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近鄉情怯
- 重回1994,我把校長給開除了
- 何方行者
- 2340字
- 2024-10-14 19:30:00
“有什么用?王小強現在還在監獄里呢,你是想幫林逸飛,還是想害他?”于晨汐的語氣中帶著幾分惱怒。
“對了,林逸飛,你要不要他幫你帶一下其他科目的課本?除了數學競賽,接下來還有物理和英語口語競賽,你的成績都不錯,都可以準備一下。”
若是在以往,林逸飛或許會欣然接受,但昨晚他翻閱了課本,發現事情遠非想象中那般簡單。
幾十年前所學的知識,如今已顯得生疏,尤其是物理,各種公式紛繁復雜,令他眼花繚亂。因此,他決定只專注于數學這一門學科。
“不用了,時間緊迫,還是集中精力攻克一門為好。”林逸飛婉言謝絕了于晨汐的好意。
“可是,萬一……我是說萬一,你在數學競賽中沒有取得好名次呢?”于晨汐仍有些擔憂,“那學校會不會真的把你開除?”
羅成虎卻顯得滿不在乎:“沒事的,萬一沒考好,不是還有我嗎?我一定找我哥們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又說這個,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于晨汐的態度堅決而果斷。
羅成虎不敢違逆她的意思,只好說道:“如果暴力不行,那還有你爸呢?”
“我爸是說過要幫他,但這件事對林逸飛來說太重要了,得有雙保險才行。”于晨汐依然不愿放棄。
“晨汐,你就相信我吧,我這次一定能考好的。”林逸飛自信地回應道。
“那好吧,成虎,你回去后跟你哥借數學課本,今天晚上一定要找出來。”于晨汐吩咐道。
“遵命,大小姐。”羅成虎樂呵呵地應承著。
兩人送于晨汐回家后,便匆匆往自己家中趕去。羅成虎在前面大步流星,而林逸飛則在后面緩緩跟隨。這是他重生后第一次回家,心中充滿了復雜的情感。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馬上就可以見到家人了,在重生前,母親、奶奶都已經去世了,奶奶更是已經去世多年,父親跟著姐姐生活,林逸飛與他也是聚少離多。
這一次,重生歸來,林逸飛很期待再一次見到他們,心里卻有些猶豫躊躇不敢往前。
在上一世中,自己辛苦半輩子,卻沒有給他們帶來什么。
退學后,林逸飛先后做過建筑工人,到工廠里面打過螺絲,也創過業。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近些年,情況稍微好點了,成了集團高管。
但王曉琪要求很高,又是買房,又是買車,經濟壓力搞得很大,也沒有花太多的心思用在改善父母家人的生活上。
如果我們已經長大,而父母卻依然辛苦,那我們的成長還有什么意義。這一次,自己一定要改變這一切。
與羅成虎分別后,林逸飛就到了永樂江邊。
永樂江是谷西縣的母親河,河寬數百米,本來架有一座木橋。
每年汛期來臨之前,都會把木橋拆了,改用渡船,汛期過去,再重新架起。
林逸飛從渡船上下來,那棟熟悉的青磚灰瓦房映入眼簾,奶奶正靠著墻,豎著拐杖站在那里等待著他。
以前,每次放學回家,奶奶都會在家門口守候。今天因為去醫院耽誤了些時間,天色已晚,但奶奶依然在那里等待。
“汪汪!”家里的大黃狗比奶奶更早發現了林逸飛,它興奮地叫喚著,箭一般沖到他面前,兩只前爪搭在他的腿上,吐著舌頭,嗚嗚地叫著,顯得無比親密。
“大孫子回來了。”奶奶步履蹣跚地走了過來。
林逸飛快步向前,一把將奶奶抱在懷里,淚水瞬間奪眶而出。這就是家的感覺,溫暖而熟悉。這次重生,最大的幸運莫過于能再次見到逝去的親人。
“大孫子,怎么了?在學校被人欺負了?”奶奶對孫子的反常舉動感到有些疑惑。
“奶奶,沒有人欺負我,就是想你了。”奶奶已經八十高齡,聽力不太好,林逸飛大聲說道。
“沒有就好,還沒吃飯吧?我做了你最愛吃的辣椒炒小腸。”奶奶關切地問道。
在那個年代,普通的家庭難得吃幾回葷菜。春節前殺年豬時,豬肉要賣錢,但小腸等內臟賣不起價錢,所以都會鹵起來或煎一下保存起來,留著給家人吃。
但也只有等林逸飛周末回家時,才能吃上一回。
“我爸、我媽呢?還沒回家嗎?等他們回來一起吃吧?”林逸飛扶著奶奶進了屋。
這是一棟建于上世紀的老房子,外墻由一排排整齊排列、色澤沉穩的青磚砌成。經年累月的風雨洗禮讓磚面泛起了柔和的光澤,透出一種自然美。
磚縫間偶爾長出的青苔更添了幾分歲月的痕跡與生命的頑強。
中間是長長的堂屋,堂屋正中央是一方開闊的天井,將堂屋分成前后兩個部分。
天井下方巧妙地比周圍地面低了幾十公分,中間還擺了一個大大的水缸。
天井的前后是堂屋,左右是走廊,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內院空間。這棟房子里面總共住了四家人,房間格局都一樣。
林逸飛的家在東南角上,總共有四間屋子。從堂屋進來是廚房,也是平日吃飯的地方。
廚房向內開了兩門,北邊的門通往奶奶的房間,里面擺了一個上下鋪;下鋪是奶奶睡覺的地方,姐姐回家后則睡在上鋪。
西邊的門則通往林逸飛的房間,穿過林逸飛的房間,再往北走就是父母親的房間。
“你爸去王老四家里做木工去了,要給他父親做一副壽材,已經幾天了。你爸要在他們家吃完飯才回來。你媽去隔壁村打‘現澆’去了,沒那么快回來。你先吃吧。”奶奶解釋道。
父親林大為是木匠,那時候縣里面還沒有家具廠,農村里的家具都是現做的。林大為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在村里給人家做家具。
這個時候的木匠師傅還是很受人尊敬的,雇主不但要付工錢,每天還要準備三餐五頓。
林逸飛至今仍記得,小時候父親在本村做工時,自己經常踩著點去找他蹭飯吃的情景。做自己比同齡人高一些,他懷疑就是因為蹭飯蹭得多,吃得好、營養充足。
母親張曉紅平時在家里干農活,為了補貼家用也會外出干活。當時農村有的人家開始蓋新房子了,平常蓋房時都是大師傅在做。
但樓面現澆水泥時需要大量的人工,為此村里面組織了一個“現澆”隊到處找活干。
打現澆是一個極辛苦的活,上百斤的水泥都是靠人挑著上樓。張曉紅雖然個子小但從不偷懶每次都累得很。
本來家里的條件還算可以,但自從姐姐讀了中專、自己上初中以后家里的經濟壓力就陡增了。
兩人讀書一年要花費5000元左右,這在當時幾乎是天文數字了。要知道石谷中學的老師一個月才兩三百塊錢工資。
父母辛辛苦苦一年掙的錢還不夠兩姐弟讀書用,每年還要借不少外債才能勉強應付。家里的親戚、村里的鄰居幾乎都借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