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艾青,是對現代漢語詩歌寫作有著突出貢獻的大詩人。學界總是將他卓越的詩歌創作成就,視為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一個標桿。
艾青,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華傅村鎮畈田蔣村。1910年還有一個年號紀年方式,在當時的中國比公元紀年更通行:宣統二年。再過一年,1911年,也就是艾青一歲過半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了,大清王朝,以及這片土地上的千年帝制,也走到了盡頭。
艾青原名蔣正涵,字養源,號海澄。1932年以前,艾青一直以號為名,因此許多記載皆以蔣海澄為其本名。艾青一生,除“艾青”外,另有筆名莪伽、克阿、鹿文、納雍、林壁等。
艾青因為出生時母親難產,被認作“克父母”,所以一到四歲的時候,被寄養在當地貧苦農婦“大堰河”家。
讀中學時,國民革命軍北伐路過金華,受進步思潮感染,艾青想去投考黃埔軍校,因為父親反對,致使愿望落空。
1928年考入國立西湖藝術院大學部繪畫系。該校即后來著名的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29年奉教育部命更名),浙江美術學院的前身,現在的名字是中國美術學院。1929年,受校長、著名畫家林風眠的鼓勵,艾青赴法國勤工儉學,主攻繪畫。這時的歐洲,正處于一、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現代派文學藝術,從觀念到形式,都在強力沖擊傳統的藝術形式與樣板,其情景可謂是激動人心,風光無限。學畫之余,艾青接觸到了文學。有記載顯示,當時的艾青,閱讀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等俄蘇小說家的作品;閱讀并購買的詩集有勃洛克《十二個》、馬雅可夫斯基《穿褲子的云》、葉賽寧《一個無賴漢的懺悔》,以及《法國現代詩選》等。同時,艾青開始嘗試著寫詩,在畫畫的速寫本里,記錄一些偶然閃過腦際的句子。回顧這段生活,艾青曾多次提及象征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比利時詩人凡爾哈倫作品對自己的影響:“凡爾哈侖(倫)是我所熱愛的。他的詩,輝耀著對于近代的社會的豐富的知識,和一個近代人的明澈的理智與比一切時代更強烈更復雜的情感。”
1932年1月,艾青參加世界反帝大同盟東方支部在巴黎的集會,并寫詩《會合——東方部的會合》表述會議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這首詩發表于同年7月的《北斗》雜志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上。這應該是艾青作為詩人發表的第一首詩。
1932年初,艾青回國,在上海加入左翼美術家聯盟,投身進步的文藝活動。之后,也是7月,他被上海法租界警務處逮捕,并以“共產黨擾亂地方治安”的罪名,移送當時的江蘇高等法院第三分院。入監第二年,即1933年,艾青寫下了著名詩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作品由律師沈鈞儒帶出監獄,1934年發表于《春光》雜志第一卷第三期上。
1935年,艾青出獄。1936年11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茅盾、胡風等人撰寫文章,向讀者力推這本詩集。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或許是已有預感,前一天,艾青在滬杭路上寫下重要詩篇《復活的土地》。10月,在杭州創作泥塑《迎擊》。12月,在武漢,創作了又一篇著名的長詩《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他從武漢到山西臨汾,一路上寫了《手推車》《乞丐》等短詩和長詩《北方》。4月,政治抒情詩《向太陽》在武漢脫稿。武漢淪陷,艾青和一批文藝界救亡工作人員,千辛萬苦,輾轉到了大后方桂林。11月寫詩《我愛這土地》。
1939年秋至1940年春,艾青在湖南新寧衡山鄉村師范教了多半年書,寫了一些短詩和長詩《火把》。
1941年,從重慶奔赴延安,擔任《詩刊》主編。
1942年3月,艾青在延安《解放日報·文藝》上發表《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一文,指出“作家的工作是保衛人類精神的健康”。研究者認為:“這是一篇呼吁書,也可以看作是個人聲明。”
1942年5月,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并發言。
抗日戰爭勝利后,艾青成為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副院長。在擔任行政職務的這段時間里,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聯大的工作上,寫詩較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艾青擔任全國文聯委員、《人民文學》雜志副主編等職。創作詩歌,依然是艾青此時生活的主要部分。
1957年底,艾青被開除黨籍,1958年4月,被錯劃為“右派”。在一位將軍的幫助下,他在北大荒的國營農場生活了一年半,接著又調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鍛煉。“文革”中受到沖擊,許多珍貴詩稿、文稿、信件、照片被毀或流失。他在詩壇沉默了二十一年。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艾青精神振奮,決定重返詩壇。他開始重新寫詩,陸續發表了《魚化石》《光的贊歌》等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他再現詩壇后創作的詩歌在1980年結集為《歸來的歌》。
1978年,艾青聽說一個同樣從災難中走過來的知名詩人作家,因為反右時“充當過打手”不好意思去看他,立刻托人轉告這位詩人作家:過去的事都忘了吧。
1985年2月11日,艾青在《人民日報》第七版發表文章《我的經歷平淡無奇——答塞內加爾塞杜·恩迪亞耶先生》。文章說:“我從1957年到1979年的個人經歷曾經有不少人寫過文章,有的是確實的,也有過分渲染的。”“有人勸我寫回憶錄,我一直在猶豫,有什么值得寫呢?我既不是身經百戰的將軍,也不是傾城傾國的明星。我的經歷既沒有悲劇色彩,也沒有戲劇成分。誰愛看平淡無奇的東西呢?”
1996年,這位偉大詩人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六歲。
上述文字,通過跳躍式的、零散的事件和相關史料的羅列,意圖使青少年讀者了解艾青人生經歷及性格性情的大致輪廓,了解其詩歌何以關注現實、關注時代以及社會,何以具備如此深摯的苦痛意識、如此濃郁的情感,以及他是怎樣圍繞這意識、情感建立起抒發形式的;了解其何以在文學創作深受約束的時期,也盡可能地堅持自己的表述方式——哪怕是一點點。沒有談及具體作品,似乎不像一篇導讀文章。但我堅持認為,閱讀一位作家畢生作品的選集,最好的導讀方式就是盡可能直觀一點地介紹作者。而具體作品的分析,很容易扼殺讀者的個體感受,詩歌尤其如此。
這里特別要插敘一件事情,就是抗戰時期,艾青敏銳感覺到當時的抗戰詩歌,過于浮泛,曾經和詩人戴望舒通信,討論這個問題。兩人還決定籌辦一個詩刊,此即1939年6月創刊的《頂點》月刊。在該刊的“編后雜記”中,詩人寫道:“《頂點》是一個抗戰時期的刊物。它不能離開抗戰,而應該成為抗戰的一種力量。為此之故,我們不擬發表和我們所生活著的向前邁進的時代違離的作品。但同時我們也得聲明,我們所說不離開抗戰的作品并不是狹義的戰爭詩。”“《頂點》的鴻愿是:從現在的新詩的現狀中更踏進一步。不管我們現在表現的是怎樣,我們所希望的是把水準盡可能地使更提高,使中國新詩有更深遠一點的內容,更完善一點的表現方式。”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出,為什么時至今日,在抗戰那個民族詩歌爆發期誕生的作品中,艾青的詩歌依然打動人心,保持著旺盛的鼓舞力量。
說到導讀,我希望讀者朋友們在閱讀時放松心情,享受作者作品中意象的生成與調配,咀嚼一下那些跳躍的或連貫的畫面是如何帶動我們的情緒、傳遞作者的感受的;體會作者是如何在典型詩歌的表述中展現散文美的;感受一下其戲劇獨白式的抒情方式。而導讀最重要的提示為:一些有代表性的詩篇,不要默讀,最好朗讀出聲音來。
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