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你們好!
你們認識哪些昆蟲?你們了解蟬、大孔雀蝶、隧蜂、蟋蟀嗎?這些昆蟲常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中。夏天,鳴蟬在樹葉細密的碎影間肆意歡唱,螳螂在草葉中揮動著大刀,威風凜凜……
打開《昆蟲記》,這些小生靈的形態(tài)、習性、故事,隨著生動有趣的文字走進我的視野——我們生活中的那些小小蟲子,竟是這般陌生而又親切!
可能你覺得讀不進去,感覺科學事實太多,削減了閱讀的興味,沒能與法布爾“同頻共振”。如果你認為這本書更突出科學知識的刻板介紹,那么請試著去感受一下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
書中的許多篇章從懸念起筆,我常常被吊足了胃口,情不自禁地預測后續(xù)情節(jié),預測昆蟲的命運發(fā)展、故事結(jié)局、作者的實驗情況等。我還會依據(jù)新讀到的信息評估自己的預測,并且在反復的預測、驗證、推翻的過程中推進閱讀。閱讀《螳螂捕食》,就能看到作者觀察到的駭人景象:“在兩個星期里,我驚訝地看到一只雌螳螂竟然接受了七次求婚,吃掉了七個丈夫!”雌螳螂為何先后吃掉七個同類,它們之間有怎樣的愛恨情仇?帶著對結(jié)局探尋的渴望走進文本,我終于找到了答案。
在法布爾的眼里,昆蟲不只是客觀的研究對象,還是可愛的生命。它們有自己的生命、情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家園,也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我常被法布爾滿懷的天趣童心打動,似乎看到了他眼里的光。他把昆蟲當成自己的朋友,介紹昆蟲的形態(tài)、習性、居住環(huán)境甚至掠食方式時都保持著“清新雅麗,樸實自然”的風格,沒有學院派實驗報告的生硬。那些說明介紹性的文字簡直就是一篇篇優(yōu)美的散文。
透過昆蟲富有趣味的故事世界,我們跟著法布爾開啟了哲學層面的思考:什么是蟲性;蟲性與人性有哪些相通之處;物競天擇、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法則,昆蟲之間為生存而彼此殘殺,我們?nèi)祟愑衷撟龊芜x擇……透過這些思考,我們可以認識到,昆蟲世界也有熾烈的愛,執(zhí)著的追求,更有無私的母愛,還有許多生存智慧以及族群之間的倫理常情。
我特別喜歡《圣甲蟲》的故事,作者細致地記錄了一只圣甲蟲如何反復嘗試將糞球滾上斜坡又屢次遭遇失敗,后來選擇平坦路徑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作者以蟲性觀人性,寫出了圣甲蟲鍥而不舍的勇氣與頑強的意志,贊賞它經(jīng)過更加縝密的思考,承認自己先前所做的無謂的努力,選擇了平坦的路徑,終于如愿以償,完成了任務(wù)。法布爾討論的事物普遍存在“進”與“退”的辯證關(guān)系,何時一往無前、高歌猛進,何時理性止損、另尋他途,小小的圣甲蟲給我們上了飽含智慧的一課。
我還在許多篇目中讀到了作者對自然偉力的贊美。蟬,在地下的時光有四年之久,隱忍數(shù)年只為五六個星期的歌唱。在泥土中的時候,蟬找到樹根,吸食樹根里的汁液,默默修建自己的地下宮殿。蟬,不愧是既堅韌又高明的建筑師。蟬破殼而出,迎接新生的姿態(tài)讓人感動,其歌聲也讓人感慨……在《灰蝗蟲》一章中,我看到一次令人震撼的蛻皮過程。為了產(chǎn)生讓舊殼裂開的推動力,幼蟲的身體一張一縮,血液“一涌一退”,舊殼“沿著因生命的精確預見而準備好的一條阻力最小的細線裂開”。我似乎能夠看到厚殼從那條最為薄弱的細線裂開的鮮活場景,而這條細線得益于造物主的精確預設(shè),生命,如此神奇,如此偉大。法布爾說:“我將給予你們充分的自由,我將把你們托付給大自然這個至高無上的教育者。”在法布爾眼中,大自然是“至高無上的教育者”,鬼斧神工就是其最神奇之處。作為大自然中一部分的我們,怎樣矢志不渝地進行探索,怎樣在自然的原則中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怎樣與其他生靈和諧共處,怎樣更好地使用大自然的熱情饋贈……也許這些都需要我們未來不斷地去學習、思考和研究。
讓我們一起閱讀這本書吧,走近昆蟲,重回自然,感受法布爾對生靈的熱愛、對生命的贊美、對自然的敬畏、對人性的反思,品讀科學著作中豐富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