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政治史的意義

何謂政治?

“政治”本是一個極時髦的名詞,有些人開口“政治活動”,閉口“政治工作”,把我們的耳朵都鬧聾了。可是,要解釋“政治”二字的內容,卻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記得我國有一句老話,“政者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把這句話稍為咬嚼一下,便知道內面含有“強制”之意。如以為這句話太籠統了,不妨再舉一個例證吧!

陳豹隱在其所編的《新政治學》一書中,指出:“政治是人類關于強制權力的生活。”什么是強制權力呢?他說:“權力這東西,從科學上說來,是由兩種要素構成的:(一)積極的要素,即可以供強制別人之用的武力。(二)消極的要素,即被社會承認的那種可以當做權力通用的效力。”最后說到:“人類關于這種強制權力的生活,叫做政治生活。政治就是政治生活或政治生活現象的縮短語。”(見《新政治學》,第3—6頁)

然而問題的核心,不在“是否強制”“如何強制”,而是在于“誰強制誰”。因為政治本是某一部分人強制某一部分人的武器,并不是超越一切、駕馭一切的東西。要了解“誰強制誰”的問題,就必須先說明人類社會生活的全景。茲引《政治經濟學批評》(Zur?Kritik?der?Politischen?Oekonomie)序言中之一段于下作為說明的論據。

人類在其生存的社會生產上,加進一定的、必然的、與其意志無關的一些關系——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與其物質生產力發展之一定的階段相適應。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形成社會的經濟構造——真實基礎;在這基礎上建立法律的、政治的上層建筑,而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也是適應這基礎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法,決定社會的、政治的、精神的生活過程之一般的性質……

我們在這一段有名的公式中,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生活的全景。即是說,包羅萬象的社會生活,由兩大部分合成,一部分為下層基礎,另一部分為上層建筑。所謂“政治生活”不過是上層建筑中之一種,而為生產關系所決定的東西。茲為明了起見,再列一圖表于下:

按照圖表的指示,看出社會之經濟的、政治的、精神的各種現象,以及人類在社會里面之經濟的、政治的、精神的各種生活過程,決不是各不相關,而是有“相互影響”的。法律及政治制度必然為經濟構造所決定;社會意識形態不但為經濟構造所決定,并且為法律及政治制度所決定。所以,一為上層建筑之一,一為上層建筑之二。反過來說,上層建筑雖然在下層基礎影響之下發生與發展,但也能影響到基礎本身;這即是說,上層建筑之二對于其決定者上層建筑之一與經濟構造,上層建筑之一對于其決定者經濟構造,都有反作用的力量。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原來是如此息息相關的。

說到這里,便可回答前面提出來的問題了,究竟在政治生活中是“誰強制誰”呢?政治生活既為社會的經濟構造——生產關系的總和所決定,生產關系即是人與人的關系,換言之,即是階級的關系,所以政治是有階級性的,政治生活中“誰強制誰”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即是支配階級強制被支配階級的問題。

我們縱覽了社會生活的全景以后,我們解答了“誰強制誰”的問題以后,則“何謂政治”一問題,便了如指掌了。

何謂政治呢?我們的答案是:

政治是一種上層建筑,立于人類生產關系所形成的經濟構造之上,對于經濟構造與意識形態起“相互影響”的作用,而為支配階級強制被支配階級的武器。

何謂政治史?

要想解答政治史,必先解答何謂史?

史是什么?有人說:史是事實的寶庫。這是十分庸俗的見解,這種說法,無異把史看成“死事實”的陳列所。

我們不應該把史看成固定事實之總和,而應該看成過程之總和;在過程中,表面看來,似乎是累積的事實,然而卻經過形成與消滅之不斷變化的。所以,《論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末日》一書上說:

歷史中一切相連續而來的社會制度,也不過是人類歷史進化和進步的進程中一些階梯而已。每種制度對于它所由產生的時代和環境,都是必需的,因此都是正當合法的,縱然在從它自己內部慢慢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面前,它變成了陳腐并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它必須讓位給另一個更高的社會制度,而這一新制度也預先注定必要死亡。

史的概念便是如此。

然則何謂政治史呢?政治史是一種科學。凡是科學都在于從五花八門的現象中探求其因果關系的定律。所以,政治史不是別的東西,無非是一種“研究政治生活發展的過程,從支配階級與被支配階級五花八門的政治爭斗中,探求其因果關系的定律之科學”。

然而以歷史家著名的何炳松,則謂“探求定律非歷史家之責”,他說:

夫人類之特異生活,日新月異,變化無窮。故凡屬前言往行,莫不此往彼來,新陳代謝,此歷史上所以不能有所謂定律也。蓋定律以通概為本,通概以重復為基。已往人事,既無復現之情,古今狀況,又無一轍之理。通概難施,何來定律乎?(何炳松:《歷史研究法·緒論》,第2頁)

這是一種可笑的見解,無異說,歷史不是科學,而是一種“黑漆一團”的東西。

政治史有無因果關系的定律呢?有的。再從《政治經濟學批評》序言中引一段為證:

社會之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便知現在的生產關系(用法律的術語說,就是財產關系)發生沖突,從前,生產力是在這關系內部發展的。而現在這些生產關系由幫助生產力發展的形態,變為生產力之桎梏了。于是社會的革命時期到來。經濟基礎一有變動,巨大的上層建筑便隨之而緩慢的或急劇的變革。

我們從這一段話中,又可看出社會變革的動力是生產力。由于生產力不斷的發展,引起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沖突,引起經濟基礎的變動,引起上層建筑——政治包括在內——的變革。因果關系,非常顯明。這不是一部政治史發展的定律是什么?我們認識政治變革的定律以后,可以有科學的根據,預知政治現象,預知政治發展的道路,且能夠影響這一方面的發展。所以,政治史無疑的是一種科學,而“歷史家之責便是探求定律”。

我們研究政治生活發展的過程,應該從分析生產力出發,即是說,應該從分析勞動工具出發。人是制造工具之群居的動物,勞動工具的系統,即社會技術的系統。由社會技術的系統,決定人類相互間生產關系的系統,換言之,即由物質的生產力決定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在這些經濟基礎上,形成上層建筑。所以,“手工磨機給我們以封建王公統治的社會,而蒸汽磨機則給我們以工業資本家統治的社會”(《哲學之貧困》)。勞動工具恰如發動機一樣,把人類歷史的車輪一步一步的推往前進。如果在前面圖表上再指出歷史發展的動力,那就應該補充如下:

我們研究政治史,就是要了解歷史過程上支配階級與被支配階級在政治爭斗中的因果關系之定律,尤其是要認識政治變革的原動力是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防城港市| 冷水江市| 孙吴县| 拉孜县| 六盘水市| 绥化市| 江北区| 乃东县| 抚顺市| 常山县| 天峻县| 麦盖提县| 嫩江县| 罗源县| 桑植县| 珠海市| 上栗县| 绩溪县| 苏尼特右旗| 黔江区| 沅江市| 呼伦贝尔市| 建阳市| 长岭县| 民乐县| 临高县| 奈曼旗| 铜山县| 吴堡县| 沐川县| 富锦市| 仁寿县| 武安市| 洪湖市| 正蓝旗| 望城县| 浮山县| 封丘县| 无为县| 壤塘县| 沙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