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我們為什么愛評價?(2)

這讓我想起了13年前的一次經歷。當時,我去一個心理熱線實習,觀摩一個心理志愿者接電話。聽眾講到了她童年時被針扎到的疼痛和沒人管的辛酸。聽到聽眾的故事,那個志愿者特別興奮,因為她童年時也有一次被針扎得鮮血淋漓。她開始講述她的體驗以及后來的感悟,最后問對方:“你和我是一樣的吧?”對方顯然沒有認同,在沉默中掛掉了電話。

看起來,這個故事和前面的故事完全不同,因為前面的兩個來訪者似乎有了共鳴,而后面的聽眾顯然對心理志愿者起了抵觸心理,但是,這兩個故事真的有什么不同嗎?前面兩個來訪者,他們真的是知己嗎?所謂知己,是“你深深地知道我自己”。但我認為,這兩個人不過是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而已,他們根本就沒有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也對此絲毫不感興趣,例如他們在那番“對話”中根本沒有給予彼此回應。

你可以仔細觀察任何兩個在喋喋不休的人的對話。在多數情形下,你都可以看到,他們說得越高興,就越是對對方不感興趣。

在那些特別有表現力的影視作品中,兩個相愛的人之間常會出現長長的沉默,但這沉默不是令他們更遠,而是令他們更近,便是同樣的原因。

我們內心越矛盾,就越自戀

德國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當下的力量》中稱,絕大多數人都會犯一個致命的錯誤:將“我”等同于思維。關于這一點的最經典表述是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我此前的文章《遠離你自我實現的陷阱》中也談到,因為我有一個想法“我是一個睡眠很淺的人”,而我果真被這個想法所左右,真的變成一個很容易被驚醒的人。這類故事典型地反映了我們是怎樣被自己的思維所控制的。

思維只不過是“真我”的一個功能而已,而我們卻將思維視為“真我”自身,這導致了我們各種各樣的問題。

“真我”是恒定不變的,如果我們能與“真我”合一,那么我們將會獲得真正的安全感。相反,由無數種思維組成的“小我”是一直處于變化中的,所有的想法都是有嚴重局限性的,而每一個想法的消失都會令“小我”感覺到自己要死去,所以,懼怕死亡的“小我”會極力維護自己的想法,以此維護“小我”的恒定性。

這是我們喜歡評價的根本原因,評價自然是來自思維,而我們如此摯愛評價,是因為我們多數情況下將“我”等同于思維,但這只是“小我”而已,而非“真我”。

“小我”的重要特征是自戀和二元對立。自戀,即“小我”會認為自己左右著世界,而“小我”既然是由無數種想法組成的,那么這種自戀的具體表現就是捍衛自己的所有想法,不管這些想法是什么,都急于將其付諸實施。

二元對立,即“小我”是矛盾的,“小我”的任何一個具體想法都有其對立者。譬如追求成功的對立是懼怕失敗,渴望快樂的對立是懼怕悲傷……

二元對立帶來了沖突,“小我”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想法的爭斗,這種內部沖突令“小我”感到痛苦,于是“小我”渴望將內部沖突轉化為外部沖突。那樣的話,“小我”的痛苦不僅會有所減輕,而且外部沖突中的優勢感還滿足了“小我”的自戀需要。

結果,原本內心中喋喋不休的念頭的爭斗變成了外部的爭斗,而評價便是外部爭斗的初級表現,再發展下去便是控制、暴力和戰爭。

怎樣才能放下評價,停止想喋喋不休的思維,而擁有清澈的感受呢?

一個很好的辦法是,允許“空”的出現。

沉默便是“空”。在咨詢室中,如果心理醫生容納沉默的發生,并幫助來訪者捕捉到沉默中的信息,那么會幫助來訪者認識到自己投射和認同的游戲,而這些游戲都是極具局限性的。例如,依賴者以為自己只有依賴別人才會被人愛,控制者以為自己只有強大才會被人愛,但這是真的嗎?只要能清晰地覺察到這個游戲,來訪者會很容易明白,自己所執著的邏輯是非常片面的,自己完全可以換一個活法,甚至換無數種活法。

聆聽:你能給別人的最好禮物

普通的人際關系中,如果一個人能不加評價地傾聽并容納沉默的發生,一樣可以導致類似的結果發生。對此,德國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當下的力量》中給予了引人入勝的描繪:

當你傾聽別人說話時,不要僅用你的大腦去聆聽,還要用你的整個身體去聆聽,在聆聽的時候去感受你內在身體的能量場。這會將你的注意力從思維中帶走,并創造一個真正沒有思維干擾的、便于真正傾聽的寧靜空間。這樣,你就會給予其他人空間—存在的空間。這是你可以給別人的最珍貴的禮物。

大部分人不知道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因為他們大部分注意力都被思維所占據。他們賦予自己思維的注意力比賦予別人說話內容的注意力要多得多,而對于真正重要的東西—別人的話語和思維之下的存在卻絲毫未留意。當然,你只有通過自己的存在才能感受到別人的存在。這體現的就是合一,就是愛的開始。在存在更深的層面上,你與萬物是合一的。

這是“空”在人際關系中的作用。在其他關系中,“空”也具有神奇的力量。

我愛玩攝影,而資深的攝影愛好者知道,一張好照片的一個特征便是有“空間感”。要拍出這樣的照片,就需要去注意取景范圍中的空間,而不是將注意力全放在實物上。

并且,想拍出任何一張好照片都需要先騰空自己的腦袋,也即放下自己的思維,那樣才能將注意力投諸被拍攝的對象上,從而能用心碰觸到被拍攝對象的迷人之處。如果你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思維上,不管你怎么拍,都很難拍出震撼人心的照片。

一張照片并非僅僅是對拍攝物的表現,一張照片表達的是一種關系,是你的“真我”與被拍攝物的本真的關系。

心理咨詢也一樣,心理醫生并不能“治好”來訪者,而是提供一個關系,這不是心理醫生野心勃勃的“正確小我”與來訪者“錯誤小我”的較量,而是心理醫生的“真我”與來訪者的“真我”相遇。哪怕這樣的相遇只是一瞬間,它也足以顛覆來訪者的“小我”對自己某一片面邏輯的執著。

急于追求確定感,就會喪失創造力

為什么一個好的心理醫生會不斷問來訪者的感覺,一個好的督導老師又不斷問被督導的心理醫生的感覺?

這涉及一個核心問題:感覺是什么?

對此,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回答是:感覺是我的本真與其他存在的本真相遇那一刻的產物。

不過,因為關于感覺的說法很多,不妨給這一定義加一個形容詞:純凈。純凈的感覺是我的本真與其他存在的本真相遇那一刻的產物。

依照這一定義,假若你執著于“小我”,你也就不可能與其他存在的本真相遇了。

所以,不管一個心理醫生掌握了多少知識,那些知識必定是思維層面的內容。如果他執著于這些知識,他就不可能與來訪者的“真我”相遇,好的療效也就不能發生。

一個心理醫生執著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也就是執著于“小我”的自戀—“我早就知道咨詢室中會發生的一切,我能左右咨詢室中的一切”。而沉默則會突破這一自戀,它不僅會打斷來訪者和心理醫生的投射與認同的孤獨游戲,也是心理醫生已事先假定“我并不知道咨詢室會發生什么,我也不了解來訪者,除非來訪者映現出其真我”。

這一假定本身即“空”,只有當我們真的相信了這一點,我們的“真我”才能與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本真相遇。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喜歡使用評價的人喜歡確定感,說起話來斬釘截鐵,而富有創造力的人卻勢必能容忍甚至喜歡模糊狀態。

這是因為,評價源自“小我”,而“小我”無比自戀,真以為自己知道一切、能左右一切,所以喜歡評價的人就喜歡表現“小我”的自戀。相反,富有創造力的人不會急著去解釋。他們知道,所謂的模糊狀態,也即自己的“真我”還沒有和事物的本真相遇。這時,假若急著去解釋,就是強行將“小我”強加給事物,于是就遠離了事物的本質了。所以,容納模糊狀態也就是他們的“真我”和事物本真慢慢相遇的過程。

蘇格拉底說,知道得越多越明白自己無知,而只有接受自己的無知狀態,才可能知道更多。相反,那些總以為自己知道很多的人,也就是真的無知了。

牛頓構建起經典力學體系后,有物理學家開始認為,物理學走到盡頭了,其他人只能彌補一些細節了。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后,又有人提出類似的觀點。結果,量子力學又出現了。

這是一種很有趣的對比,而這種對比也體現在一切關系中。那些自以為掌握一切、能左右一切的人,最多只能將自己的“小我”凌駕于某一領域之內,他可以獲得權力感,但總是會阻礙這一領域的進展;而那些能對這一領域真正作出卓越貢獻的人,總是愿意承認自己無知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平武县| 佛山市| 镇平县| 弥勒县| 涿州市| 东源县| 高淳县| 西峡县| 阳城县| 兴国县| 大化| 文山县| 任丘市| 岳西县| 甘德县| 曲沃县| 三台县| 米脂县| 平昌县| 明星| 洛隆县| 白朗县| 鹿泉市| 河间市| 扶余县| 嘉祥县| 新巴尔虎右旗| 清丰县| 武宣县| 宜章县| 会泽县| 隆安县| 肇庆市| 太保市| 潜江市| 临江市| 大宁县| 乳山市| 临沭县| 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