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知識類讀物
讀一本書,要學會讀“這一類書”的基本方法。讀人文學科類的知識類讀物,或者科學類知識類讀物,和讀小說、歷史,或者其他流行讀物的“姿態”不一樣,應當精讀為主,以知識的獲取為主,認真理解、記憶和思考。
閱讀時,可以先看看序言、目錄,對該書的主旨、章節與基本觀點有粗略的了解。然后通讀全書,大致讀懂即可,先不急于深入探究,無須帶著某個預設的“項目”去讀。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幾章細讀,其余則涉獵一下。
閱讀《經典常談》可以有不同的目標,“小目標”是只讀此書,獲取有關古代文化典籍的知識;更高一點的目標,是在本書指導下順藤摸瓜,找此書所引導又有興趣的若干典籍來讀。多數同學達到“小目標”即可。《經典常談》所論涉的文化知識很多,每一章都有主要的基本的知識,閱讀時就聚焦于此。特別是那些平時可能常聽說過(或者之前語文課上學到過),又不甚了解的文化知識,例如古代禮俗、信仰、觀念、思潮、民性,等等,在書中往往都有論涉,可以多花一點精力去了解。人文社科書籍或論文再論述時會凝聚提出某些關鍵詞,《經典常談》各章的“關鍵詞”往往就是基本的文史知識,閱讀時要努力梳理和抓住。
比如“‘三禮’第五”一章,從許多人家中堂里供奉“天地君親師”這個禮俗說起,講到儒家的“禮”,以及“認禮為治亂根本”的思想。一個知識點或核心概念就是“禮”,幾大段落也圍繞“禮”而展開。諸如“禮治”如何叫人節制與平和,為何要在居喪、婚嫁、孝親、事君、敬師等許多“人事”處理上有規制,為何社會治理要講究禮樂刑政,等等。水到渠成,最后才用不多的篇幅講《禮記》本身,而這部書的內容和“功能”,在前面幾段的背景敘述中都大致說清楚了。這一連串講述中,涉及很多古代文化知識,應當盡量去理解、掌握,不懂的,也可以查詞典。
其他各章寫法大抵相同,都采用這種“述學”的方式,即在介紹某種書的內容時,讓人家明白該書形成的背景,以及“書外”的文化現象,用某些概念去“定格”所評述的內容。閱讀時,多注意那些“定格”的核心概念,當然,有時概念不只是一個詞,而是一種“說法”,一句論斷。
讀一遍可能還“拎不清”,可以來回瀏覽比照,尋找論說的邏輯線索,讓核心概念浮現出來。這種讀法好處是綱舉目張,把書的主要內容用幾個詞或幾句話“濃縮”到自己腦子里,對古代經典的“樣貌”就有大致的印象了。《經典常談》是小冊子,但“厚書”讀成“薄書”的方法可以試一試,以后再接觸人文社科類、知識類的論著,也可以采用這種概括與濃縮的辦法,也是一種思維訓練。
《經典常談》談論古書,說著說著,就聯系到了現實生活,讓人感覺古書并不遙遠。這倒是挺有趣的。有時會恍然大悟:語文課學過的很多古詩文,現在都找到了“源頭”,知道了背景,有了較系統的反思與梳理;對某些平時習焉不察的文化現象,或者常用詞語,也可能有了新的發現。比如,“陰陽”“八卦”“五行”等等,生活中常接觸這些詞,有的還延伸出去,形成另外的語義。例如說人家“八卦”,意思就是說三道四、是是非非、“無厘頭”等。讀了《周易》一章,才知道“八卦”原來和古代巫術占卜有關,且不宜輕易斷言此乃迷信,其實是古人的一種信仰和文化。《周易》也是早就聽說過的,印象深奧而神秘,讀了《經典常談》,對《周易》的形成及內容有基本的了解,原有印象就上一個比較理性的認知層次。特別是文章后面那句結論性的“定格”的話——“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民眾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讓人醍醐灌頂,也許就想找《易經》來翻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