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編著史書,不在紀述往跡,而在窮其流變,本書宗旨,即循此意。故于每一事物,必究來源,設為前人意見,亦必疏明出處,不敢即謂為創獲。
一,中國戲曲史之作,不一其書,但皆注重劇本之編撰,或臧否文辭,或陳述梗概。本書則于文辭聲律之外,兼及各代戲劇扮演情形。蓋戲劇本為登場而設,若徒紀其劇本,則為案頭之劇,而非場上之劇矣。
一,中國戲劇,作品浩如煙海,欲作全體敘述,勢不可能。本書僅于每一朝代紀其最重要之作者數人,其余則較為簡略。至于引證之劇本,概取今存之常見而易得者,間及稀見之本而為私人所珍秘者,亦必記明藏處,俾識來源。
一,雜劇傳奇所用曲調,素有南北之分,彼此遞嬗,其間頗寓變遷之跡。本書初稿,曾以之全部列入,嗣因過于繁冗,有妨篇幅,故僅匯其總數,計明出處,非疏漏也。
一,史書自具體裁,現代一切,例不攙入。本書所紀,斷至“五四”運動以前為止,以后則概從省略,留待將來。
一,圖表之插刊,固有助于讀者之了解,本書凡可以插圖列表之處,皆盡量利用之。至于近代名伶的照片,雖有所取資,亦不附入。蓋戲劇為一整個藝術部門,服裝砌末,既各有插圖,固不必另肖個人豐神也。
一,話劇為另一系統,近年雖頗呈興盛,但別具淵源。本書不以列入,庶免另出線索,自亂其例。
一,皮黃劇以風行之故,推為亂彈代表,得操中國劇壇之霸權。但其他地方戲劇,仍各具其源流。本書雖另作一節,實未能詳盡,俟有余時,當別為一書闡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