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我們一定要搞到手!
- 年代:從魔都知青飯店開始
- 墨舞煙柳
- 2210字
- 2024-11-09 18:42:32
“我擦,這是在干嘛?”
姚海波幾人看王福生往里頭倒顏料,這些是食用色素,讓這些丸子看起來比較有食欲。”
“我滴乖乖,難怪你們做的丸子和食品廠的不一樣,一看顏色就好看、聞著味,看了就想吃。”
三臺機器轟鳴,豬肉丸,牛肉丸,魚丸,一顆顆漂浮在水池里。
“哎嘛,這就做成了丸子,一臺機器一天一萬斤,真特么的發大財了。”
“波哥,咱們搞十臺,至少的!”
姚海波看見機器運轉,一個個丸子成型,心里那叫一個震撼,這比開印鈔機還快速。
自己紡織系統,四五十萬的工人,十臺機器算什么呀,搞二三十臺還差不多。“
大家圍著機器轉,看設備、看生產,還偶爾試著下手幫忙看看勞動強度大不大。
姚海波吃著煮熟的丸子,“你們這樣干不行!”
大家愕然,看著他。
“你們這成本太高了,沒什么錢賺,依我看,全都用下腳料,那個淀粉多搞一點。肉味香精搞多些。這樣不就行了。他們哪需要吃肉啊!”
王福生因為姚海波他們來看現場,所以才改了配比,三分之二的好肉,三分之一的下腳料。
結果,姚海波覺得沒必要用好肉,全用下腳料就行了。
王福生這里應付著姚海波,郭琦紅家卻來了一幫領導。
她在家包餃子的事情很快傳到里弄的阿姨,阿姨向上級領導匯報,隨后消息到了街道這里。
聽說在家包餃子賣給鄰居,正為知青安置問題頭痛的領導頓時靈光一閃,多好啊,知青在家包餃子賣給鄰居,這就業問題不就解決了嘛。
于是,帶著一幫人過來說是慰問,其實就是現場調研。
曾經來慰問過郭琦紅的街道婦聯主任,一到小區就看見郭琦紅家外圍的環境來了個大變樣。
屋外堆積垃圾的地方全都被清理打掃干凈,還種上了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
以往走到她家附近就聞到惡臭異味,現在空氣清新。
大家進屋,看見房間擺設也重新做了調整。
郭琦紅不知道街道領導要來,鄰居們坐在一旁和她閑聊,她則動作飛快的包著餃子。“
忽然進來一大群人,房間都沒地方落腳,這才尷尬地起身。
“沒事,琦紅沒事,我們聽說了你的事情,街道領導特地過來關心你,看看還有哪些需要幫助的地方。”
阿姨是個會說話的人,連忙說了來意,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在場的幾個鄰居比郭琦紅還激動,七嘴八舌的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
領導看著墻上掛的《文匯報》副刊的內容,問到:“這么說來,你們的餃子皮和餡料都是對方提供的?”
“對啊,這樣的味道才會好嘛,萬一琦紅每天調的味道不一樣,這生意還怎么做的下去。”鄰居反問道。
領導腦海里似乎有個怪異的想法,被對方這么一說,倒也是,餃子好賣不單是大家同情心,更重要的是這味道。
要是做的味道不好吃或者一般,知青們也經營不下去。
看來這味道是關鍵!
“是的,味道非常關鍵!”知青飯店內,幾個新來的知青正躲在一旁竊竊私語。
“對,我每次注意看李娜調餡料的時候,都不允許別人參與。除了鹽味精,還有別的東西往里倒。”
“我聽說,傅愛華他們換組,水餃餛飩的味道完全不一樣,非常難吃。后來換回李娜,味道馬上又恢復正常。”
“這些配方我們一定要搞到手!”
李娜發現每次她調配肉餡的時候,新來的知青總是一副好學的模樣,“娜姐,我來動手,請您在一旁指導。”
“娜姐,這些活就交給我們吧,你呀就當指揮官,把我們指揮的團團轉……哈哈哈……”
李娜剛開始覺得也是,街道安排他們到這里來,不就是為了學好包餃子餛飩的技術嘛。
于是也就沒特別在意,手把手的教他們如何和面、調餡。
唯一不同的是和面的時候,她端了碗,將添加劑放在碗里,用水調勻了再端進來加到面粉里。
一段時間,他們這幾個有心人就看出端倪。
“不好搞,李娜每次都將那些東西放在身上。”
“隨身帶著,就連饅頭包子那攤也是她自己調餡,和面的水也是她給的。”
蘇金財,回城知青,原本在其他飲食店工作,看報后得知知青飯店的水餃餛飩和饅頭包子生意火爆,和一幫廚師過來品嘗幾次,大家都斷定有秘方。
否則不可能饅頭包子做的那么好,同樣的面粉,發的饅頭,就他們店顏色潔白,賣相非常的好。
目前,還沒有哪個白案大師做的包子,放久了不會發硬。唯獨他們饅頭包子放大半天依舊松軟,表皮不會發硬、干澀難吃。
最為關鍵的是,誰也做不到他那鮮味,不少廚師嘗試用味精、大地魚、蝦皮等各種材料研磨熬煮,全都失敗,無一能做出他那味道。
他在飲食店當學徒,偶然間聽到幾個廚師在議論,“要是能拿到這配方,打遍魔都無敵手,魔都廚王!”
于是動用關系,帶著幾個關系很鐵的知青一起過來,預備密謀這里的配方。
紅旗街道一幫領導在郭琦紅家看她包餃子,接待鄰居,稱重賣餃子餛飩,這個過程行云流水。
隨后也品嘗了郭琦紅現煮的餃子和餛飩,味道確實非常鮮美。
看來能上《文匯報》被副主編這老饕夸贊,肯定是有絕活。
街坊們對郭琦紅這種形式贊不絕口,在家包點餃子服務周邊鄰居,賺的錢雖然不多,但也解決了生活問題。
此舉更加堅定了領導借鑒用在知青安置工作上。
不過一想到口味這方面,不禁有些擔憂,如果沒有王福生幫忙,這些知青不知能否做出那么好吃的味道。
街道干事李朝陽回到家,非常的興奮,拿出紙筆,疾書起來。
“這是一個命運坎坷的女子……”
他熟知郭琦紅的家庭情況,也為郭琦紅的遭遇深表同情,字里行間充滿著濃厚的情感。
“她在街頭撿垃圾,由于廢品站離她家遠,只能積攢到一小拖車,再送去廢品站……”
“這是一個花季少女,一個漂亮的女孩,卻只能依靠撿垃圾、賣廢品養家糊口……”
李朝陽寫到這,仰起頭不讓淚水滑落,許久繼續伏案寫到:
“直到有一天,一個叫王福生的回城知青,聽說了她的遭遇。便上門教她包水餃做餛飩……”李朝陽是報社的通訊員,此刻情緒高昂、文思泉涌。
寫完新聞稿直接郵寄給《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