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冷兵器到熱兵器的轉變
- 大明響馬
- 一語不語
- 2558字
- 2024-11-05 18:38:01
閏五月二十八,日落西山。
義軍將士已分批過江,加上征調來的力夫,以及收攏的官軍降軍,近七千人,增援到對岸。
加上本就已經渡江的齊彥名所部,義軍在對岸已有八千人的有生力量,雖然其中多數是非戰斗人員,但給武昌縣城的壓力,卻是無比巨大。
從城頭上往下看,從江岸到城墻各處,黑壓壓全是人。
“哥。”
齊十一妹也過了江。
齊彥名看到妹妹來,皺眉道:“當家的不是讓你在黃州領執法隊?你怎過江來了?”
“沒,我想過來打仗。”
齊十一妹道,“大當家說,武昌府那邊若是得知我們圍攻武昌縣的消息,會派援軍來,算日子,今晚到明天能到,讓我領一路騎兵,隨時準備截殺。”
齊彥名點點頭道:“當家的倒是思慮周詳,要是六哥也能這樣顧慮全盤……”
說到這里,齊彥名對劉六的死又有些惋惜。
從幾人歲數上來說,劉六最年長,其次是齊彥名,最后才是劉七。
齊十一妹望著不遠處武昌城的城頭,道:“哥,據說昨天一早,你們就打了一場勝仗,為什么沒趁勢攻進城呢?在山東,打縣城時,趁官軍回城不及時,拿下城門,這是我們的拿手好戲啊。”
“昨天官軍逃散一空,就沒幾個試圖回城的。”
齊彥名提到此事,也顯得有幾分遺憾,“有的想進城,城內卻不給他們開城門。我們已擒獲武昌縣本地千戶,城內守軍到現在還沒有歸降之意。”
齊十一妹道:“千戶都抓了?那城里還誰指揮官軍?”
齊彥名無奈道:“滿弼的人馬也在內,他是殺害大當家的兇手,我們攻黃州的名義,就是要為大當家報仇,可到現在,我們還是沒完成。”
“那大哥,這城我們怎么攻?”
齊十一妹道,“我看這座城也沒什么護城河,咱就去撞他們的城門,你看怎樣?”
旁邊還有將領過來問詢有關包圍城池的事,齊彥名對齊十一妹擺擺手道:“你按當家的吩咐做事,隨時準備跟江夏過來的官軍交戰,我這里也等當家的命令。當家說了,眼下就是圍而不打,可以先圍城打援。”
“哦,圍城打援啊,那哥,我先去了。”
齊十一妹隨即上馬,帶上她營下的一千多騎兵,往武昌縣城城西方向而去。
……
……
黃州城內。
劉宸這兩天都跟工匠在一起,先前負責挖地道的工匠頭領鮑順,此時也在劉宸的指點之下,去改進火銃。
“這種零件,先做檢查,一定要保證不斷裂,再是尺寸符合,按照我的圖紙,給勾在一起。這叫機擴,把下面的木頭鑿開,按我說的方式組裝。”
在拿下黃州城后,劉宸繳獲了一批官軍制式的火銃。
但質量實在很差,都是那種靠引線點燃,好似手炮的東西。
他要做的,是以此作為模版,改造出燧發火銃。
要完成改造,難點并不在燧石,因為在這時代,沒有火柴和打火機這些東西,民間引火生灶等事,主要就是靠火石。
燧石這東西可以說任何一座城內,有很多雜貨鋪子能買到。
難點在于,要完成燧發火銃的制造,是沒有機床的,所有的零部件都需要手工打造。
而他要做的燧發火銃,就是靠機擴打火來完成,有點像是后世孩子玩的火藥槍,再復雜一點,就像是一個大號的火藥射釘槍。
只是燧發火銃放出來的不是釘子,而是一堆金屬彈丸。
要制造零部件,最難的除了槍管之外,就是彈簧,因為這時代并沒發明彈簧,而恰恰彈簧又是機擴發射的關鍵零部件,屬于無可替代。
進城后這兩天多時間里,他除了完成征募糧食和民夫的事情之外,剩下的時間近乎都泡在制造彈簧和零部件這件事上。
好在城內工匠本來就很多。
黃州城是驟然攻下的,城內軍民倉促應對,逃出城的也只有武昌左衛的部分兵馬和少數臨近水門的百姓。
剩下的工匠和官軍近乎被一鍋端,而他們中就有不少曾為官軍打造槍管等物的工匠。
劉宸先開爐煉鐵,用的是大煉鋼鐵時代常見的簡易熔爐,再通過拉伸牽引法制造槍管。
而復雜的零部件制造,他則是帶了一批軍中的工匠,由鮑順牽頭,一個個去進行制造和打磨,并進行組裝。
時間很倉促,劉宸近乎隨時都在與官軍搶時間,除了進城后當晚睡了幾個時辰,剩下兩天又恢復到連軸轉的模式。
“大當家,您看這樣是對的嗎?”
鮑順把一桿組裝好的燧發火銃交到劉宸手上。
這桿燧發火銃是用原先官軍的火銃改造的,在密閉性上還有欠缺,不過劉宸拿在手上進行一番檢驗,發現機擴聯動性等方面,基本已符合要求。
“走,跟我出去發射一下。”劉宸道。
“當家的,這東西容易炸膛,還是小心一些為好。”鮑順道,“讓我來吧。”
劉宸笑道:“鮑兄弟,你又瞧不起我,坑道我都敢下,試射個燧發火銃有什么?帶幾個弟兄過來,讓他們親眼看看演練,也算是長長見識,后面組裝完畢后的驗證,也要交給他們。”
“我這就叫人過來……”
鮑順急忙去招呼正在忙碌的一堆工匠,聚攏在一塊。
見證第一把燧發火銃的試射。
……
……
“砰!”
隨著一聲槍響。
大明第一把燧發火銃就這么試射完畢。
射程仍舊不理想,有效殺傷范圍大概也就三四十步的距離,類似于霰彈槍,在單兵殺傷力上,效果卻是出奇的好。
一發下去,三十步外被當作假想敵的草人被打散,上面套著的一層軍服,則被打得千瘡百孔。
“好東西啊。”
一堆人都圍攏過來,都驚嘆于燧發火銃的實用和便捷性。
義軍從來就沒用過好東西,以前繳獲過一些火銃,但因為本身不太會使用,導致經常發生炸膛事件,后來繳獲的火銃都被丟棄。
義軍盡管也明白火銃威力更大,中近距離制敵的效果更好,但義軍上下似乎更習慣于騎射。
畢竟馬背上想要完成填裝、插引線、點火、瞄準等一系列動作,實在太麻煩,真就不如直接從后背抽出一根箭,彎弓搭箭來得便捷。
“到明天早晨之前,連夜趕工,能造出多少?”劉宸問道。
鮑順道:“如果對面的鐵匠場內把足夠的料子拆完送過來,大概能改個一二百把。”
“嗯。”劉宸點頭,“鮑兄弟,現在是拼命的時候,時間不等人,一旦停下來,咱就沒什么活路。定要趕著造,或許明早改出這一批,還能趕上跟武昌府城過來的官軍交戰時使用,救不少弟兄的命。”
鮑順點頭道:“我曉得了,今晚弟兄們都不睡,一定先趕一批出來。”
劉宸也滿意點頭道:“那就辛苦了。我也過去趕緊加緊督促制造火彈……我還想再做一些改進,把燧發火銃變成后裝的,用牛皮紙將火彈包裹起來,里面配上火藥,如此燧石擊發后,可以替換下一發。”
劉宸想要改變火銃前裝的弊端,造出后裝火銃,并將子彈的原始模型用上。
這就需要所有的火銃必須要實現統一制式標準,尤其是在槍膛等地方。
短時間內完成,對劉宸來說也是一次挑戰。
“那……那我就不明白了。”鮑順現在對劉宸也是佩服到五體投地,“當家的,您就先造出來,弟兄們根據您說的,往下造便是。”
“嗯。”
劉宸道,“入夜之前,讓人把改出來的那幾門炮運過江去。希望跟官軍交戰,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