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處死胡貴妃
- 大明:開局彈劾老朱退位禪讓
- 人本是神
- 4082字
- 2024-11-19 00:01:00
朱長卿道:“洪武四年大明雖然千瘡百孔,但有徐大將軍氣勢如虹,如今藍玉也是天下無敵,可是陛下放心讓藍玉帶兵嗎?
“立儲期間,藍玉巴不得帶兵出征,哪怕他手里只有十萬兵馬,京城里誰敢跟朱允熥爭奪儲君都得掂量一下藍玉的心意。
“除非陛下現在就下詔讓允熥做儲君,不然絕不能讓藍玉帶兵。
“目前的局勢是穩定內部一切不安定因素,只做對大明有利的事。”
朱長卿看了老朱一眼:“胡貴妃暫時殺不得。”
老朱再次閉上眼:“她必須死。”
朱長卿道:“東察合臺一旦和大明開戰,我就成了罪人。”
老朱道:“你不是罪人,你做得對,從你出現在咱面前那一天起,做的都是對大明有利的事。”
一道身影閃過,蔣瓛出現在寢殿門口:“陛下,已將胡貴妃押入景陽宮。”
景陽宮曾經是九皇子朱杞母妃的宮殿,洪武三年年僅一歲的朱杞薨逝,他的死因在任何史料上都只字未提。
但是他死以后,他的母妃所在的景陽宮就成了禁地,不出兩年她也病逝。
景陽宮從此成為冷宮。
后宮妃子犯了錯,都會關押在這里。
“賜……死。”
老朱一字一頓,臉色鐵青。
“胡貴妃要面見圣上,陛下不見一面嗎?”
蔣瓛提心吊膽的低著頭。
老朱忽然看向朱長卿,而后緩緩搖頭:“不必,直接賜死。”
僅僅一瞬間老朱產生了懷疑,或許朱長卿為了某種目的在騙他,胡貴妃并沒有與人私通。
但轉念一想不可能,他覺得朱長卿不敢撒謊,后面調查多一個人知道,就多一條人命。
總之這件事誰知道誰死。
而且老朱早就懷疑過胡貴妃不檢點,那個熊指揮使是有機會接觸胡貴妃的,在朱標薨逝前后,京衛指揮使司和錦衣衛共同協防皇宮安全。
蔣瓛嘴角緊閉,眉頭皺成山川,一肚子話想說卻一個字都不敢說。
蔣瓛是貪官污吏眼里的活閻王,是文臣武將眼里的眼中釘,是平民百姓眼里的包青天,他有很多身份,但他還有個最重要的身份。
他是皇帝身邊的心腹。
廟堂上的事他知之甚詳。
“蔣指揮使,你有話要說?”
朱長卿見他眉頭緊鎖,不肯離去,便開口問道。
他希望有個人能跟自己一起勸勸老朱,蔣瓛是最合適的。
“朱大人,下官確實有話說,只是下官不敢說。”
蔣瓛悶著臉,偷偷瞄了一眼老朱。
“你不敢說我替你說。胡貴妃是兩國之間的橋梁,殺了她輕則關閉堪合互市,重則引起兩國戰爭。”
朱長卿繼續道:“大明從立國之后就戰爭不斷,但是除了打垮北元,剩下的那些都是區域戰爭。
“而東察合臺汗國跟帖木兒帝國、兀良哈、韃靼部、瓦剌部,屬于一衣帶水的關系。
“一旦跟大明打起來,很可能讓他們抱作一團,西北到東北全線開戰,整個北方都會淪為戰區。
“這樣的后果誰能承擔得起?
“大明現在最怕的就是打仗,太子薨逝,目前剛剛把陵寢建好,還有收尾工作沒做好,鋪陳裝修什么的,總之還有差不多一個月才能下葬。
”只有太子下葬了,新的儲君選拔才會提上日程。
“這意味著在儲君選拔的時期,很多武將不能動。
“比如最能打的涼國公藍玉。
“以及他那幫勛貴兄弟。
“個個都是安邦定國的猛將。
“但是放到這個時期,如果讓他們領兵在外,個個都可能變成禍國殃民、割據一方的亂臣賊子。
“首當其沖便是藍玉。
“太子薨逝,皇長孫朱允炆垮臺,皇次孫朱允熥是儲君的順位繼承人。
“現在的問題是嫡長房這一脈讓皇上傷透了心,儲君的人選很可能會落在皇長子秦王朱樉頭上。
“這樣一來,藍玉的處境就很敏感。
“因為誰都知道,一旦朱允熥當不上皇上,藍玉的結局將會截然不同。
“歷史上這種劇情已經上演了無數次,而藍玉絕對有推翻一個朝廷的實力。
“所以這種內憂外患的時候最不能開戰。
“一旦兩國戰線拉開,北方游牧民族紛紛下場,將是一場賭上全部國運的滅國之戰。”
說完,朱長卿已經額頭冒汗。
他從來也不是膽小怕事的,但是這事感覺自己成了罪魁禍首,兩國交戰邊關要死多少將士。
打贏了固然增加國運,但是打輸了同樣要減持國運,國運就是他的命,萬一哪一場大戰打輸了,或者像藍玉、徐輝祖那樣的大將戰死沙場,他的命可能直接就沒了。
他能接受戰爭,但必須是大明完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比如他給明朝帶來先進的工藝和武器。
而他現在只是忙著告狀,工業和軍事方面還完全沒有發揮。
現在最不希望打仗。
明明有更高明的辦法解決東察合臺。
“朱大人,下官沒有這么想!”
蔣瓛后退半步,單膝跪地,以示清白。
話是對朱長卿說的,跪拜的對象當然是老朱,他這些天一直在跟朱長卿緊密接觸,最怕的就是皇上誤會他跟朱長卿的關系。
朱長卿的這些話換成誰都不敢說,直接點明了藍玉可能要造反,蔣瓛嚇得心里直哆嗦。
“朱長卿,你不會以為除了藍玉咱手下無人可用了吧?咱能培養出一個藍玉,就能培養出第二個第三個!”
老朱甩著寬大的袖袍,呼呼作響。
“現在不是誰出戰的問題,是關乎大明生死存亡,你不能以一己私欲左右王朝命運。”
朱長卿嚴肅的道。
老朱道:“這些年咱一直努力平衡這四個區域,生怕他們一家獨大或抱成一團,但正如你所說,他們心里始終不肯對大明臣服,帖木兒還要率百萬大軍攻打大明,既然早晚要打,咱不能把這個禍患留給子孫,趁著兵強馬壯,滅了這幫草原狼!”
老朱一巴掌拍在幾案上:“蔣瓛,你還愣著作甚!”
朱長卿一把拽住奪門而出的蔣瓛。
蔣瓛苦著臉道:“朱大人,不要為難下官。”
朱長卿道:“陛下被仇恨沖昏了頭腦,你身為錦衣衛指揮使一點勸諫的意思都沒有?”
蔣瓛道:“卑職覺得陛下沒有錯,如何勸諫。”
朱長卿道:“太子薨逝,國內爛成一片,這時候跟北方打仗,大明國運直接跌到谷底。”
朱元璋道:“你休再多說,咱殺一個放浪婦人,值得你這樣百般阻攔?”
朱長卿下意識嘟囔了一句:“她現在不能死。”
兩國打起來,死多少人丟多少地,這筆賬不會全部算他頭上,但是算一小部分他也受不了。
因為打了敗仗國運肯定減持,國運就是他的命,扣幾萬國運值他當場就得歇菜。
“你說什么?”老朱沒聽清,問道。
“沒什么,就是覺得不值,她不配讓陛下如此生氣,不配挑起兩國戰爭。”朱長卿道。
“她的確不配挑起兩國戰爭,東察合臺應該不會為了她和大明開戰。”老朱道。
“北方百姓苦戰久矣,一個大一統王朝給不了他們和平,王朝君主就不是明君,或者……”
“朱大人,話不要亂說!”蔣瓛一頭冷汗,生怕朱長卿罵老朱是昏君。
“讓他說!”老朱沉聲道。
“或者不讓他們進到長城以南禍害百姓。”
“那你算說對了,就算開戰他們也打不進長城。”
“陛下真的要殺胡氏?”
“她活不過今晚。”老朱點頭。
蔣瓛離開西宮,帶著一隊近衛圍住了胡貴妃的翊坤宮。這里屬于西六宮區域,是后宮的重要宮殿之一。
從位置上看,僅次于郭寧妃。
可見胡貴妃在大明的地位。
也能反映出老朱對穩定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視。
蔣瓛將翊坤宮封門,留人把守。
然后才去了冷宮。
翊坤宮的宮女早把一件華服準備好,心驚膽戰的跟著他,這是讓胡貴妃死后穿的。
進入冷宮,蔣瓛把一個乳白色小瓷瓶放在胡貴妃面前。
“喝了吧。”
蔣瓛冷著臉,聲音里沒有一絲人情味。
“陛下要賜我死?我要見他!”
胡氏頭發凌亂的跑過來。
“胡氏,你莫要再鬧,免得不得好死。”
“大婚之前他說的話全都忘了嗎?我是東察合臺汗國的公主,他憑什么殺我!”
“東察合臺是大明屬國,陛下想殺你不過是一句話的事。”
“大明要跟我父王決裂?別忘了我們背后還有帖木兒帝國!”胡氏跟瘋了一樣叫道。
蔣瓛冷靜的道:“帖木兒帝國也是大明屬國,早就對大明稱臣。”
胡氏道:“殺了我看他們還如何對大明稱臣!”
蔣瓛喝道:“少啰嗦,自行了斷是給你體面,免得我動手。”
胡氏道:“洪武!我要你親口告訴我!為什么賜我死!”
蔣瓛使個眼色,身后兩個侍衛用一條白綾套住胡氏脖頸,使勁一拉。
白綾繃直,胡氏雙腳離地,胡亂彈踢。
雙手死死扣住白綾,喉嚨里發出干澀的低吼。
很快便翻了白眼。
片刻后,她脖頸一歪,雙手垂下,渾身癱軟的飄蕩在空中。
但兩個侍衛還是沒松手。
他們經驗豐富,知道人沒那么容易斷氣,還得勒緊一會才能死透。
果然,胡氏起死回生般顫抖著,掙扎了幾下,渾身僵硬的保持著一個猙獰的姿勢死去。
放到地上后,兩個侍衛用很大力氣才能把她雙手雙腳掰直扳平。
又用一根筷子把她的舌頭塞了回去。
最后蔣瓛帶人出去,兩個宮女為胡氏更換衣服。
她這樣算是好死,死后還有人為她換上嶄新衣服。
死前也沒有受折磨。
一般入冷宮時間長的妃子,都會被太監宮女欺負,尤其是一些老太監,手段比較多,經常把冷宮中的妃子折磨得精神失常,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這期間,朱長卿一直待在西宮寢殿里。
沉默得像個石頭。
他也懶得勸了,老朱這種從底層殺出來鴻運齊天的人,內心里有深深的自洽邏輯。
這個邏輯已經被證明天下無敵,稱王稱帝。
所以一旦認定,別人是勸不回來的。
某種程度上朱長卿是欽佩老朱的,他有難得的氣吞天下的氣勢,火氣一上來,東察合臺和帖木兒帝國根本就不放在眼里。
胡氏那種人死了,他當然不可惜,這女的本來就該死。
而且人已經死了,他就不想那么多了。
只能盡快早做準備,不讓大明國運下降。
“陛下,胡氏已逝。”
蔣瓛來復命。
“知道了。”
老朱長舒一口氣,神態很是滿意。
“讓禮部明日發訃告,胡氏與呂氏勾結謀害太子,現已誅殺,東察合臺汗國國王速來請罪。”
大明作為中原大地的宗主國,周邊的一切國家都是稱臣屬國,這也是大一統王朝的基本標準。
不稱臣,就不在大明王朝的保護體系之內。
也不在勘合貿易之列。
王朝就要有王朝的氣魄。
東察合臺汗國的公主在大明犯了錯,老朱將其誅殺,再讓他們國王來請罪,是合情合理的。
“陛下,臣告退。”
朱長卿拱手告辭。
“朱長卿,你心里有怨氣,怪咱沒有聽你的。”老朱道。
“我沒有怨氣。”
“你有,咱知道你說得都是對的,可咱不能那么做,寧可跟東察合臺決裂,咱也不能做一個讓天下恥笑的皇帝,他們恥笑咱,就是恥笑大明。”
朱長卿點了點頭,一聲不吭的走了。
他終究要為那一巴掌付出代價,平心而論他理解老朱,換成任何一個男人有老朱的權力可能都會殺無赦,他只是想緩一緩再殺,從這段空間里為大明爭取最大利益,可他忘了所謂的最大利益在老朱眼里并不算什么。
一時半會很難說清誰關注的利益更高,他關注的是貨幣戰爭打崩東察合臺的經濟。
老朱關注的是大明皇帝和大明王朝的臉面。
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利益取向不同。
既然說不清就不說了。
基于利益角度,接下來他不想做任何美好幻想。
準備開戰吧。
朱長卿不忿的是,大明一旦跟東察合臺交戰,便宜了帖木兒帝國。
對帖木兒帝國來說,只是利用東察合臺跟大明打一場代理人戰爭,而大明卻是實打實的讓自己的子民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