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崇禎口中的明史
- 大明:開局彈劾老朱退位禪讓
- 人本是神
- 4413字
- 2024-10-25 00:13:36
于是老朱讓劉會親自出宮,去詢問朱長卿。
同時,調查宮門外所有侍衛,以及宮內太監。
得知,宮外侍衛沒有一個人發現他入宮的蹤跡。
而宮內太監說是在太廟附近捉住他的。
基本可以排除此人不是朱長卿安排進來的。
借此機會也正好檢驗一下朱長卿是否真的能知前后五百年。
劉會騎馬出宮,順著承天大道徑直來到秦淮河畔桃花巷。
月牙客棧門前下馬敲門。
開門的是蔣瓛:“劉公公怎么來了?”
劉會略一拱手:“奉皇上口諭,咱家找朱長卿問句話。”
蔣瓛不疑有他。
如果是別人,蔣瓛會較真,勢必阻攔。但劉會不需要,這是皇上身邊最信任的人。
劉會來到后院,推門而入:“朱公子,皇上有一問,大明第十六位皇帝是誰?”
朱長卿心里一凜,他剛把崇禎召喚過來,老朱就來問崇禎,難道他們見面了?
“崇禎朝朱由檢。”
“好。”
劉會臉皮一抖,轉身就走。
噗通一聲摔在地上。
劉會尷尬的笑道:“門檻有點高,咱家沒瞅見。”
他自顧自爬起來,拍拍塵土走了。
蔣瓛看他臉色蠟白,步履匆匆,道:“劉公公這就走了?”
劉會哭喪著臉道:“回頭再說,咱家得回宮復命。”
他心里苦,比吃了苦膽還苦。
這叫什么事。
那小子竟然真的是大明皇帝。
他差點把他那話兒割來下酒。
劉會狠狠抽動馬鞭,流星趕月似的回到皇宮。
滿頭大汗的跑進奉天殿,來到老朱身邊,附耳道:“陛下,朱長卿說大明第十六位皇帝就是朱由檢。”
老朱沉默良久。
目不轉睛看著朱由檢。
其實從朱標死后他就已經接受了命運讓自己人生失控的安排。
朱長卿的出現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失控,一個天師之姿的人總是不好控制的。
但整體還是可以接受。
現在朱由檢則是完全無所適從。
“時空之門,這又是福是禍呢?”老朱喃喃道。
“是福呀太祖爺爺,孫兒能得太祖爺指點,實乃大明之幸。”朱由檢激動的道。
兩旁的文武百官早就看傻了。
他們都是讀書人,讀圣賢書也讀雜書,那些神鬼雜談里的劇情居然出現在了眼前。
老朱眼睛里的光芒忽明忽暗,默默接受了這個事實。
這孫子說的沒錯,從大明江山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福,順便也能了解大明未來發生了什么。
不然他總是不能完全信任朱長卿,朱長卿口中的未來他是有所懷疑的。
而自己的親孫子相對來說就保險得多。
“退朝。”
老朱精神一振,迫不及待想跟崇禎促膝長談了。
大臣們像潮水般流淌而去。
每個人心里都很清楚,一個王朝,祭天祈祀都是至高無上的加強皇權神授的統治階級的必要手段,可是當上天真的開了一道門,并且把大明后世之君送了過來,就顯得無比的震撼。
他們都預感到大明要變天了。
因為朱長卿那件事如同一把劍懸在高空,要斬殺皇長孫朱允炆。
如果這個后世之君崇禎佐證了一些事實,那么皇長孫將必死無疑。
如果崇禎推翻了朱長卿,大明反倒風平浪靜了。
文官集團當然傾向于后者。
武將勛貴們則巴不得崇禎跟朱長卿是一路人。
所以接下來洪武帝跟崇禎帝的對話將決定大明王朝的未來。
“孫兒,大明第二位皇帝是誰?”老朱端坐在龍椅上問道。
“是我成祖爺爺朱棣。”朱由檢恭敬的保持著跪姿。
朱由檢是朱棣這一脈的后人,朱棣當年不承認朱允炆是大明皇帝,他當然也不能承認。
至于朱允炆惠皇帝的謚號,以及惠宗的廟號,都是南明和清朝追封的。
老朱面無表情,這跟朱長卿說的完全不一樣,大明第二位皇帝不是朱允炆,竟是朱棣。
“老四如何當上皇帝的?”
“靖難。”朱由檢有些忐忑的抬起頭。
“講清楚!”
“太祖爺爺駕崩,朱允炆登基,施行了一系列誤國誤民的政策,更是把屠刀伸向自家人,成祖爺起兵靖難,改朝換代。”朱由檢戰戰兢兢,這終究是成祖爺的一段不光彩事跡。
朱由檢一登基就忙著對大明縫縫補補,掙扎搶救,以至于庶吉士講解經史子集和明實錄的時候,多有疏漏。
加上明晚期的庶吉士,早就已經被東林黨吸納,文官集團已然鐵板一塊,聯合起來蒙蔽皇上。講歷史的時候只講對文官有利的,那些文官集團迫害皇族的事則是只字不提。
朱由檢也從來沒仔細看過《明太祖實錄》和《明太宗實錄》,對于靖難的細節并不清楚,只知道大致過程和結果。而且就算仔細看了太祖、太宗實錄也沒用,太祖實錄還好,太宗實錄是三楊主持編撰的,立場問題很大,好像文官集團做什么都是對的。
“是朱允炆先迫害朱家人還是朱棣本就有反心?”老朱眼神凌厲,寒芒閃爍。
“太祖爺,我成祖爺爺從來就沒有反心,都是朱允炆逼的。”
“你是朱棣的后人當然替他說話!”
如此一來,老朱反而開始同情朱允炆了。
大明第二位皇帝明明是朱允炆,后世史書竟然抹去了他的帝位,對于一個皇帝來說這就是最悲慘的事了。
這件事的重點當然是爭奪皇權。
但老朱同樣在乎的是自家手足相殘。
從少年到老年,身邊親人一個個離世,老朱一顆小心肝都快碎成了八瓣。
生老病死也就罷了。
如果是為了權力自相殘殺他會失望透頂,那說明他苦心編撰的《皇明祖訓》形同白紙。
“太祖爺爺,非是孫兒言語偏駁,而是他朱允炆有錯在先。”朱由檢弱弱的說了一句。
“那你告訴咱,朱允炆是怎么迫害朱家人的?”
“他暴力削藩,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自焚而死。其他被削的藩王要么貶庶,要么軟禁,要么流放。”
“混賬東西。”老朱咬牙切齒。
“所以孫兒覺得成祖爺做的沒錯,朱允炆被一幫文官蠱惑,國將不國,非靖難不能挽救大明。”朱由檢言之鑿鑿。
“好,就算他有靖難的理由,那他登基后怎么處置朱允炆的?”
“聽說是讓朱允炆給跑了,下落不明。”朱由檢對明史的了解也僅限于閣臣以及從王承恩那里零零碎碎的聽了一些,尤其朱允炆下落,有說死了有說跑了,所以說的并不是很肯定。
“不對啊。”老朱忽然反應過來:“朝廷百萬雄兵,朱棣頂多也才數萬,他怎么打得過?”
“要不說成祖爺是馬上皇帝呢,他起兵時候只有八百人。”朱由檢驕傲的說。
他來洪武朝是求教太祖爺的,沒想到先給太祖爺解疑答惑了。
“你這孫子凈瞎說,八百人跟朝廷干?”老朱也算是以少勝多的專家了,可是八百人對抗百萬大軍實屬扯淡。
“孫兒豈敢蒙騙太祖爺,這都是真的。”
“你一五一十說清楚。”
“問題是孫兒也不太清楚過程,反正成祖爺就是打贏了。”朱由檢心虛的低下頭。
“那咱只能把朱長卿叫來一塊問了,劉會,你去……算了,別叫他。”
老朱立刻改了主意。
他害怕朱長卿來了又沒完沒了的告狀。
在弄清楚某些事之前,他不想去審理朱長卿的狀告。
但是一部分心思已經去到朱長卿身上。
狀書上的內容也重新躍然心頭。
老朱嚴肅的問道:“懿文太子的事你知道多少?”
朱由檢道:“略知一二,太祖爺指的哪方面?”
老朱道:“他是怎么死的?”
朱由檢道:“懿文太子巡視西安府,感染風寒,臥床不起病死的。”
老朱又道:“咱是如何駕崩的?”
朱由檢猶豫了一下,道:“太祖爺洪福齊天,壽終正寢。”
老朱忍不住道:“但朱長卿說咱是被毒死的,太子也是中毒而死,太子妃、皇長孫、秦王、晉王都是被害死的。”
朱由檢愣了愣,道:“秦王確實有記載是被府上老嫗毒殺,其他人孫兒就不知道了。”
老朱道:“你是不了解還是不知道?”
朱由檢略顯膽怯的道:“是有一些風聞,可是正史上并沒有。”
關于太祖爺被害,歷朝歷代都有猜測,朱由檢也懷疑過,畢竟太祖爺死后七日就下葬了,這是最蹊蹺的。
但是這種事情沒有十足的證據誰也不敢亂說,哪怕他朱由檢是大明皇帝,對此也只能三緘其口,如果被民間知道皇帝是被害死的,會極大影響皇權神授的神圣性。有些事情自家知道就行了,自家也不確定的情況下,那就只能泯滅于歷史了。
即便有證據,也往往是掩蓋不對外公開的。
看他這種反應,老朱大致明白這孫子不太了解祖宗歷史,頗有些失望。
“到你這里,也就是說咱大明至少有兩百多年國祚,朕心略感寬慰。”
老朱嘔心瀝血制定國策,是奔著千年去的。
但他也知道王朝維持千年幾乎是不可能的。
兩百多年已經很好了。盛唐強漢不也就那樣嗎。
“請太祖爺恕罪,大明怕是要亡于孫兒之手了。”朱由檢伏地痛哭。
“何出此言?”老朱眼睛瞪得如銅鈴。
朱由檢把崇禎朝當下的困境說了出來。
尤其是財政狀況,老朱都聽傻了。
崇禎元年的財政收入約為326萬兩白銀。
到了崇禎十七年,財政收入銳減至幾十萬兩。
幾十萬兩是什么概念呢,對皇家來說連個園子都修不起。
“為何是白銀?”老朱從他嘴里聽到的稅賦都是用銀子計算,沒有一件實物。
“萬歷年間首輔張居正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大明產銀如此稀少為何用白銀征收?”老朱大腦飛轉,瞬間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簡化稅制,方便征收稅款。亦可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朱由檢說道。
“既然好處這么多你為何收不上稅?”老朱冷哼一聲:“各朝各代都想簡化稅制,統一征收,但此法必須貫徹以一,由朝廷強權維持,如果推行此法的人大權旁落,少了強權監督,那你所謂的一條鞭法豈不成了方便地主剝削的工具?”
“太祖爺英明!我大明目前就是這種狀況。民間商貿發達,江南市井繁榮,朝廷卻入不敷出,難以為繼,各衛所拖欠兵餉,災民橫尸荒野,屬國紛紛自立,反賊趁虛蜂起……”朱由檢痛哭流涕,語無倫次的說了一大堆。
“你哭什么,照你所說,尚有十五萬京軍,五十多萬地方軍,這些還不夠你消滅李自成?”老朱看廢物一樣看著朱由檢。
“孫兒與李自成不共戴天,誓與之決一死戰。奈何發不出兵餉,將士消極不堪,李自成所到之處紛紛倒戈。”
“朝廷沒錢,士紳地主、文官大臣呢,這不都是錢嗎,封鎖京城帶上五千錦衣衛讓他們挨個抄家。”
“太祖爺,這能行嗎?我大明以法治國,朝綱為重,豈能行暴徒之事?”朱由檢瞠目結舌,太祖爺就是太祖爺,一開口就振聾發聵。
“朝廷都要亡了你還顧忌這些?”老朱深深嘆息一聲。
“國將不國,終不是一朝一夕所致,你且詳細說來。”
“從何說起呢太祖爺?”
“就從朱棣開始說。”
“成祖爺……”
朱由檢有些激動。
對于朱棣,他們這一脈自然敬若神明。
當年要不是朱棣起兵靖難,朱家這些皇族早就絕種了。
也不會有后來這么多朝代的大明皇帝。
在太祖爺面前夸獎成祖爺,他自然得好好組織一下語言。
他一口氣說了朱棣在位期間的豐功偉業。
老朱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
本以為朱標死后再也沒有合格的后繼之君。
想不到朱棣這邊這么大的驚喜。
六下西洋他不驚訝,老朱這二十年來也是不斷的出海貿易,只不過不像朱棣跑的那么遠。
遷都他也十分認可。
他這一生沒有完成遷都是個遺憾,朱棣替他完成了多少可以彌補一些。
因為從宋朝開始,南北基本屬于兩個國家,南方不認可北方,北方也不屑于融入南方,兩邊民心不一始終是個大問題。
王朝的統治中心放在北方將會極大的有利于北方百姓對朝廷的認可。
至于朱棣五征漠北,老朱覺得有些少了。
但也無傷大雅。
許是朱棣功績太大,聽到朱高熾在位只有十個月,老朱很是惋惜。
好在他有個好兒子朱瞻基,張羅出一個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聽起來不錯。”老朱緩緩出了一口氣。
“孫兒忘了說,太祖爺的洪武朝被后世稱為洪武之治,為咱大明開創了一個好局面,成祖爺在太祖爺的基礎上才能打造出一個永樂盛世。”朱由檢趕緊補充道。
說起這些朱由檢一臉崇敬,大明江山得來不易,祖宗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始有豐功偉績流傳后世,這一直都激勵著他努力奮斗。
“朱棣那小子打造出了永樂盛世?永樂盛世!”老朱忽然一怔,猛地想起朱長卿說過的話,‘永樂帝是大明最后一個把持軍權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