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獻計兩策
- 大明:功夫皇帝朱由檢
- 歐陽長牛
- 2788字
- 2024-11-15 20:55:15
次日清早,宋獻策急匆匆來到府上。
朱由檢讓香琴給他穿好外套,來到大廳,宋獻策一看到他,就迎了上來。
“十一爺,你總算是來了。”
“什么事,這大清早的,雞都沒起來。”
“我馬上隨軍出征了。”
朱由檢一愣,這么快啊,隨后一抱拳:
“恭祝大人福壽天齊,壽比南山。”
宋獻策也愣了,聽完之后連說三個好。
“道長,保重。”
“宋大人,保重。”
想到是生離死別,朱由檢還是有些神傷。
宋獻策占卜這次出去兇多吉少,不然也不會臨行之際,來見道長。
聽見道長的祝福,仿佛再生一般,抱拳離開,走得特別有勁。
出來到了大街上,馬車在此等待。
正欲坐上馬車,朱由檢也跟了出來。“宋大人留步。”
宋獻策緩緩轉身,看見道長手里拿了一張信箋。
“道長不用送了。”
朱由檢拿著信箋背負雙手:“臨行還是有兩句話給你說。”
“道長請說。”
“建奴皇太極你可曾聽過?”
“不曾。”
“大清國,可曾知道?”
“不知。”
這就是問題所在,李自成的農民軍不識清軍,連軍師宋獻策都所知甚少。
清軍則對李自成如數家珍。
早在皇太極時期,就明確指出,清軍入關,看見農民軍,切勿與之交惡。
而且嚴禁殺彼一二人。①
現在多爾袞即將在一片石戰役包圍李自成,和吳三桂夾擊農民軍。
所以必須讓宋獻策知道這件事。
首先告訴宋獻策還有一支虎狼之師就在那長城之外,等著坐收漁翁之利。
宋獻策是軍師都督,一聽就明白。
“真的還有一支鐵騎躲在關外?”
“是的。”
“道長掐指算出來的?”
“貧道夢于神授。”
哦,宋獻策點點頭,心中打定主意,無論真假,都要多多派遣偵察兵,做好萬無一失的準備。
朱由檢又道:
“關外那支鐵騎襲擾大明邊關多年,縱使闖王攻陷北京,吳三桂都不敢回援,由此可見一斑。”
“對啊,我怎么沒想到。”宋獻策熟讀兵法,倒是一點就通。
“所以,你們要多準備拒馬。
尤其不能用你們擅長的一字長蛇陣,被滿洲騎兵一沖,就沒了。”
宋獻策聽得汗流浹背,直呼道長真是天人。
隨后朱由檢拿出信箋,遞給宋獻策。
“這是什么?”
這是剛剛宋獻策離開,朱由檢立馬書寫的藥方,不過沒有寫配比。
按照這個藥方,藥效至少要打五折。
不過順軍幾萬人,在關外全都感染瘟疫,這藥效即使打五折,也是救命靈丹。
“關外多疫病,此乃仙師夢授蓮花清瘟湯,拿去救命吧。”
這可比什么其他預言來得實際,這是實打實的丹方啊。
從此宋獻策徹底相信道長不是一般人,立即改口稱真人:
“拜謝落塵真人。”
“哎,貧道冒犯天規給你透露這兩件事,至少折壽十年。”
宋獻策立即拜倒,要磕頭謝恩。
“叩謝落塵真人。”
“起來吧,咱倆誰跟誰。”
在一片感恩戴德的聲音之中,朱由檢和宋獻策揮手作別。
目送宋獻策車馬遠去,朱由檢淡淡道:“我也該跑路了。”
返回滴水大院交代一番,讓香琴留下來照顧太子,他帶方馬二人去南京。
香琴一聽,公子南行,直接裹起行李,站在門外等候。
朱由檢去見了太子叮囑了一番,又去見了大侄女。
“湘君,叔父走了。”
劉湘君欠身祝福:“祝叔父一路平安,早日歸來。”
朱由檢點點頭,離開劉湘君院子,出得門來,看見香琴身負行囊,鼓鼓囊囊站在大街上。
疑惑道:“不是讓你留下照顧太子嗎?”
香琴不言,低頭挽手指。
朱由檢:……
“走吧。”
朱由檢搖搖頭,吩咐站在一旁送行的吳伯,照顧好少爺。
“放心吧,老奴一定盡心照顧少爺,還有陳大夫不時也會來給少爺換藥。”
說著陳大夫,陳方旺剛好趕了過來:
“大東家,聽說你要走南京去了。”
“是啊。”看著陳方旺手里托著一個木匣。
“你這木匣裝的什么。”
“這里是五千兩銀子,大東家帶著路上花。”
“這是咱們賣藥賺的錢嗎?”
陳方旺湊了上來,小聲說道:“東家,賣藥賺了一萬,還在錢莊沒取,這一箱子五千兩白銀,是從林寶齋里面順出來的。”
“哦?”朱由檢伸手接過木匣,只覺得十分沉重。
打開一瞧,全是金燦燦的黃金元寶。
陳方旺竟然把五千兩銀子換成500兩黃金。
轉頭遞給馬光年收下,贊揚陳方旺這事辦得不錯。
揚鞭給大家告辭:“各位,再會了。”
說完策馬而去,駕,騎著尋山率先出行。
方正化騎馬后面載著香琴,馬光年背負長槍,一行四人三馬,向南門出城。
走了不多久,來到保定城外,這里曾經被劉芳亮占據,后來得到命令,改道過天津,直撲永平府。
現在的保定,已經是空城一座。
明軍走了,順軍又來,現在順賊掠奪一番之后走了,才陸續有平民返回家園。
朱由檢特意走這一道,騎馬在保定緩步行走,沿途街道破敗不堪,殘垣斷壁,路有餓殍。
到了城南有一處粥廠,竟然開鍋煮粥,賑濟災民。
朱由檢打馬前去,見一個中年文士,指揮家仆煮粥。
出于好奇,朱由檢下馬來到粥鋪外,抱拳詢問:
“這位大哥,誰設的粥廠啊?”
那中年文士見朱由檢器宇不凡,不敢怠慢:“正是在下,感念父老鄉親流離失所,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言下之意,家里也沒有多少余糧,能救一次算一次。
原來這里是義粥鋪,家里有余力的,輪流在這里施粥救人。
“天下紛亂,還有大哥這樣的好人,真是叫人欽佩。”
“過獎了,想當初我也是得了這義粥廠的救濟,勉強活了下來,去往南方賺了點銀子,回家看見到處都是斷壁殘垣,于心不忍,再次施粥。”
“哦,大哥是商人啊,未請教大哥姓名。”
“好說,在下姓曲名三寶。未請教足下貴姓?”
朱由檢:“鄙姓朱,行十一。”
“原來是十一爺,失敬失敬。”
朱由檢翻手一錠十兩的金元寶遞了過去。
黃澄澄的金元寶捧在手上,曲三寶震驚莫名,這是給我的?
“曲大哥高義,讓人佩服,這錠金元寶你拿去換糧,盡量把這義粥鋪,多開一些時日。”
如果這義粥鋪,救濟人民,能多出一些如曲三寶這種有情有義,又有才能的人,豈不是大明的幸事,不過現在不方便言明。
曲三寶握住金元寶,抱拳起誓:“一定不辱使命。”
“卻不知十一爺家里是做何等營生,恁地富有。”
“也不是什么大生意,我祖上也在保定府落難,受過城里的恩惠。”
“原來如此。”
朱由檢見曲三寶見多識廣,走南闖北的人,又問:
“曲大哥從南方回來,見到過紅薯或者玉米嗎?”
“你說的是不是這個?”
在身后涼棚里面翻出一袋食物,遞給朱由檢。
朱由檢接過來一看,大喜過望。
這就是玉米棒子和紅薯啊,活命的玩意啊。
現在晚春初夏,種植還來得及。
“馬光年。”
“屬下在。”
朱由檢拉他到一邊,以皇帝的口吻下旨:
“朕命你留在這里,協助曲三寶,種植這兩種作物。”
本就是農民兒子的馬光年對種植自然不陌生,但是還不太明白這兩個是什么東西。
“這可是兩個寶貝,是未來的大明王朝,一定要小心。”
聽見朱由檢如此說,馬光年就要下跪接旨,朱由檢一邊拉起他,叮囑別暴露。
隨后叫來曲三寶,鄭重其事的說道:
“曲三寶,這位是我手下大將馬將軍,也不瞞你,他是大明舊臣,你可愿意效勞。”
曲三寶忠于漢家天下,愿意效勞。
“甚好,除了粥廠的事之外,你們兩個去多找幾畝地,把這紅薯和玉米種植下去。”
“能種多少種多少,秋季就能成熟,平時多施肥。”
曲三寶也是準備帶回來種植的,只是沒有想過大規模種,主要是他沒有田地。
“沒有田地不打緊,墾荒或者買田都可以。”
朱由檢給了馬光年一百兩黃金,足夠他們搞種植了。
吩咐完成之后,朱由檢拍馬上路,馬光年就留在保定,配合曲三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