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林外史
- (清)吳敬梓著 張慧劍校注
- 1174字
- 2024-10-16 18:26:49
同學們,你們好!
閱讀經典,猶如與偉大的靈魂親切交談。《儒林外史》是一部明清知識分子的另類傳記,初讀這本書,我們會為一個個啼笑皆非的故事笑出眼淚,也為他們的悲劇命運而慨嘆。但是書中時時出現的專有名詞、方言俚語和古白話表達讓我直呼“太難讀了”!魯迅先生評價這本書:“偉大也要有人懂。”我不禁心生疑惑:這本書中還有什么寶藏等我挖掘呢?
于是,我做好關于明清科舉制度的功課,再次鄭重地翻開書頁。借助書下的注釋,我攻破了一個個晦澀難懂的名稱,開始真正沉浸在儒林士人的世界……它仿佛向我展開了一幅人物群像長卷:有熱衷功名的儒生、貪贓枉法的官吏、唯利是圖的商賈,也有不慕名利的真儒、堅守道德的賢士。在科舉制度的大染缸里,上百個人物陸續登場,這些人物或可悲可憐,或可笑可鄙,在我眼中顯得生動鮮活了!雖然全書是由一個個短篇故事連綴而成,但我發現人物往往串聯出場,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于是,我嘗試繪制人物關系圖,將一組組人物放在一起審視:范進是周進的門生,他們都信奉科舉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一個白發中舉后喜極而瘋,一個在貢院撞號板哭得口吐鮮血。再如官紳代表湯奉和王惠、“八股狂熱粉絲”魯編修與馬二先生……當我捕捉到一組組人物,眼前的畫卷就逐漸清晰了。不僅如此,這本書還將視線擴展到工匠、農夫、僧人、戲子等市井百姓的生活百態,其中不乏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社會風俗畫。
這本書通過諷刺手法揭穿虛偽,喚起我們的思考。你瞧,嚴貢生正在范進和張靜齋面前夸口說自己為人率真,從不占別人寸絲半粟的便宜時,下人就來報:有人來討早上關的那口豬。高尚的語言愈發襯托出行為的卑劣,嚴貢生的偽善嘴臉原形畢露。作者往往不動聲色地把人物前后截然相反的言行展現在我們面前:馬二先生編書無數,卻不知道李清照;口口聲聲守喪的范進卻在燕窩碗里揀大蝦元子……作者極盡夸張、對比之能事,讓一眾人物粉墨登場,盡情表演,美丑盡在其中。
讀著讀著,我越發覺得書里的人與事好像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環顧四周,仿佛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摘下方巾,脫去直裰,換上西裝,系上領帶,上演著一幕幕與書中相似的悲喜劇。有無數人舍棄原則,被排名、分數所裹挾;有無數人喪失道德良知,對金錢趨之若鶩。相隔近三百年的歷史風煙,這部偉大的作品依然富有鮮活的生命力!
辛辣尖銳的諷刺背后,我仿佛看到吳敬梓深沉熾熱的目光。他同情被科舉制度戕害的可憐儒生,憎惡利欲熏心的勢利小人,不齒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但小說的底色卻不單是嘲諷鄙夷的“罵世”,更多的是悲天憫人的“醒世”。吳敬梓始終心懷悲憫和憂思,上下求索,塑造了杜少卿、莊紹光等有理想人格的士人榜樣,渴望在污濁世風之中尋求士人精神的突圍。
經歷時光的淘洗,《儒林外史》依然是一部能撥動我們心弦的醒世奇書,為我們提供一個躬身自省的精神空間,內有無數旖旎的風光,等你自己去發現和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