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李志才情令一眾才子汗顏
- 替身皇帝:我從傀儡到蓋世人皇
- 小魷魚兒
- 2382字
- 2024-10-10 17:12:26
此時在場之人包括七寶如意樓內其余包廂的人都朝李志所在的包廂看去,眼神中此刻充滿了不悅。
李志氣定神閑的坐在包廂之中,而一旁的陳淺淺此刻卻總覺得有些坐立難安。
李志突然出口質疑諸葛新的舉動,實在是令她難以想象,這下子只怕瞬間便會成為文壇公敵。
這個諸葛新在她眼中本身才情不錯,畢竟詩會舉辦這么長時間以來,登場了這么才子之中也就他一人作出的詩,能夠讓她的情緒有所波動。
而且他的老師更是整個大漢人盡皆知的孔大儒,此時李志讓黃惇突然開口說比起他來差的甚遠,這不是公然打孔大儒的臉嗎。
陳淺淺心中充滿了不安,生怕李志非但不能達成宣傳拍賣會的目的,甚至還可能引起整個大漢文壇的公憤。
在來這里的時候,李志曾說到時候參加七寶如意樓舉辦的詩會時會有辦法能夠吸引那些富商、以及達官貴人和世家子弟的注意,卻沒成想李志采取的竟然是這樣的辦法來吸引。
最重要的是,她現在只覺得李志有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感受。
李志卻絲毫不在意,只是拿起毛筆后便在紙上書寫起來。
看著李志自信的模樣,陳淺淺好奇的湊上頭來打量,只是看了前兩句,卻整個人登時呆立住了。
片刻的功夫李志便寫完,畢竟他早已在心中打好了腹稿,只是陳淺淺依舊沉浸在震驚當中無法自拔。
并沒有在意陳淺淺的異樣,看著寫完的詩滿意的點了點頭后,李志吹干了上面的墨漬,轉手遞給黃惇示意他拿下樓。
瞧見黃惇下樓的身影,那些富商、以及達官貴人和世家子弟只是冷笑,眼中滿是譏諷。
他們倒要瞧瞧這敢對孔大儒出言不遜的年輕人肚子里究竟裝了多少墨水。
只是人群中隱隱有幾人覺得黃惇的背影有些眼熟,等黃惇走到臺上,看到黃惇的正臉時,面色不由得驚懼起來。
這些人正是一些當朝的大臣以及一些官宦子弟,黃惇作為李志如今最親近的身邊人之一更是東廠的廠督,這些人自然認得。
黃惇既然出現在這,還如此畢恭畢敬,那包廂之內人的身份自然不必言說,只能是如今大漢的天子李志。
他們互相交換了下眼神,彼此心照不宣,只是內心中頗為奇怪,為何李志也會來這七寶如意樓湊熱鬧,此前從未聽聞過陛下與這百里婷有何交往。
只是認得黃惇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此刻在這七寶如意樓內最多的還是要數那些富商和才子佳人,他們還等著看李志的笑話。
卻見黃惇不慌不忙將李志書寫的紙張遞向百里婷,百里婷接過之后,不由得瞪大了雙眼仔細品讀起來。
在場的人看見百里婷如此表情,心里就跟貓爪撓過一般紛紛好奇不已。
七寶如意樓已經舉辦了整整三年,從未見過百里婷對那首詩會如此癡迷如狂,更加勾起了他們的好奇心。
只是為了保持在百里婷面前的風度,他們只得強行按捺住自己的好奇,等待百里婷為她們解惑。
等了大約半盞茶的功夫,百里婷才終于從震驚中緩過來,回想起自己剛剛的失態,臉上瞬間染起了朵朵紅霞。
本就千嬌百媚的她,此時看上去更添嬌媚,讓在場的眾人看得忍不住想上去好好憐惜她。
百里婷朝著在場之人微微欠了欠身子,做了一揖說道。
“諸位是奴家剛剛失態了,實在是這首詩在奴家看來,可謂是三年詩會第一詩,奴家現在便為大家展示。”
說罷,百里婷便大聲將李志所做的詩念了出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等到百里婷念完之后,在場的文人忍不住反復咀嚼起來,一個個如癡如狂。
“好詩!當真是好詩啊!”
忽然其中一人忍不住在場中大聲說道。
“在下現任白鷺書院院長孔德,不知可否與先生一見。”
李志隔壁的包廂突然傳來一道聲音,聽到他的話,在場之人這才發現原來孔大儒的兒子竟然也親臨現場。
“先生這首詩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贊頌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黃鶴直沖云霄的描寫,表現了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李志聽后微微一笑,他選的這首詩即便放在現代也是寫秋最美的幾首詩之一。
正是劉禹錫的秋詞二首,此詩首句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
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
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劉禹錫的自信,這種自信,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
“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贊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
劉禹錫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
也許,劉禹錫是以“鶴”自喻,也許是劉禹錫視“鶴”為不屈的化身。
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注腳。
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將劉禹錫心中那激蕩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沖云霄了。
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并且這兩首可以說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
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
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劉禹錫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
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放在當下讓大漢一眾才子如此驚嘆,也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