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風雨欲來
- 挽唐,從安史之亂開始
- 不會飛的虎皮鸚鵡
- 2495字
- 2024-10-24 12:00:00
聽到楊國忠這么問,李璘有些啞口無言,他的心里在冷笑。
在見李隆基時都做好了一些防備,其他人那豈能不考慮?
他很清楚自己今日的一舉一動定然瞞不過遍布耳目的楊國忠,會觸碰楊國忠這條瘋狗的逆鱗,楊國忠很有可能要反擊。
畢竟,出潼關是楊國忠一直極力所主張的,誰反對就是和他過不去。
李璘想到了楊國忠會找茬,但確實沒想到楊國忠什么鋪墊都無,張嘴就質疑自己謀反。
這可是謀反大罪啊,是要掉腦袋的!
一點都不按常理出牌。
也還好,李璘此前倒也想到了這種可能性,有應對之策。
只見他眼珠一轉,一臉痛哭的樣子,傷心道:“我一月前觸怒圣人受到責罰,驚嚇過度生了病。初愈后,我痛定思痛,心想得為圣人做些什么,好盡一份孝心,彌補過錯。”
“就開始苦看兵書,想著在兵事上略盡綿薄之力。此心,皇天后土可見,哪里有半分謀逆之心啊!”
“拜見太子是我念及太子操勞國事,拜見陳將軍是念其護圣人周全,勞苦功高,故前去看望。”
“請右相明鑒!”
李璘說著,幾欲面朝興慶宮方向下跪,被楊國忠手疾眼快一把扶起。
“哦,那為何早不說遲不說,大事已定的時候去說?何況你就看了一個月兵書,自以為有李衛公(李靖)之才?”楊國忠駁問。
他當然清楚李璘不敢謀反,只是嚇嚇李璘,維護自己的權威。
敲打每一位皇子是他的愛好,也是李隆基所樂意看到的。
“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李璘不卑不亢道:“我一大早聽聞圣人命哥舒翰出關,忽有頓悟,這才......”
“頓悟?”楊國忠嗤笑,“我看你適合去做和尚。”
“永王,禍從口出的道理你應該很清楚,本相點到為止。”
楊國忠帶著警告的眼神直直盯著李璘看了幾眼,扭頭對身后的隨從道:“我們走。”
他來此也就是警告和敲打敲打李璘,并不能把李璘怎么樣。僅憑一句話想治一位皇子的罪,很難很難。所以目的達到后,就要離開。
“多謝右相提醒。”李璘很客氣的將楊國忠送出門外。
待楊國忠離開后,臉色蒼白的侯莫陳妃才慌慌張張跑進來,泫然欲泣道:“都怪你,好端端的去議論什么國事,竟讓右相找上門問罪。”
她剛才恰巧目睹楊國忠進屋的氣勢,嚇得要死,躲在外面不敢進屋。
“慌什么?”李璘摸著侯莫陳妃白皙的臉蛋,笑道:“我這不是好好的嗎?瘋狗咬人咬習慣了,別怕。”
“你小點聲,被他聽到就完了。”
“屋里就咱兩,沒事。”
“阿彌陀佛。”李璘又雙手合十道:“瘋狗說我適宜做和尚呢。”
......
夜幕悄然降臨。
楊國忠心中想著另一件事,那就是派去潼關的使者該回來復命了,不知哥舒翰是否同意出潼關。
他與哥舒翰昔日還算有些情義,可現在已是水火不容。
兩個月前,哥舒翰的心腹王思禮力勸哥舒翰留下部分精兵守潼關,然后再揮師西進,以清君側的名義殺了楊國忠,絕了安祿山造反的借口,一舉兩得。
王思禮還提出也可率三十余精騎兵百里奔襲,直接把楊國忠從長安劫持到潼關當眾殺掉,以壯軍威。
只是哥舒翰認為無論哪種舉動都和謀反無異,沒有同意,但是風聲卻走漏了,傳到了楊國忠耳朵里。
楊國忠自然嚇得要死,他思前想后,想到了一個辦法。
那就是說服李隆基同意自己組建了一支萬余人的新軍,交由心腹杜乾運進行指揮,還偏偏駐扎在潼關大軍回長安的必經之路——灞上,也就是灞水之畔。
其意不言自明。
這是在背后要隨時準備捅刀子啊,哥舒翰怎么能忍?
于是,哥舒翰以討賊副元帥的名義將杜乾運騙到了潼關,于六月初一,也就是昨日,當著眾將士的面找了個由頭把杜乾運給咔嚓了。
然后立刻上奏李隆基,笑納了一萬新軍。
夜半的時候,李隆基收到奏折,對此無可奈何,捏著鼻子認了。
而楊國忠呢,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哥舒翰氣是出了,可毫無疑問是一步臭棋,把楊國忠逼到了死胡同。
要知道,安祿山起兵就是打著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的名義,朝野上下誰不恨楊國忠?
至此,楊國忠也徹底明白了,安祿山要殺他,哥舒翰遲早也要殺他,天下人也要殺他,橫豎都是死,不如讓哥舒翰出關去拼個兩敗俱傷。
贏了,是他楊國忠英明決斷,到那時哥舒翰豈敢殺自己?
輸了,哥舒翰必死無疑,自己也能安然無恙。
于是,楊國忠拉上楊玉環連夜不停在李隆基耳邊苦苦訴說大軍出潼關的必要性。
特別是一直強調哥舒翰居心不良。
在此之前,李光弼和郭子儀曾聯名上疏建議大軍駐守潼關不出,加之哥舒翰也反對。
所以,李隆基一直很猶豫。
但昨日哥舒翰竟然自作主張殺了杜乾運,這就是個很危險的信號了。
再往前,還帶了些逼迫意味,要求自己殺了戶部尚書安思順,下一次會是誰?
武將擁兵自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南北朝亂世的教訓,史書上記載的清清楚楚。
被楊國忠和楊貴妃一陣苦勸,一夜之間,李隆基下了決心。
這才有了今日的那封加急圣旨。
......
興慶宮里,李隆基臉色陰沉,因為出使潼關的宦官帶回了哥舒翰的奏疏。
哥舒翰依然反對出關,抗命不遵。
他看完奏疏,面無表情地問向一旁形影不離的楊玉環,“哥舒翰還是不聽話,不出潼關,怎么辦呢?”
楊玉環對軍國大事一竅不通,向來是楊國忠怎么說,她就在李隆基身邊怎么吹耳邊風。
她眼珠一轉,答道:“不妨問問妾身兄長意見。”
李隆基沒有接話,而是若有所思,“哥舒翰的奏疏和十六郎所言差不多一個意思,說出潼關一旦敗了,長安危矣。”
“他們憑什么認為會輸?他們想要做什么?”
事實上,李隆基強令哥舒翰出潼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他再怎么昏庸,面對軍國大事,焉能楊國忠說什么他信什么?
那就是二十萬大軍駐扎在潼關,日消耗糧草、錢財可謂巨額。
眼下,黃河漕運被叛軍截斷,長安的府庫已撐不了多久。
沒辦法,關中經常鬧糧荒。
昔日,武則天和李隆基數次率眾大臣前往洛陽就食,也是無奈之舉。
所以李隆基也明白,再拖下去,不等叛軍打進來,將士和長安百姓要餓死。
若不惜代價走陸路從各處運糧,再耗幾月,只怕戶部乃至大唐要破產。
目前絕大部分靠江淮的糧沿著淮河經漢水逆流而上,再翻過秦嶺送到長安,路途遙遠,費時費力。
一旦江淮再丟,長安城必要發生饑荒。
眼下就看和叛軍誰更耗得起。
楊玉環沒有接話,倒是高力士看準時機,上前說道:“圣人,永王今日還見了太子,送了重禮,也送了陳將軍一份。”
楊國忠能知道李璘的動向,高力士當然也會知道。
“哦?”李隆基瞇眼,“這個不孝子,到底想要做什么?竟然結交陳玄禮,還去見太子?”
“多年都沒見他和太子有來往了。”
頓了頓,疑心病犯了的他吩咐道:“傳兩國相和十六郎進宮!我且要問問十六郎,到底有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