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極限拉扯
- 大明響馬
- 一語不語
- 2661字
- 2024-11-21 21:28:27
劉宸的兵馬最先抵達李子口,這里是舉水上游的一處渡頭,從陸路北上麻城,必須要先過李子口,需要在這里渡河。
仇鉞已早先一步派了姚信駐守李子口,雙方圍繞李子口渡頭展開了一番拉扯。
官軍在北岸,而劉宸兵馬在南岸,先由義軍占領李子口渡頭后,開始往北放炮。
官軍也沒想到,他們賴以平賊所用的火器,竟會被義軍先用上,隨后姚信也讓人在北岸對著南岸放炮。
雙方也沒有直接的攻防,畢竟河面還有幾十米寬,船只都不好隨便下水,一旦下水更容易成為對面的靶子,而放炮是最直接有效的遠距離攻擊手段。
“將軍,情況不對,咱的人又跟麻城那邊一樣,對面一放炮,這邊就有人被打成篩子。”
當姚信躲在寬大的盾牌后面,聽到手下人匯報時,心頭也是來了一股無名之火。
姚信道:“要是現在強渡到南岸,有多少人馬能過去?”
“咱麾下有三四千兵馬,能過去的都能過去……”部將匯報。
“那好。”姚信道,“等到中午,對面炮聲漸熄之后,從河上游瞧瞧摸過去,把賊的炮給繳了,我倒要看看賊寇用的是什么炮!”
……
……
一直到中午,雙方的炮聲果然逐漸平息下來。
因為都是在放冷炮,也不知對面的損傷怎樣,光這么來回放炮,北岸的打不到南岸,而南岸的義軍也攻不到北岸。
到中午時,南岸的義軍,在劉宸的調遣下,果然有人試圖過河。
官軍就好像是抓到機會一樣,開始朝這邊射箭。
義軍這邊不放炮,是因為戰術需要,而對面官軍不放炮,主要還是因為炮彈短缺……大明官軍最大的特點,不是戰斗力不行,而是后勤補給跟不上,尤其這么一路兵馬從甘肅等處調集過來,中途的資源補給可說是非常差。
說是讓其在地方上籌措,但地方豈會隨便拿軍糧物資來填這無底洞?
尤其像火炮和火彈等物,更是補給不上。
南岸的義軍被對面用弓箭偷襲,隨即沒有再尋求渡河,而是撤回去,隨后便有嘈雜聲傳來,卻是官軍利用兵馬數量上的優勢,從舉水上游渡河過來一批人馬。
因為地形并不太適合騎兵突擊,這批過河的官軍也都是以兩條腿往前跑。
隨后義軍便好像是戰敗了一般,倉皇撤退。
姚信躲在對岸,一直偷看著對面,當他發現對岸的義軍開始往后撤退時,也是當即下令道:“渡河!”
留守在姚信身邊大概一千五六百兵馬,隨即將藏起來的船只找出來,開始強行渡河。
卻還沒等所有人都上船,對岸又有火炮聲傳來。
“砰!”
這次并不是發的霰彈,而是一顆大鐵球正好落在一艘船上,剛上船跑出去沒幾步的幾名官軍在被擊中后落水,人仰馬翻中,很多人掏出船槳等物去拉扯和營救。
姚信怒道:“奸詐小人,看我不打過去,將他們給全殲嘍!”
隨后渡河不再有什么麻煩,當官軍過河之后,往前追出一段路,卻發現義軍早就沒影了。
姚信愣是沒整明白具體情況。
“將軍,好像咱只是遇到賊寇的散兵游勇。”部將李起在追擊之后,回來通報。
“炮呢?可有繳獲他們的炮?”姚信念念不忘的是義軍用的炮,那是讓官軍怎么都理解不了的新兵器。
“沒找到。”李起道,“可能是被帶走了。”
姚信道:“這路坑坑洼洼的,他們的炮射程不近,殺傷力也不小,照理說不會太輕,怎可能說帶走就帶走呢?讓人找找,看他們是否藏在樹叢之中,妄圖等我們撤走之后再運回去。”
“是,這就讓手下人去找。”
……
……
姚信所部找了半天,最終也沒能把傳說中沉重的火炮給找到。
最后他們不得不再撤回到北岸。
在明知己方損兵折將五六十人,且對面連一具尸體都沒留下的情況下,姚信還是選擇跟彭澤奏捷。
姚信所部距離彭澤中軍畢竟有個十里的距離,并未派人去詳查,只按姚信的匯報,對其所部進行了一番嘉獎。
“賊寇是想從南邊打過來?”仇鉞道,“據說賊寇從舉水逆流行船而上,已占據了鵝籠鎮,他們完全可以順著官路打過來,從李子口渡河,意義又是什么?”
彭澤沒回答,看著一旁負責北邊防區的金輔道:“從羅田和平湖方向來的賊寇,已到哪了?”
“距離此處還有個四五十里,行進已經很緩慢。”金輔道,“他們走的都是小路,且以斥候所探報,他們麾下也帶著火炮,近乎是人手一把神銃。”
彭澤皺眉道:“看來賊寇學聰明了。”
仇鉞道:“很顯然,在山東時,他們吃了火器的虧,這次南下湖廣,他們有了自己的地頭,馬上籌備制造火器,不過這湖廣之地哪來的能工巧匠?所造出來的火器,也必定都是劣質的。”
彭澤冷聲道:“賊寇四路兵馬,我們得先破一路!他們自己選擇分兵,那就別怪我們將他們蠶食了!”
一旁的參將時源請示道:“我們先打麻城?城里守軍不多,哪怕有城墻阻礙,一兩個時辰之內,我們也能把麻城夷為平地。”
彭澤搖頭道:“我們是圍城打援,把麻城里的賊寇當作誘餌的,先把餌給吃了,還怎么釣魚?”
仇鉞道:“若如軍門所言,那就應該先從南路入手,畢竟李子口一戰他們遇挫,我們集結兵馬打過去,可以趁勢取勝。打下來之后,再折道拿下鵝籠鎮,將賊寇水路人馬給擊敗。”
“南邊兩路,怎么說也是互有依托。”彭澤道,“我要先打東邊一路。”
時源道:“可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東路賊寇的了解最少,他們能在短時間內攻下羅田和平湖關,且還配備那么多火器,實力不容小覷。”
“打就得打個硬仗,不能挑軟柿子。”彭澤道,“以我所料,只要破賊一路,其余幾路賊寇將聞風喪膽,到時或就不戰而自潰。”
仇鉞拱手道:“軍門放心,這路賊寇,末將親自帶兵去剿。定能將其一舉剿滅!”
……
……
仇鉞親自帶兵,去跟馬三所部人馬交戰去了。
仇鉞帶兵馬過萬,往東走了二十里,此時已入夜。
就在此時,前面來報,說是賊寇開始原地駐扎,并有撤退的跡象。
“什么?”
仇鉞也有些不解,“還沒打,就想跑?”
跟隨仇鉞一起來的時源道:“咸寧伯,您看是否因為李子口一戰的敗報傳過去,他們也喪膽了,又知道打不過我們,只能退了?”
“不能讓其跑了!”
仇鉞道,“傳令下去,今晚來個急行軍,定要在天明時趕過去,與之一戰!”
……
……
仇鉞想打,但馬三卻并不想打。
所制定的計劃,就是要等一場雨。
在這種環境,正常天氣交戰時,雙方都有大量的火器,且官軍的戰斗力也不弱,兵馬數量又全面占據優勢,對義軍來說取勝還是太困難。
所以當仇鉞在進兵時,馬三也是按照既定計劃,選擇退兵。
在行軍跑路這件事上,官軍顯然還沒法跟賊寇相比。
義軍就是練這個的。
跑得慢的,早就被噶了,再加上官軍那邊也都是以步兵為主,且所攜帶的輜重比較難運,也導致他們就算夜行軍,一晚上也不過走出個三十多里。
天明時,斥候回來一報,把仇鉞氣得夠嗆。
“賊寇已距我們在四十里以上……”
仇鉞氣急敗壞,這再追的話,一天也追不上。
且此時其所部人馬已疲憊不堪。
“報!”
就在此時,后方來了傳令兵,“軍門大人有令,賊寇若要潰逃,不得再追,當休整之后,與中軍匯合。”
仇鉞道:“傳令,原地駐扎,休息三個時辰,而后往西去。”
追了一下午加一晚上,仇鉞發現等于是做了個無用功,只能掉頭回去,再尋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