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一本書
我從不按順序閱讀,我更喜歡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是一個人的所有知識你都值得學。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的,讀書也是一樣。
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的,只有少數的書要咀嚼與消化?!?/b>
你必須對自己即將閱讀的書建立一個大概的了解:
1.首先看書名,如果有序就先看序。如果有副標題的話,要特別注意一下副標題。它們會告訴你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大概屬于哪一個類別,是小說、歷史書,還是科學論文。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的書,越早知道越好。
比如《用“圖”說話:高效員工這樣做》,從書名上看就知道這應該是一本實用技能類的書。實用類的書就應該多注重具體實操的方法,關鍵是習得。當閱讀思想類的書(比如《思考,快與慢》)時,就應該經常停下來思考,盡可能地從書中獲得新的感悟。
2.看目錄。目錄是一本書基本架構的概括性說明。如果你要參加一個課程,最想看到的是什么?自然是課程大綱。目錄就是這本書的課程大綱、全書的骨架,標注了你和作者在這次“旅程”中需要經過的“景點”。可以配合序言來看,那是作者竭盡全力想向你傳達的信息。
3.如果有書衣的話,不妨讀一下。許多書的宣傳方案都是出版機構竭力打動你的關鍵點。
4.嘗試挑幾個看起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東翻翻西翻翻,念上一兩段,不要太多。一本書結尾的兩三頁不可忽視,很少有作者會拒絕這樣的誘惑:他們會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
讀到這里,你差不多就知道這本書對于你的價值了。
感受一下作者在寫這本書或者這篇文章時的意圖,看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展開的。
抓住那些關鍵點,梳理出一張簡單的“地圖”。具體用什么工具不重要,思維導圖、便箋紙,或者僅僅是停留在腦海里,都可以,根據你自己的節奏來做。
“旅途”有哪些“風景”?哪些是你一定要去的,哪些即便錯過了也不覺得可惜的?
做個衡量,哪些內容要認真品讀,哪些內容快速掃一眼就好(這兩種方法在后文有詳細說明)。
記住,時間也是成本,甚至是最重要的成本。
要主動閱讀,否則毫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