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財務自由的理財指南(套裝3冊)
- 周路平 (加)唐·湯普森 (美)斯科特·里肯斯
- 3452字
- 2024-10-21 16:41:07
二、財富是流動的能量
在開始本節之前,先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只要努力就能賺到錢?
有錢人都是邪惡的?
男人有錢就會變壞,女人變壞就會有錢?
比起給自己花錢,給別人花錢似乎更容易?
借錢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對別人開口要錢也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我這種人怎么會賺到錢?
嘴里說著想暴富,但其實從來不相信自己能賺到錢?
我不配擁有那么多錢?
……
認真思考下以上這些問題,一定要在心中誠實地回答自己。人可以騙所有人,但唯獨不能,也沒有必要騙自己。誠實地面對自己對于金錢的真實看法,是走向財富的第一步。
前一陣子,在年輕人的朋友圈里刮起了一陣“金錢豹”風,換頭像、換昵稱、換個性簽名,都希望自己能“金錢爆滿”“金錢暴富”。而像這樣的“暴富文化”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重新興起一次——“你可以騙我的人,但你不可以騙我的錢”。在津津有味地討論這些流行詞時,你是否又曾深入思考過,這些文化代表著什么?難道就代表著這代年輕人的眼里只有錢嗎?
當人們討論財富的時候,到底在討論什么?
當人們期待財富的時候,到底在期待什么?
當人們追逐財富的時候,又到底會收獲什么?
有天賦、有才華就一定會擁有財富嗎?勤上進、能吃苦,就一定會吸引金錢嗎?未必。這些是擁有財富的充分條件,卻不是必要條件。這些外在的因素會影響你是否擁有財富,但卻不會決定你是一個窮人還是一個富人。真正做決定的關鍵因子,在于你對金錢的能量。
天才愛因斯坦曾說:“世間萬物,皆是能量。”說實話,金錢也不例外。能量一詞放在金錢世界里,似乎有幾分玄乎,像是摸著水晶球在施展魔法,但實際上,它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換個角度來說,所謂你對金錢的能量,也就是你內心對于金錢、對于財富的限制性信念,即真實想法。
你可能想作者我在胡說八道,你對金錢的真實想法就一個,就是越多越好。但真未必如此,所謂真實想法,就是你的潛意識想法,你此刻未知的想法。
舉個例子,小時候一個男生越喜歡一個女生,就越想欺負她。雖然大人能一眼看明白他喜歡她,但在小男孩看來,他的真實想法就是想欺負這個女孩,就是不喜歡她。他真實的喜歡的想法,被周圍的環境——或許是朋友的嘲笑,或許是別扭的性格,隱藏起來了。
將這個例子遷移到金錢世界中,也是一樣的道理。你以為你“愛錢如命”,但其實你和那個小男孩一樣,潛意識里反而“視錢如糞土”。不過不要著急,本節的核心,就是幫助你探索你對金錢的真實想法。
前幾年很流行“原生家庭”的說法,性格的養成、對戀人的態度都與小時候與父母的關系有關,靠著這個概念很多心理類的公眾號寫了一篇又一篇“十萬+”。但我倒是很少看到有人將金錢觀念與原生家庭聯系起來,難道一個人對于金錢的態度,與父母沒有關系嗎?
從我身邊的朋友來看,如果父母是做生意的,孩子對金錢就會格外敏感,也會較早開始自己的財富規劃,投資基金、炒股等概率也比較高;而如果父母是公務員、老師、農民,孩子相應對錢的概念也比較弱,會認為“錢嘛,夠花就行”,很少會對錢本身產生興趣。
前幾天就有個朋友來咨詢我說:“我覺得最近毫無動力,和別人合作的創業項目遇到挫折,想賺錢卻提不起勁。我覺得我也不比別人差啊,但總是做不出成績,是不是我命中缺財啊?跟錢沒有緣分?”
我當時聽完哈哈大笑,后來跟他聊了一番后,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所在。我這位朋友在他六歲時,有一次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看到了一個賣雪糕的老爺爺。小伙伴們都掏出零花錢來買,他也買了,但回家后爸爸知道了,把他臭罵了一頓,說他亂買東西。還有一次,是在他十歲時,媽媽下班回來晚了,他很餓就從抽屜里拿了幾塊錢去買零食。媽媽回來發現錢不對,問是不是他拿走的,他不敢承認,便被父母打了一頓。從那以后,他對錢產生了又愛又恨的情感——愛它是需要它,恨它則是害怕,害怕自己又花錯了錢、買錯了東西,被人責罵。
你現在回憶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是不是也和我這位朋友一樣,曾經因為亂花錢被父母批評過、教育過?
潛意識藏在人內心最深層,除非我們主動去挖掘、去剖析,否則我們將會一直被不明不白地控制、主宰。每一種潛意識的出現也都是有原因的,有時候是原生家庭,來源于父母;有時候是所受的教育,來源于學校;有時候則是社會文化,來源于朋友……然而不管這些原因是什么,當時形成的那個觀念,已經不適應你現在的生活了。你要做的,就是挖掘這些原因,一一解決掉。在這個過程中,切記這些潛意識沒有對與錯,千萬不要去評判自己。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的作者哈維·艾克曾說過這么一句話:“我們看得見的東西,來自我們看不見的東西。那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如果你想改變果實,你首先必須改變它的根;如果你想改變看得見的東西,你必須先改變看不見的東西。”
所以,要想實現財富自由,首先搞清楚你對金錢的真實想法。
2個常見的對于金錢的誤解:
第一,金錢是萬惡之源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經常會出現“君子固窮”“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的說法,似乎要當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你就不能有太多錢。
想擁有財富,想賺錢,不想當窮人,首先就要擺脫這個觀念。金錢本身無罪,對金錢的無盡貪欲才是萬惡之源。
就像明代著名商人王現說過的一段話:“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污,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天之鑒也。”
金錢沒有好壞,它只是一股在宇宙間流動和震蕩著的能量。你可以用它救濟天下,你也可以利用它滿足欲望,這些取決于你,并不取決于金錢。我在參加一次財富論壇時,有個教授說,大部分人在對待金錢的態度上,要么唯利是圖、錙銖必較,要么故作清高、清貧度日,很少有人能與金錢和諧相處,讓金錢成為自己的工具,而不是自己的主人。
從論壇回來后,我對這些話思考了很久。我身邊的朋友大多不外乎那兩類,很少有人能站在中央,不為富所累,也不為窮所困。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并不代表人做不到。在閱讀本書的各位,我覺得努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請記得,財富只是價值的變現。你創造的價值越大,就會賺更多錢,這些錢從而會逐漸形成你的財富。
你可以試著把金錢想成一個人,一個有生命的人。這個人和我們一樣,喜歡與尊重它、喜愛它的人在一起。如果你不尊重它,甚至輕視它、蔑視它,那它也不需要留在你的身邊。
第二,我不可能/不配擁有很多錢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配得感”,英文是“deserving-ness”。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個人是否相信自己應該得到某種東西。
簡單解釋下,你是不是在聽到別人夸你的時候,特別不好意思,甚至渾身不自在,覺得自己明明這么菜,對方肯定是出于虛假的社交禮儀才夸自己的,這就是由“配得感”所得來的“不配得感”。
“我這么普通,怎么可能是女神?”
“我這么笨,怎么可能是學霸?”
“我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晉升?怎么可能成功?怎么可能賺到錢?”
你一定在某時某刻產生過這樣的想法吧!
心理學上在解釋“不配得感”時,最經常的解釋便是“低自尊”“自卑”等等。這樣解釋當然沒什么問題,但我覺得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只要是人,就一定會自卑,只要自卑,就會有低自尊的時刻,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不配得感”,這說明并不是一定要變得自信強大,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說白了,“不配得感”只是我們在面對外界時的一種應對方式而已,我們只要愿意勇敢承認自己存在這樣的想法,便已經很了不起了。接下來要做的,只是不斷地練習,嘗試在別人夸獎的時候不拒絕,在有晉升機會的時候勇敢抓住,在賺到錢的時候瘋狂夸贊自己……就這樣以一次一次的正向練習,抵消掉過往一次一次的負面想法,最后順其自然地成為一個不那么有“不配得感”的人。
其實心理學上的“不配得感”與過往的經歷、父母的教育等很多因素有關,說起來能單寫一篇了,所以在這里我就不展開了。在第六章的時候,我們再一起繼續探討。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我們終其一生都離不開錢。與金錢建立良好的關系,就像與同床共枕的戀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一樣重要。而在探索與金錢的關系時,必然要先建立認知,正確認識金錢、正確認識財富,它們的能量才會一直陪伴著你,助力你在人生的途中乘風破浪。
所以,在接下來閱讀本書的時候,可以試著將自己的觀念調整成:
金錢是價值的體現;
成為有錢人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
賺錢體現了我的價值,我非常喜歡賺錢;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我很優秀,所以我值得擁有很多錢;
……
希望有一天,你可以“不為富所累,也不為窮所困”,與金錢建立平衡的關系;希望有一天,你可以理直氣壯地擁有那些,你本來就“配得上”的東西!
最后,在本節留給大家一個小練習:
請不假思索地、誠實地寫出三個你對于金錢的想法,再慢慢思考,自己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