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既已決心,何須問我
- 帶著海宋返中原
- 墨文軒閣
- 2046字
- 2024-10-29 15:49:53
對于張鎮孫的提議,趙由航細細思考了起來。
想要靠攻打呂宋立威,是需要一番操作的,那呂宋雖擁眾十萬,還會冶鐵,但它畢竟是個原始王國
若是起兵數萬,水路兩進的進攻雖能攻下來,但也不會有什么威懾作用,畢竟你打的是蠻化之地。
所以張鎮孫用了“精銳”二字。
文官吏員里有不少不知兵的,百姓更是如此。
對他們而言最直觀的就是士兵數量,若是能以少破多,便能名傳四海。
如果在人少的基礎上,用的還是新軍……那在他們眼中,這最起碼也是一流武將了。
想到這的趙由航微微一笑,心中想法漸漸成型。
兩人密談很快結束,趙由航依舊板著臉出來,并與反對方田之人辯論許久。
最終,當天議政因越王堅持方田不歡而散。
再隨后的兩天里,眾人又針對未解決的方田,學派等事吵了兩天,遲遲沒有結果。
第三日散會后,北望州知州胡夢麟找來了幾位意見相近者,于家中私會。
酒過三巡,言川家鄉的縣令首先憋不住道:“一想到明日還需再議,我就頭疼,說來說去就那么些?!?
“此為小事耳,我擔心的乃是越王一怒之下強推政令,他可是打過仗的一字實權王,哪有那么好相與的?!?
胡夢麟面色憂愁的說著,聯想到越王甲不離身,言語中已有懼意:
“諸位勿要忘了,官家可是授予他了假版之權,路級以下官員可以臨時任命,這可是唐時節度使才有的權力?!?
一個通判聞言點了點頭,隨即想到了什么信誓旦旦道:
“胡知州所言極是,我離越王最近,今日見他三番五次摸向刀柄,看來事已有怒意?!?
胡夢麟聽了沉思片刻,隨后昂首提議:
“不如我們先秘密遞個同意新政的折子,好告知越王,我等與那些腐儒不同,也能順便穩住朝堂。”
剩余幾人頂著微紅的面色互相看了看,隨即紛紛嚷道:
“是極,是極,不過還得要胡知州您起個頭,我們位卑言輕,到了越王那也沒有了分量?!?
胡夢麟當即差人取來筆墨,寫下自己名諱,眾人見有人擔責也紛紛落筆。
折子由此被送往路司,被言川接過后向內遞給了親衛副統領。
至于正統領尹玉為何不在,這是因為此時他正和王安節一同籌備新軍。
雖然新政還沒議論出結果,但趙由航作為經略安撫使,這軍權本就是一把抓,如今提前籌備募兵也無人敢說什么。
“又來一份?”趙由航接過時有些無奈的笑道。
待打開后他笑意更濃了些,這還是第一份全盤同意新政的折子,人數雖不多,但價值可貴。
隨后他將此折與這兩日遞來的放在了一起,那些都是除了方田外部分同意的。
看到這挺厚的一沓,趙由航感嘆自己朝堂經驗確實還有不足。
前幾日竟還想快刀斬亂麻,當天提議當天推行,拿軍隊的那一套搞新政。
如今看來完全沒有必要,照這個分化速度,過不了多久新政派就是主流了。
不過原計劃還是不變,次日議政,在在張鎮孫、胡夢麟等人的帶頭,文天祥的默許下,新政被拆成了兩部分。
方田以外的先行實施,至于方田是否推行,日后再議。
“新政已定,諸公就且歸各職、全力推行,若有懶政者,嚴懲不貸!”
說罷,趙由航目光飄向西門炎和另一位祖法派同黨。
西門炎哆嗦了一下,他想起了當初就是被保守派當槍使,才被官家貶到此地的歷史過往。
接下來幾乎可以預見的是,他將由州去縣,由縣至白身。
但他并不后悔,他這幾日為反新政四處奔走,還見了文天祥,可倉司大人一直望北而不言,讓他碰了一鼻子灰。
他并不氣餒,寫了許多信送往中原,相信御前馬上就有人吵。
不過他想官家既然決心支持新政,短期內應該也不會廢除,只是抱著一試的心態去做的。
他殊不知,自己這最后一擊的方向對了,趙由航此時就在擔心這個。
他此番新政根本未與天子提前說明,他在賭。
他賭趙禥有無容人之量:不是你說讓我莫再藏拙嗎,那我可放開干了,你若是害怕了把我砍了,那就是大宋命有此劫。
時間點點滴滴過去,不論天子的最終意愿,新政在這片大地上開始顯山露水。
勸農使陳風樺將豌豆種細細端詳、記載、分類、檢查,最終連同心中志向,一起栽入土里。
黎德站在城門口,注視著頭子錢降稅二十文、冤案可跨縣報州的張榜呆了許久。
若是當初父母官也如越王一般,也許自己當初就不會被逼到家破人亡、落草為寇了。
官坊里,有工匠抽出一段精鐵,細細打孔,準備造只火銃出來,再看看有無改進空間。
那越王哪會懂得什么火器鍛造,純粹是吹牛嗎,但自己受了人家好處,就得幫他還上才是。
各城各業均有新象涌現,如此二十日后,兩個好消息出現在趙由航案桌上。
“好在是天子同意了這新政啊。”
趙由航看著詔書中“既已決心,何須問我”八個大字長舒一口氣,放心的說道。
旁邊言川聞言,連忙擺出一副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反正就是沒在聽你說話的樣子。
怎么聽越王這意思,都沒想到官家會同意,難道越王做如此大事前,沒和官家溝通過?
不過此時言川就算說出心中想法,也不會有人相信了。
和詔書一同到的是官家全力支持新政,為此或貶或黜了一批大臣的消息。
這可是戰時啊,為此廢黜臣子,足見官家決心,而且聽聞在編練新軍后,還派了將領姜才前來協助。
本來趙由航還在為新軍統帥而發愁,王安節要總管全局,還要準備府兵事宜。把尹玉外派,又有些舍不得。
好在姜才來了,這位將才頗為傳奇,小時候被金兵掠去北邊,青年時才跋涉歸來。
結果當地淮軍就將他當做北人對待,行事略有隔閡,可這并不妨礙他在淮軍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