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呂氏妙計,暗下心機(二合一)
- 靈堂質問朱元璋,請陛下稱太孫
- 竹子葉熊貓
- 4176字
- 2024-10-23 22:03:12
袁珙這話說了,等于沒說。
他是大明皇室,身份尊貴。
自然就是貴不可言。
不過這等封建迷信,給的就是心理安慰。
路邊擺攤的風水先生,靠著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制造焦慮,狠狠賺錢。
真要是算錯,等人發現時,風水先生早提桶跑路。
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才是風水先生的常態。
朱允熥又問了些風水玄學,得到的不過是模棱兩可的答案。
他逐漸失去興趣:“難怪你放著本門行當不做,要做個御醫。”
“開點補藥,不至于吃死人,可說錯話,還真會砍腦袋。”
“我聽說民間風水先生,慣會條口,黑白皆有理。”
“現在一看,果真如此,你有這本事,做個御醫實在屈才,該去禮部和他們扯皮。”
袁珙:“微臣有自知之明,沒有這個本事。”
“這也未必,事情是人做出來的,不試試怎么會知道。”
朱允熥搖頭失笑,“時候不早,你且在東宮再待一晚,明日再去復旨。”
“陛下旨意,殿下身體康健,微臣就要回去復旨。”
“我是病人,身體好沒好,我能不知道?安心在這待著,等我身體好了,你再回去。”
“微臣已經為殿下檢查過了,殿下身體康健,無需藥石。”
見袁珙鐵了心要走,朱允熥忽的一皺眉,捂著心口處“哎呦”起來。
袁珙嚇一跳,急忙上前診脈。
片刻,他有些無奈:“殿下何故驚嚇微臣。”
“我并非驚嚇御醫,只是確實感到不適,御醫今日可不能走,留在此為我診病。”
“微臣遵命。”
眼見朱允熥耍起賴來,袁珙借坡下驢。
他也不想在朱元璋氣頭上復旨,萬一話說的不對,輕則訓斥,重則掉腦袋。
還是在這里蹉跎幾日,等皇帝心情好時,再去復旨。
之前沒有借口,身邊又有眼線,袁珙不敢抗旨不尊。
現如今朱允熥給了他一個借口,他不必擔心什么抗旨,自然滿心歡喜。
他以前聽說太子東宮中,朱允炆仁孝恭順,最是出挑。
對朱允熥可沒有半點印象。
只是百聞不如一見,朱允炆如何尚且不知。
可是這些時日同朱允熥相處下來,他心中甚是驚異。
若論才具品格,朱允熥是他所見諸人中,最為奇崛者。
貴氣與和氣,在朱允熥身上出奇的融洽。
……
長善殿。
朱允炆匆忙趕回。
神情雖可以悲傷,但眉眼微翹,能隱約看出幾分喜色。
朝夕相處,呂氏最是熟悉朱允炆。
見他神情中頗有喜氣,呂氏引朱允炆至內堂坐下,屏退左右。
隨即,她毫不留情的訓斥:“糊涂!你今日是犯了什么病,笑都快溢出來,叫人看見了,你往日辛苦就都白費了!”
朱允炆一掐大腿,疼痛感消退欣喜之意,肅容回道:“母妃教訓的是。”
“孩兒本不該如此失態,只不過事情發生的突然,孩兒實在是難以克制。”
“本想在父王靈前奉孝,可孩兒擔心被人看出破綻,這才匆匆趕回。”
呂氏知道朱允炆向來穩重,沒有天大的喜事,絕不會如此失態。
她神色稍霽:“什么喜事,讓你這么開心?”
“今日皇祖父來到靈前,親口對孩兒說:太子早逝,汝當勉勵之!”
“什么?”
呂氏騰的一下站了起來,神色又驚又喜,再度確認問道,“陛下,他真是這樣說的?”
“孩兒絕不會聽錯,皇祖父就是如此說的。”
“當時孩兒心情陡然激動,喜極而泣,現在想來,仍舊有暈暈乎乎之感。”
“不曾叫你皇祖父看出你失態吧?”呂氏緊張的詢問道。
朱允炆:“母妃放心,當時孩兒跪在靈前,又是俯身,無人能看見孩兒臉上神色。”
“那就好,那就好!”
呂氏興奮至極,在內室不停踱步,神情中興奮之色溢于言表,“大局已定,大局已定,我再也不用擔心了。”
“只要你父王下葬,陛下旨意就會下來。”
“到時候,你就是大明的皇太孫,未來的皇帝!”
她說著,眼淚流了下來,竟是喜極而泣。
這些年來的憂懼委屈,此刻全都化作眼淚,大顆大顆的滾落。
朱允炆急忙上前,拿著手帕將呂氏眼淚擦拭干凈:“母妃,這事情你該高興才對,怎么還哭了?”
“我這是激動,這么多年了,你成才了。”
呂氏哽咽著,面上笑容更加明媚,“陛下屬意你繼承大統,叫你外公知道,必定會高興。”
“可惜他老人家去世早,沒能親耳聽到這個消息。”
朱允炆的外公就是呂本,是宋末名將呂文煥后人。
呂氏一族在元朝世代為官,到呂本,任元帥府都事。
后來投降朱元璋,為其所用,不僅謀得官職,還成功將自己女兒嫁入東宮。
除去沒有兒子這件令他遺憾的事情之外,呂本可算得上是人生贏家。
朱允炆小時候,曾經見過呂本數次,記憶并不深刻。
如今聽呂氏提起,不免也有些感慨:“母妃說的是,外公知道這件事,一定會喜不自勝。”
“好了,不說這件事,你現在既然得了這一句話,往后更該勤勉,不要辜負陛下的期望。”
呂氏抹了抹眼淚,展顏笑道,“好孩子,收拾好心情,努力讀書,做好榜樣,也讓他們知道,你的能耐。”
“母妃放心,孩兒不會放松懈怠。”
說起努力,朱允炆想起靈前對話,神色微有些陰冷,“母妃你不知道,今日皇祖父來到靈前,還對孩兒說了另一句話。”
“什么話?”
“當時,皇祖父詢問孩兒,若是熥弟為太孫,我會如何。”
呂氏面色一變,欣喜如潮水般退去,她有些緊張:“你怎么回答的?”
“孩兒雖心生絕望,但回答并無問題。”
朱允炆將事情一五一十的說與呂氏聽,“母妃,您說皇祖父突然提起熥弟,為的是什么?”
“應該是試探。”
呂氏深思之后,才做出回答,“允熥這些時日來的確改觀不少,言行舉止頗為大氣。”
“也許陛下是知道了他的轉變,這才有了試探的心思。”
“陛下在試探,你有沒有容人之雅量,面對突然奮起的弟弟,面對大位的誘惑,能否秉持一顆仁孝之心。”
“還好你回答的話沒有問題,陛下才對你放心,才會讓你勉勵之!”
“母妃說的在理,當時孩兒聽到這句話,腦海中仿佛天崩地裂一般。”
朱允炆心有余悸,“那個時候,我真想掐死這個不學無術的紈绔子。”
“多虧母妃平日教導有方,孩兒這才沒有胡言亂語,犯下大錯。”
“否則,孩兒真就和大位無緣了。”
“陛下心機深沉,往后這樣的試探恐怕不止一次。”
“允熥近些時日來,言行舉止大為改觀,但是于你沒有半點威脅。”
“你身為兄長,在人前一定要保持溫良恭儉讓,不要被人鉆了空子。”
“只要你能夠秉持仁孝恭順,行事穩重,陛下自然會更加屬意你。”
呂氏輕聲告誡,“為了大位,即便是允熥對你有些許冒犯,你也當忍耐。”
“切記,不能因為一時之得失,而毀去全局。”
“你只需忍他讓他由他,再過幾年,你登臨大位,且秋后算賬就是。”
朱允炆深以為然:“母妃所說,孩兒記下了。”
“一日后熥弟就該修學,到時候孩兒必定好生照顧,不叫他難堪。”
說起修學之事,呂氏腦海中靈光一閃,妙計頻出。
“你不說這件事,母妃還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朱允炆不解:“修學之事,不過勤奮二字,能有什么機會?”
“對你來說,大本堂已經學無可學,只等你受封太孫,正位東宮,便有專人日講。”
“該有的文名,你都有了,可是允熥不同。”
“他平日里素來頑劣,即便是浪子回頭,決心刻苦學習,但底子擺在那里。”
呂氏思路越發順暢,“太子殿下在的時候,東宮侍讀眾多,其中一人母妃印象頗深。”
“此人名為黃子澄,學問見識深受你父王喜愛,在東宮侍讀之中,也是獨樹一幟。”
“而今你們都要修學,黃子澄必定在大本堂中授講,到時候出些題目,叫允熥難以應對。”
“你再出面為之解決,既體現了你身為兄長體貼弟弟,又顯出你學問頗深。”
“還能夠讓允熥不學無術之面目,廣傳于眾人眼前。”
“如此一箭三雕,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將允熥踩在腳下!”
朱允炆聽得入神,細細思索之后,神色振奮:“母妃此計甚妙,也讓皇祖父知道,他是什么樣的人!”
“只是黃子澄如何會幫忙?針對皇室,這可是犯死罪。”
“這一點你不用擔心,你外公曾與他有舊,施以恩惠。”
“到時我稍加運作,許以重諾,他只要不傻,就知道該怎么做。”
“而且,大本堂中授講,考核學生,本就是該做的事,即便是陛下知道,也沒處挑理。”
呂氏越想越覺得這個方法絕妙,打著包票叫朱允炆不必擔心。
“如此,就辛苦母妃了。”
“傻孩子,和母妃說什么辛苦,這都是母妃該做的事。”
呂氏看著已經和她一樣高的朱允炆,頗有些感慨,“你長大了,都比母妃高了。”
“當初,你還是個小不點,一眨眼時間,就成了頂天立地的小男子漢。”
“等修學的時候,母妃會將事情安排妥當,你只需找準機會,好生表現即可。”
“黃子澄此人,你要好好拉攏,盡可能將他收之麾下。”
“母妃有種預感,黃子澄日后,必定會是你的左膀右臂,能夠輔佐你成就大事。”
朱允炆感動不已:“母妃一番良苦用心,孩兒定不會辜負。”
他心底將黃子澄名字記下,預備著在大本堂好生見識一下此人才干。
如果能夠將其收入麾下,往后君臣和諧,自然是一樁美談。
他將心中興奮思緒緩緩壓下。
眼下呂氏給他不少靈感,他心思一轉。
“母妃,還有一件事,孩兒想要麻煩母妃。”
“說吧。”
“熥弟修學之后,還請母妃每日考察熥弟學問,若有錯誤之處,還請罰之。”
呂氏出身官宦之后,家世非常不錯,書香門第。
聽朱允炆提及考察之事,心思通透,笑道:“你這個主意不錯,也好,正好借此機會,挫一挫他的銳氣。”
少年多英武之氣,往往初生牛犢不怕虎。
可若是挫敗次數多了,也會生出自卑懦弱之心。
呂氏過去十數年,都是如此對待朱允熥,原本以為秉性養成,大可無憂。
不曾想到朱允熥不知道吃了什么藥,忽的一枝獨秀。
那一日靈前對答,可叫她好生驚訝,自那時起,她心中就有模糊想法。
眼下朱允炆提及,呂氏順水推舟,欣然應允。
不過是挫敗一個少年郎心中銳氣罷了,此事實在是簡單。
多訓斥幾次,將他貶的一文不值,少年心氣也就毀的一干二凈。
兩人一通合計,諸多事宜全部定下,一主一輔,要徹底將朱允熥貶入塵煙。
……
文樓。
被強留了一日的袁珙,快步走進文樓面圣。
“臣袁珙叩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起來吧。”
朱元璋將奏本放下,明知故問,“你昨天就可以回來,怎么拖延到現在?”
“陛下圣明天縱,昨日微臣已經向殿下請辭,殿下并不應允……”
袁珙知道這是朱元璋的敲打,故此一五一十的將事情經過說完整,并不摻雜任何主觀情緒。
朱元璋聽完,滿意的點了點頭:“很好,你沒有說謊。這一次叫你去看,發現了什么沒有?”
“咱對允熥不是很了解,但以往聽到的,都是允熥頑劣不堪,不學無術。”
“就連標兒,也多次在咱面前提起過,他這個孩子難堪大任,只能做個閑散王爺。”
“你去了這么多時間,拿你相面風水的本事來說,允熥近些日子改變這么大,是不是染上了什么邪祟?”
……
……
注:
1、珙在元時已有名,所相士大夫數十百,其于死生禍福,遲速大小,并刻時日,無不奇中。(《明史》列傳·卷一百八十七)
2、呂本,壽州人,懿文太子次妃父也。仕元,為元帥府都事……逾二年卒,無子,賜葬鐘山之陰。(《明史》列傳·卷一百八十八)
3、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太常司卿呂本卒……本無子其女皇太子妃。(《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