼基的威尼斯商人們惶恐不安、擔心他們的投資受損的表情。
他更清晰記得,包括洛雷丹家族在內的諸多威尼斯商人從威尼斯寄來的親筆信,懇請他為了大家的商業(yè)利益務必維持冷靜——與奧斯曼人維系難得的和平。
戰(zhàn)爭對商業(yè)的破壞,安德羅尼卡無疑非常清楚,對在塞薩洛尼基做出了大量投資的威尼斯商人的立場,他也充分的理解。
有些時候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相比錯失削弱奧斯曼人的關鍵機會,安德羅尼卡選擇相信他的計劃和判斷。
與抓住稍縱即逝的戰(zhàn)機相比,他的商業(yè)帝國可能蒙受重大損失的風險,是值得交換的籌碼。
開弓沒有回頭箭,自己既然做出了抉擇,就必須堅定走下去。
畢竟,君士坦丁堡那邊應該也作出了動作——穆斯塔法很快就要面臨更加頭疼的麻煩了。
安德羅尼卡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一只手指下意識地敲著桌子。
這時,市政廳外傳來了密集的腳步聲,讓他回到現(xiàn)實世界。
他站起了身子,目光重新堅定,臉上甚至露出了一抹微笑,準備迎接并安撫前來覲見的市民代表們、更準備好了迎接未來的未知挑戰(zhàn)。
-----------------
‘在奧斯曼蘇丹國的編年史中,1420年是一段殘酷歷史的見證,它記錄了帝國繼承權更迭時常常伴隨的動蕩不安。
對于奧斯曼蘇丹國廣袤疆域內的眾多居民而言,這一時期以混亂與紛爭為標志,再次上演了曾讓先輩們飽受折磨的殘酷內斗。
蘇丹穆罕默德突然駕崩,他的統(tǒng)治時期既輝煌又充滿爭議,他的離世再次撕開了奧斯曼人民心中那道早已結痂的傷口。
宮廷中充斥著野心與背叛,王子們紛紛投身于一場充斥著陰謀、謀殺與背叛的殘酷較量,每個人都覬覦著蘇丹這一尊貴的頭銜。
穆拉德二世,蘇丹穆罕默德的長子兼法定繼承人,成為了這場悲劇故事的主角。
他在埃迪爾內加冕,不僅繼承了王位,還背負起了每一位奧斯曼統(tǒng)治者都面臨的沉重期望——然而,穆拉德二世的統(tǒng)治很快便受到了來自其弟小穆斯塔法的挑戰(zhàn)。
作為王位最明顯的競爭者,小穆斯塔法逃往卡拉曼尼德領地,在那里集結支持者并結盟,以加強自己對蘇丹國的宣稱。
一場將導致新一輪兄弟相殘的對決蓄勢待發(fā),穆拉德二世決心鏟除對手,率領大軍從魯米利亞進軍安納托利亞。
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另一位穆斯塔法——雷霆蘇丹·巴耶濟德之子,亦即穆拉德二世和小穆斯塔法的叔叔——加入了紛爭。
在羅馬人的支持下,他們試圖利用奧斯曼繼承危機來謀取利益,這為穆斯塔法王子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趁穆拉德二世的主力大軍不在安納托利亞之際,攻占了戰(zhàn)略要地加利波利城堡,切斷了穆拉德二世與其在魯米利亞的權力基礎的聯(lián)系。
隨后,他又將矛頭指向了穆拉德二世的忠誠將領,大維齊爾·巴耶濟德,后者在穆拉德二世登基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在薩利茲代雷的激烈戰(zhàn)役中,穆斯塔法大獲全勝,擊敗了大維齊爾·巴耶濟德并將其斬首,從而鞏固了自己對奧斯曼蘇丹國的宣稱。
然而,穆斯塔法的勝利只是短暫的。他被自己的傲慢和對輝煌的幻想蒙蔽了雙眼,背棄了對羅馬人承諾的土地和財富,反而寫了一封侮辱性的信件,徹底羞辱了年輕的羅馬共治皇帝約翰。
羅馬人對此背叛并非無動于衷。在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專制君主安德羅尼卡及其專業(yè)的精兵部隊帶領下,羅馬人對奧斯曼人懷有深深的怨恨,這種情緒是由多年沖突和壓迫所滋養(yǎng)的。
倘若穆斯塔法親眼目睹了羅馬軍隊在阿提卡和摩里亞所展現(xiàn)出的重新煥發(fā)的力量,他可能會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
但多年在利姆諾斯島的囚禁生涯,以及奧斯曼精英階層長久以來對羅馬軍事力量的輕視,蒙蔽了他對邊境威脅的清醒認識。
不知不覺中,他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危險的敵人,而這個敵人將以巨大的復仇之心和憤怒之情迅速反擊,其速度之快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1420年2月25日,就在成功征服阿提卡僅僅一個多月后,安德羅尼卡殿下率領強大的羅馬軍隊從塞薩洛尼基挺進,直指奧斯曼色薩利的心臟地帶,從而拉開了著名的色薩利戰(zhàn)役的序幕。
他的大軍獲得了剛剛在阿提卡大獲全勝的喬治斯,和其麾下百戰(zhàn)精英的加入。
這一大膽舉動標志著羅馬人策略的轉變,他們現(xiàn)在決心確保自己應得的一切:整個色薩利、馬其頓和加利波利。
這種全新的羅馬精神,以堅定不移的決心和對征服的渴望為標志,與過去羅馬軍隊在與奧斯曼人對抗時所采取的更為謹慎和防御性的戰(zhàn)術形成了鮮明對比。
正當羅馬色薩利戰(zhàn)役的陰影在地平線上悄然逼近之時,另一位奧斯曼王子從暗處現(xiàn)身,于1420年2月24日在保加利亞高舉反叛的大旗。
這位自封奧爾罕王子的篡位者聲稱自己是穆斯塔法和穆罕默德兄長蘇萊曼·切萊比的后裔,從而以雷霆蘇丹·巴耶濟德的長孫身份對奧斯曼王位提出了要求。
奧爾罕王子生于1395年,成長經(jīng)歷頗為坎坷。其父蘇萊曼·切萊比作為雷霆蘇丹·巴耶濟德的兒子,曾在1402年的奧斯曼內戰(zhàn)中,一度統(tǒng)治奧斯曼魯米利亞,為鞏固與羅馬人的友好關系,將他和妹妹作為人質送往君士坦丁堡。
然而,命運并未眷顧蘇萊曼,他被弟弟穆罕默德所廢黜并殺害,后者在奧斯曼內戰(zhàn)中勝出,成為奧斯曼蘇丹國的唯一統(tǒng)治者。
自此,奧爾罕王子便落入羅馬人之手,在羅馬的生活經(jīng)歷使他形成了親羅馬的傾向。
盡管奧爾罕的支持者數(shù)量有限,但他的叛亂對穆斯塔法鞏固奧斯曼魯米利亞的努力構成了重大威脅。
魯米利亞的貝伊們和貴族們的忠誠度飄忽不定,一旦局勢不利,他們便易于倒戈相向,此前一個月,大維齊爾·巴耶濟德便因失去自己人的支持而落敗。
穆斯塔法不敢坐視奧爾罕的叛亂勢頭增強,擔心自己徹底失去對魯米利亞的控制。
于是,穆斯塔法緊急集結軍隊,打算進軍保加利亞,將奧爾罕的叛亂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然而,命運再次為這位奧斯曼蘇丹安排了轉折。
原本封鎖達達尼爾海峽的羅馬戰(zhàn)船艦隊突然撤退,返回港口。穆拉德二世蘇丹在布爾薩的忠誠勢力趁機在魯米利亞登陸,并對加利波利城堡展開圍攻。
此刻,穆斯塔法三面受敵,面臨極其嚴峻的形勢,需要謹慎調配資源以應對。
1420年3月的初始,羅馬色薩利戰(zhàn)役、奧爾罕王子在保加利亞的叛亂以及穆拉德二世勢力對加利波利的圍攻同時爆發(fā)。
這些事件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場完美的風暴,為奧斯曼國的內戰(zhàn)和羅馬帝國歷史書寫了最為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且混亂不堪的篇章之一?!?
————亞歷山德羅斯·勒卡佩諾斯教授,塞薩洛尼基學院名譽教授,《奧斯曼內戰(zhàn)史》,19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