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誠心獻策
- 大明:功夫皇帝朱由檢
- 歐陽長牛
- 2074字
- 2024-11-14 00:03:09
朱由檢微微一笑,捋了一下不存在的胡須,說道:
“貧道有些丹藥,想在京城開一間丹藥鋪,若是順軍在此落腳,鋪面一定漲價,可以早做打算。”
這樣解釋,極為合理,宋獻策再次佩服道:
“是啊,我怎么沒想到,道長你這一問,反倒提醒了我。”
現(xiàn)在京城人心惶惶,繁華的商業(yè)街道,也有旺鋪轉讓,假如闖王決心在此稱帝,定鼎京師,鋪面是可以增值的。
“道長,實不相瞞,王上沒有明言,臣屬不好猜測。”
朱由檢點點頭:“如此,貧道開丹藥鋪的事,就還得拖一拖。”
宋獻策搖頭:“不一定,王上口上沒說,心里肯定是傾向京師,畢竟這里是前朝古都,若是安定下來,必然盛況空前。”
這一點,他們兩個看法出奇的一致。
朱由檢又問:“卻不知,下一步如何?”
話說到這里,宋獻策完全信任了落塵道長,當即坦言:
“實不相瞞,王上覺得明軍未滅,不急著稱帝定都。”
朱由檢又問:“明軍還有哪些勢力?”
“南邊不說,可以跨河而拒,順國真正的心腹大患,就在遼東。”
“哦,愿聞其詳。”
“吳三桂率部,號稱一萬精兵,駐扎在山海關,京城若是有事,他吳三桂提兵而來,不日可至,實在是讓人睡不安穩(wěn)。”
朱由檢點點頭,對于這個判斷,宋獻策是正確的,宋獻策乃謀臣,戰(zhàn)略眼光不錯。
朱由檢:“依宋大人看來,如何應對?”
“明日廷議,我準備獻策,讓王上提兵攻打吳三桂,去除這個心腹大患。”
“萬萬不可。”朱由檢站起身來。
宋獻策醉眼蒙眬,問:“有何不可?”
朱由檢沒辦法解釋,歷史上,李自成親率數(shù)萬大軍,攻打山海關,就是為了在京城睡個安穩(wěn)覺。
但是事與愿違,沒有判斷到吳三桂降清的決心,被清軍包了餃子,大敗而歸,徹底失去爭奪天下的權力。
然后多爾袞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南明王朝苦苦支撐十年,終究天命不遂人愿。
這一段歷史,朱由檢萬萬不能讓它再次發(fā)生。
畢竟,在朱由檢看來,他和李自成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同屬漢家天下,跟建奴皇太極,那是敵我矛盾,屬于不共戴天。
絕對不能讓李自成提兵伐吳。
“先生糊涂啊。”
“哦,道長何出此言?”
“何須車馬勞頓,一封招降書,管教吳三桂提頭來見。”
這個道長的本事,宋獻策是親眼所見,縱然說得如此不著邊際,還是忍不住想聽聽分解。
宋獻策酒醒了三分,抱拳道:“愿聽道長解惑。”
吳三桂是崇禎的封疆大吏,三邊總督,薊遼總兵,朱由檢還是很了解此人。
朱由檢:“那吳三桂家里人跟我?guī)煾赣行Y源,貧道早年見過此人,最知此人重孝,乃是前朝不出名的孝子。”
“不出名的孝子?”
“嗯那。”他是孝子,但是不出名。
“道長的意思是?”
“脅父招降。”
宋獻策酒已醒了大半,聞聽此言,拊掌叫好:
“大妙。”
宴會散去,天色不早,大家各自回院休息。
次日清晨,宋獻策急匆匆的進宮,面見王上。
進入宮內,李自成還沒有登基,也沒有開朝會的習慣,正在花園逗鳥。
“王上,都督宋獻策求見。”
“召。”
李自成:“宋都督何事見本王。”
宋獻策立即獻上了昨日朱由檢的計策,招降吳三桂,并且利用吳三桂是大孝子的特點,把他父親吳襄囚禁起來。
李自成覺得此計尚好,夸獎宋獻策一番,立即讓他去辦理。
宋獻策得令,帶領一支禁軍衛(wèi)隊,來到老吳家胡同口,將吳家老宅里里外外,圍得水泄不通。
吳府看門人進去稟報,吳襄立即出來,看見賊軍已經(jīng)將這里包圍了,大驚失色,要拿銀子賄賂,守衛(wèi)全是禁軍,沒人敢收他的銀兩。
吳襄一聲長嘆,罷了,還好我兒不在家,不然就被一鍋端了。
胡同口,一個青年急忙跑了出去,沖進一處民宅,大叫:“將軍,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進門之后,另外一個老者急忙關閉院門,對著青年猛地敲了一下腦袋。
“要死啊,喊這么大聲,不怕把官兵給招來?”
那青年抱著腦袋,縮了脖子不斷道歉:“六叔教訓得是,是我冒失了。”
“說,有什么事。”
“六叔,不好了,老爺家突然被賊軍包圍了。”
“啊?”
早不包圍遲不包圍,偏偏現(xiàn)在包圍,難道是我們行蹤泄露了?
當即不敢耽擱,進入內室,敲了三下,說道:“將軍。”
嘎吱,門打開,一位身材高大健壯的中年將軍站在門口,面白須少,眉目剛毅。
此人正是吳三桂。
他昨日到家,老父親覺得不安全,讓他出來,住在別院。
沒想到,今日一早,家就被包圍了。
哎,可恨愛妾還在家里,這,這,這如何是好。
砰的一拳,打碎了身邊墻板。
吳三桂前段時間,收到崇禎詔書,帶兵勤王。
行至中途,聽見北京城破,李自成霸占皇宮,他當即停止前進,命令大軍原地駐扎。
等了兩天,始終沒有崇禎皇帝的消息。
到了第三天,李自成發(fā)出消息,說崇禎皇帝在宮內自焚,停尸在東華門外,讓大家自行祭奠。
吳三桂是了解崇禎的,他若是會自焚,母豬都會上樹,打從心里就不相信。
“崇禎皇帝自縊還有可能,自焚是萬萬不可能。”
吳三桂當即傳令,讓副將帶軍返回遼東。
他自己則因為思念老邁的父親,決定回京城看看,如果可能,帶著愛妾離開京城。
自忖有些功夫,吳三桂喬裝打扮,帶了幾個隨從,往北京進發(fā)。
昨夜經(jīng)過城門,并沒有受到嚴格盤查,很簡單就混了進來。
不敢走正門,直接從后門回家,拜見了老父親,放著妻子兒子不管,徑直奔向愛妾的廂房。
正待要好好溫存一番,卻被老父親一通亂棍打了出來,說今多事之秋,不準在家里逗留。
被攆到了別院來居住,沒想到,今日一早,家宅就被重重包圍。
一時間,長吁短嘆,只恨不果斷,當時就該帶走愛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