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皇帝稱神童
- 史學巨子范曄
- 邱明印
- 1721字
- 2024-10-11 10:38:10
幾聲布谷鳥催開桃花的溫馨,數(shù)聲蛙鳴喚醒翠綠的曠野,塘邊柳,煙里不勝摧,金風玉露洗凈臉頰,吐出青絲,撥弄著腰肢;東西山坡,花錦云煙,草碧翠流逼丹水;修竹甘為歌舞緩。濃鋪堪作醉人茵,又是一個艷陽天。
東晉元興三年(公元404年)三月春,安帝司馬德宗因心情舒暢,簡裝輕行,微服私訪。一路南行至宛城時,在南陽郡衙歇息下來。南陽太守魯宗之陪安帝察看了丹江口要沖,轉回太守府時,安帝問魯宗之道:“本朝原豫章太守范寧返鄉(xiāng)后,不知現(xiàn)在可好?”
魯宗之道:“回稟皇上,范大人回鄉(xiāng)后著書立說,悠閑自得,尊老愛幼,廣施民善,深受鄉(xiāng)民們的愛戴。聽說在他的教導下,他的孫子范曄二歲時就能背誦史經哩!”
“不愧士族家庭!”安帝不勝感嘆地道,“朕欲詔見范寧祖孫倆,同他們暢談暢談心聲。”
魯宗之道:“皇上稍候,微臣這就前去通知范大人。”
順陽縣(今淅川縣)離宛城約百十里路程。魯宗之坐騎快馬,天黑時,便把范寧、范曄祖孫倆請到了南陽郡衙。
南陽郡衙地處宛城,盡管已近亥時,但城內不少街道仍然燈火通明,生意興隆,各類各色的小吃鋪支著攤子,掌柜們大聲吆喝,招徠顧客。那小籠包子、牛羊肉湯,飄散著誘人的悠悠香味兒,尤其那酒樓里,不時傳出吆五喝六的劃拳聲,燈紅酒綠,細語歡歌,看起來頗有一派盛世太平、天地人和的景象。
這里自秦昭王設郡以來,“宛周齊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被列為全國六大都市之一,其繁榮昌盛程度,被世人大加贊揚,但自東晉以來,十六國鼎立不說,又不斷有農民起義,城里治安一度混亂不堪。適逢皇帝南巡,下榻宛城。更是草木皆兵,單說那郡衙,不分晝夜,均有衙役把守。
南陽郡衙坐落在宛城西關,宏偉的建筑群分外招眼,門前有一對精雕細刻、造型威猛雄壯的石獅,高約三米、齜牙咧嘴,尾朝北、頭朝南地靜臥著。十八層石梯拾階而上,兩扇朱漆大門緊閉,上方懸掛著“南陽郡署”四個金色大字。
魯宗之帶領范寧、范曄來到大門口,喚開大門,道:“范大人請。”
范寧手牽著范曄經儀門來到郡衙大堂,繞過寅恭門,步入后花園。花園東北隅便是安帝下榻的臨時寢宮,這里是一個四合院,正房向南。廂房處東西兩側,倒座與正房遙遙相對,院子由四組建筑圍合而成,輔以院墻,形成對外封閉、對內開放、軸線明確、左右對稱、布局合理的四合院居住環(huán)境。在這里可以享受到“遙知靜者忘聲色,滿月清風未免貪”的意境。
魯宗之在上房門口稟報道:“陛下,范寧和范曄,前來拜見!”
安帝在屋內道:“準見!”
大門開處,范寧整理了一下衣衫和發(fā)須,提起衣裙邁進屋內。匍匐在地道:“老臣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安帝坐于案幾旁道:“范愛卿。不必拘禮,起來說話。”
范寧道:“謝皇上。”
安帝道:“你那小孫孫呢?”
范寧道:“在外面等候。”
安帝道:“快快進來!”
范曄聽到喚聲,手扶著門框,抬起腿欲往里進,但門檻過高,邁了幾次也沒跨進去。逗得安帝大笑道:“看來,這神童腿短啊!”
誰料到。范曄回口說道:“唯天子門高嘛!”
安帝哈哈大笑中,范曄弓下身,橫著爬過了門檻。
安帝只見范曄個頭敦實,又黑又胖,橫著爬過了門檻,又被逗得噴鼻大笑道:“小小螃蟹渾身甲胄。”
范曄站起身,眨了眨眼道:“不大蜘蛛滿腹經綸。”
安帝聽后又驚又喜,不住地贊嘆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小小毛孩。竟如此才能,真乃是神童啊!”
范寧拉著范曄跪地道:“皇上如此夸獎,吾孫受之有愧呀。”
安帝道:“范愛卿快快平身,朕本來就錯怪于你,聽信讒言,罷去太守之職,又不便改口,讓愛卿受委屈了。”
范寧起身道:“皇上,微臣當時著實有些想不開,但返鄉(xiāng)這些年,也悟出了一些道理。”
安帝道:“悟!愛卿悟出什么了?”
范寧道:“在任是為朝上出力,卸任后也是為朝上貢獻畢生啊。”
安帝道:“你說說,在鄉(xiāng)間能為朝上做點什么呢?”
范寧道:“微臣借鑒前朝古代經驗與教訓,撰寫出《古文尚書舜典》《禮雜問》等書合三十九卷,讓后人以史為鏡,以禮為德,不正是教化子孫嗎?在家專心致志培養(yǎng)兒孫習文弄武,不是在為朝上奠定人基嗎?”
“好啊!好啊!有范愛卿這等胸懷,我大晉王朝不會不繁榮昌盛的。”
安帝和范寧推心置腹的談話持續(xù)到天明,這才草草告辭。范寧本想帶著范曄在宛城游玩兩日,再去會會多年未見面的老友,但范曄執(zhí)意不從,鬧著要去涅陽拜見宗炳,祖孫倆只好順道向涅陽城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