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019,陳道銘想進步
- 華娛金主
- 三足鼎烹
- 3280字
- 2024-10-17 12:00:00
圈內的人不難擺平。
有關部門的領導呢?怎么滴,你小子很牛啊,你什么立場啊,華國文藝產業憑什么要由你搞好?
年少得志遭人嫉恨。
李學建沉聲道:“老弟,這些麻煩你能想到,陸先生肯定也知道。你說,陸先生想賺錢,門路很多,投資房子啊投資股票啊,開工廠也行,為什么搞文藝?對于陸先生來說別的行業更容易賺錢,而且麻煩少。”
“因為他是陸大善人!”陳道銘笑道:“年少得志,覺得自己干什么都行!喜歡文藝就搞文藝,但這行不比別的,以後有他苦頭吃!”
李學建問:“如果陸先生是你兒子是你女婿,你愿意看他吃這些苦頭嗎?”
陳道銘懂了,嚴肅起來:“我明白了。那14億他本可以瀟灑快活的,這2億也如此。好,我這就過去!”
別人把華國當自己國家,你卻把別人當外人,這不讓人寒心嗎!
李學建又給負責日常事務的影協副會長趙建民打電話,之前詢問過意見,現在邀請其過來一起吃飯。
就是趙建民支持,李學建才同意和陸年搞新枝計劃。
接著是影協副會長李前行導演。
李學建還想再聯系人,被妻子制止了:“別喊人了,咱們雖然沒那個心,別人未必這么想,還以為咱們攀上陸先生顯擺什么呢,少不得罵咱們狐假虎威!”
被這么一提醒,李學建恍然明白,陸先生可不是什么小人物現在名聲火熱,不少人都想著巴結他呢。
趙建民打來電話,問能不能帶個人一起過來。
李學建想委婉表示這樣不好,被妻子比劃著指揮著答應了。
李夫人道:“他想要這個人情,得給,不給就得罪人!陸先生是大氣的人,這樣的局面估計見得不少,不會太當回事的!”
接著陳道銘也打來電話也說要帶個人過來,不是別人,是他妻子,說他妻子特別喜歡陸年。這當然得同意。
一家格調淡雅的四合院餐館。
飯局主人陸年親自在門口歡迎眾人,李學建等一幫大爺一起到的,不少是初次見面寒暄很禮貌,李學建逐一介紹。
“這位是影協副會長兼秘書長趙建民先生!他很支持青年電影人計劃。”
國情所在,影協這樣的組織都有一個負責實際日常工作的官府代表,這是實權的可不是掛名的副會長,趙建民也五十來歲。
“這位是影協副會長李前行導演!”
拍主旋律的大導演,六十多歲,雖然在外面名氣不如張藝莫等人,實際上圈里的地位不低,和很多有關部門的人都熟悉。
“這位——”李學建剛開口,
陳道銘笑著主動伸手:“又見面了陸先生!”
二人之前在一次晚宴上見過,陳道銘是某個協會的委員,和張藝莫很熟,在張藝莫的介紹下二人認識過。
陸年笑容親切一些:“陳叔!”
陳道銘比陸明遠大,陸年應該稱呼其“陳伯”,不過圈子文化是這樣的,在稱呼上年齡不重要,別人喊星爺可不真是爺爺輩的。
正寒暄著,李若冰到了。
今天春光明媚,美艷的李若冰更明媚,乍暖還寒,她卻盛春的穿著,雪白的修身包臀長裙,明艷的臉頰滿是笑容,裙擺之下是光潔纖美的美腿。
陸年看了一眼,覺得太靚麗了些。
李若冰緊張的身體有些木,到了陸年面前才說了一聲:“陸董!”
陸年向李學建等人介紹:“我朋友,李若冰。”
都是圈里的李學建幾人當然認識李若冰,這個場合又以新的身份,看李若冰的眼光也不一樣了,多寒暄了幾句。
別人不合適,李夫人打量一下李若冰,贊道:“若冰今天真漂亮!”
李若冰努力壓制著內心的激動,不是因為見李學建等人,而是以現在和陸年關系的身份參加這樣級別的私下飯局而興奮。
女朋友的身份她不敢想,情人已很好!
圈子里最喜歡傳小道消息,各種八卦滿天飛。以後在別人眼里,她李若冰就不只是一個有名女演員,還是和陸年關系親近的女人!
一些低級的騷擾肯定不會有了,陸年的女人你也敢染指?你什么東西!
雙冰?呵呵!即便陸年不給她任何資源,僅憑這個“關系”她就可以在圈內搞到許多優質資源,丫鬟范若冰怎么能和她比!
眾人以陸年和李學建為中心進入餐館包廂坐下。
窗外是正在吐著嫩芽的梨樹,不遠處的梅花殘瓣靜靜的落在墻角。
李若冰雖然很會搞氣氛,這次很文靜,有意無意的總是瞧著陸年,含情脈脈的眼神不停地撩撥著陸年。
陳道銘主動當起了活躍飯局氣氛的人,一邊聲情并茂地講自己戒煙的痛苦,一邊頻頻舉杯敬酒勸酒陪酒,很快飯局熱鬧起來。
先不聊正事。
也不聊私事,關系沒那么熟。
陳道銘沖陸年比了一個大拇指,摟著身旁的李前行,目光瞧著眾人,笑道:“陸年是這個!領導英明,今年放寬了文藝投資,允許外資進入。說是外資其實就是港島、臺島資本,兩岸三地文藝產業融合是大勢所趨。其中陸年貢獻不小啊!”
華爾街資本才不會對孱弱的華國文化產業有興趣。
趙建民笑著附和:“冬去春來,華國文化產業的春天要來了!陸年先生果然是卓越的投資人,見識長遠,也給我國文化產業帶來一波暖流!”
陸年謙虛道:“我哪有什么功勞,是領導有魄力,開放是大潮流。”
眾人很想看陸年表現,主動架臺,請陸年以一個“在美生活多年的華國人”講一下美國那邊的文化產業情況。
陸年喝著可樂,也不謙辭:“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咱們這邊的文化產業是手工作坊式的,還不如八十年代的鄉鎮企業。那邊的文化產業是現代化的,是體系化的、流程化的、工業化的。”
“以電影來說吧,那邊大導演也不少,但大部分電影都是監制負責制,這監制可以是導演、演員、編劇或者投資人。監制的視角,電影是商品是產品,是給大眾娛樂的不是教化大眾的。”
“咱們大陸這邊的,市場化還不夠,把電影當藝術品,想搞得完美無瑕,好像電影只有藝術品這一個屬性。”
趙建民道:“那邊電影也搞意識形態的,不能說完全沒有。好萊塢電影的那些價值觀是潛移默化的教化大眾,這點我們確實要學習,怎么把教化大眾做得潤物細無聲,之前的路子需要改革。”
李學建不解:“不把電影當藝術品,不盡心盡力,電影作品能好嗎?”
李學建的電影理念很簡單:心誠!盡心盡力的把電影拍好,得讓觀眾看到好的作品而不是糊弄的。
陸年道:“這邊手工作坊的電影,質量難以把控。市場不是一刀切,好萊塢20%左右的電影也是藝術性第一的。”
“我們這邊,比如電影英雄,我看國內主流的媒體都在罵張藝莫拍的差,這是以90分的偉大藝術作品來要求的。在外邊,在美國,這部電影的評價很高,這是以70分的商品標準來要求的。”
“說得好!”陳道銘是電影英雄的主演,電影在國內罵聲一片他也不開心。
陸年接著道:“電影不是一個人的事,肯定得有所取舍。商業大片是市場主流,肯定不能以90分標準要求,有80分很不錯了。”
當前輿論的話語權還很集中,尤其集中在重藝術性輕商品性的“文藝人”手里,華國電影的媒體氛圍很差。
當然,影評人可以決定一部電影的口碑,決定不了票房。很多觀眾花高價進電影院就是看大片看巨星的,才不管藝術性怎么樣。
李前行疑問:“如果最懂電影的導演不負責整部電影讓監制負責,電影的質量能保證嗎?咱們這邊電影市場還很小,還沒工業化體系化。”
陸年連連點頭:“李導演說的這個問題很關鍵。咱們這邊一段時間內確實不能普遍實行監制負責制,那會嚴重影響電影質量。”
“從手工作坊到工廠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要在未來十年完成這種升級。為此就需要先部分實行監制負責制,而且我們要能容忍失敗。”
在陸年看來,電影這個東西沒那么玄乎,只要方向正確、不怕失敗,那么一定會制作出越來越好的東西。
導演負責制是電影風險最大的運作方式,最鮮明的例子就是陳凱旋,但凡陳凱旋不掌控一切只負責導演工作的電影都不錯,陳凱旋負責一切的電影都會變成個人主義色彩濃郁的自娛自樂。
眾人點頭,明白陸年什么意思了,顛覆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趙建民表態支持陸年的思路,電影市場繁榮了也是他的功勞,他才五十來歲可不想在這個位置上退休。
李前行也認可,反正他也到退休年齡了,無論是出于對國家的責任感還是別的,他都樂意看到陸年在電影行業撒錢。
陳道銘不用表態,他現在話語權不大。
李學建見局面良好,提議中午就吃到這,大家喝會茶。
喝茶聊正事。
幾個女人在另一房間喝她們的茶。
陸年向趙建民等介紹他的“兩條腿走路”計劃,培養青年電影人的新枝計劃得到大家的一直肯定,紛紛表態愿意加入進來。
有這個計劃,傻瓜才拒絕呢!
眾人都是聰明人,陸年不找影協談這事分明是想把影協放到一邊,但又找影協副會長李學建負責并邀請影協的兩位副會長,顯然是想以此構建自己的圈子!
陳道銘很積極,他也想進步,這屆影協副會長沒他的份讓他很失望,既然在這個圈里混誰不想更進一步。
試想,多年以後的一批電影中堅人都受益于這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