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當代攝影藝術的三個維度
以個人策展實踐為例

文 _ 何伊寧(研究者、策展人)

楊圓圓的作品《在視線交錯之處》在2016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展覽“虛構敘事的轉向”現場

當代攝影僅僅是對世界的單純記錄嗎?當代攝影師如何運用歷史照片來編織現實?在圖像生產泛濫的時代,有哪些圖像不屬于攝影的范疇?攝影能否捕捉那些未曾發(fā)生的事件?最新的圖像生成技術能否拓展攝影創(chuàng)作的邊界?當代攝影藝術如何協助我們解讀歷史,面對當下,探索未來?

本文并不旨在直接回答上述問題,而是意圖通過筆者在攝影領域的觀察和策展經驗,向讀者展示當代攝影藝術的多元面貌。筆者以當下攝影實踐背后交織的三個維度為主線展開敘述:首先,探討實踐者如何運用多樣化的策略,與歷史的敘事、觀念及意義建構進行對話,他們不僅在形式上引用歷史元素,而且在內容上進行重新解讀與重構,以此挑戰(zhàn)和拓展攝影的敘事邊界;其次,探討當代攝影如何全面回應社會與文化議題,攝影作品不再局限于表現形式的實驗,更成為對社會變革和文化爭議的反映;最后,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攝影藝術家們正在這些領域尋求新的可能性,他們不僅使用這些技術作為創(chuàng)作工具,更在藝術實踐中加入了對技術本身的思考。

當代攝影在回應、挑戰(zhàn)和思考歷史事件、概念和認知論,以及挖掘攝影史方面展現出了非凡的活力。實踐者主要采用以下幾種策略來建立與歷史的聯系:一是通過參考歷史事件、人物和傳說,基于歷史照片等檔案,將不同的視覺文本和材料編織成新的歷史敘事,由此講述被低估的歷史故事,或質疑正統歷史的敘述方式;二是通過借用(主要是)西方的經典圖像范式和歷史概念,結合當下的社會議題,創(chuàng)作出通常顛覆視覺經驗的作品,這些作品挑戰(zhàn)了主流觀眾對包括階級、種族、性別、美學和文化等概念的認知;三是使用傳統攝影技術復興或重新詮釋經典攝影技術和風格,或借助攝影史中的作品、概念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來呼應并悼念媒介的歷史。

自2016年以來,筆者陸續(xù)通過寫作、策展和研討的方式來思考當下圖像敘事領域的背景和趨勢。2016年,應第三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邀請,筆者策劃了一場名為“虛構敘事的轉向”的展覽,考察了全球8位攝影實踐者/團體在其近期創(chuàng)作中運用虛構敘事的豐富主題,反思照片在真實與虛構的文化及歷史維度中的定位,并探討攝影在虛構敘事空間中的功能。展覽中的8個項目分別從不同攝影師在當代文化生活中遇到的日常問題出發(fā),通過由虛擬人物、事件或物件構成的敘事作品,實現了檔案、照片、現成品和裝置等不同文本之間的互動。

基于“虛構敘事的轉向”中所討論的攝影敘事性和檔案問題,筆者在持續(xù)關注全球當代攝影敘事實踐的過程中,觀察到以歷史為面向的作品所占據的重要位置。2019年,在OCAT研究中心第一屆“研究型展覽策展計劃”的支持下,筆者的“記憶寓所”展覽方案對當代攝影實踐與歷史敘事做了進一步探索,專注于中國當代攝影實踐中使用攝影進入歷史敘事的7個案例。從探索個人和家庭歷史,到探討歷史事件,再到反思作為歷史敘事媒介的照片,這些攝影實踐者視自己為考古學家,從不同的敘事角度切入,在回顧、改寫和重構歷史的同時,進一步探索對更廣泛文化的追溯。展覽呈現了藝術家黎朗、唐景鋒和石真對于個人與集體記憶中家庭相冊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的探討,及其作品通過不同策略展示圖像和圖像檔案敘事的可能性;陳旻、董宇翔、朱嵐清的作品則交織成一張關于圖像、記憶和歷史的拼圖,形成了一個個人與歷史對話的空間;在獨立空間展出的楊圓圓在2013年至2019年間創(chuàng)作的4組作品“來自20世紀的若干回響及其故事”,以濃縮的形式展現了藝術家使用攝影、文本和錄像作品構建的非凡宇宙,圖像和文字在歷史的真實與虛構之間穿梭,甚至在作品之間穿越,為歷史敘事研究開辟了新的視角。此外,“記憶寓所”還展示了一些隱藏的線索:第一條線索源自不同歷史時期和地域的攝影作品背后社會、文化和媒介本身的豐富歷史;第二條線索是穿插在展品之中的全球貿易與殖民文化史;第三條線索則是展覽作品中反復出現的對攝影與記憶的復雜關系的探討。借助“記憶寓所”開啟的對話空間,筆者對歷史和圖像的探索持續(xù)至今。

姜宇欣的作品《3次相遇,7幢樓,2500粒米》在展覽“在克諾索斯的迷宮中”現場

在深入探索當下議題的過程中,攝影已經超越了純粹記錄事實的工具,成為藝術家表達觀點、觸發(fā)社會反思和推動變革的有力媒介。攝影實踐者透過鏡頭聚焦社會議題,包括環(huán)境保護的迫切性、城市化進程中的人文關切、社會正義所面臨的層層挑戰(zhàn)和對性別平等的不懈追求,由此揭示了現實生活的復雜層面,并伴隨著強烈的批判性和時代意識。攝影藝術家不僅僅滿足于直接記錄現實,還常常結合裝置藝術、數字藝術、表演藝術等跨媒介手段進行實驗性探索和概念化創(chuàng)作。通過創(chuàng)造超現實場景或者引人入勝的視覺隱喻,他們以隱喻的方式闡釋社會議題,為觀眾提供了更豐富和多維的體驗。下文試舉兩個策展案例,來考察當代攝影在捕捉和解讀我們生活的多樣世界時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它如何通過不同的視角和媒介把握并傳達時代的脈動。

當代攝影對于揭示和反思當下的社會議題及文化生活的重視一直是筆者的策展實踐的核心關注點。2018年,筆者在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策劃的獨立展覽單元“在克諾索斯的迷宮中”展示了6位活躍在攝影藝術領域的青年藝術家(程新皓、何博、姜宇欣、李俊男、朱嵐清、朱陶樂)的作品,以此探究與人類當前生存狀態(tài)息息相關的種種議題。程新皓的長期項目《陌生地形》聚焦中國與越南邊境的莽人,探討了其族群散居的社會背景。錄像作品《一個動作對空間的入侵》和《奔向甜蜜》通過動態(tài)影像探討了視點、空間和時間的轉換,以及雙屏錄像在視覺上如何構建對全球經濟下甘蔗種植業(yè)的思考。姜宇欣的作品《論集體身份》則源于她在倫敦生活學習時遭遇的身份認同問題,這些日常對話和經歷促使她質疑基于國籍劃分的身份認同和固化的差異。“在克諾索斯的迷宮中”不僅呈現了這些靜態(tài)圖像間的對話,還包含了它們與動態(tài)影像、文本、表演之間的互動,這一層層疊加的互動探討了作為環(huán)境的自我闡釋者的藝術家如何敏感而批判地面對各種議題。同時,這個展覽也審視了成長于后媒介時代的藝術家如何選擇多樣且復雜的媒介、語言、敘事手法和展示形式。

石真的作品《月亮去哪兒了》在“港口與影像II:消失的碼頭”展覽現場

2016年,筆者與中國港口博物館共同發(fā)起了一個名為“港口與影像”的展覽和出版項目,旨在邀請藝術家運用攝影和其他相關媒介,來探索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中國港口地區(qū)的發(fā)展現狀,及其在港城空間關系下衍生的各種議題。至2022年,該項目已經成功舉辦了三期——“行動中的中國港城影像計劃”(2017)、“消失的碼頭”(2019)和“口岸的回響”(2022),共委任21位藝術家就中國和日本的20個港城和口岸進行了藝術創(chuàng)作。特別是“消失的碼頭”,邀請了6位藝術家——陳旻、何博、木格、石真、唐小松和吳鼎,以即將消失的碼頭為隱喻,深入探討了港口的現代性與歷史傳統在建筑、空間、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交織關系。其創(chuàng)作不僅關注逐漸或即將消失的港口文化,還著眼于這些變遷對個體和集體的影響,試圖在歷史與當代的語境中重新發(fā)現和詮釋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從一個家族在膠東半島的數代人與青島的深厚情感,到宜昌及其在中國社會政治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關系;從重慶朝天門碼頭的環(huán)境空間與人的互動,到天津港口文化及其休閑娛樂的變遷;從福州馬尾港的在地文化與個體經驗的碰撞,到日本橫濱港歷史事件的視覺化敘述;以及上海洋山港智能化碼頭與模塊化世界之間的聯想。這些實踐不僅彰顯了攝影媒介的靈活性,還緊密結合了當前社會議題的緊迫性,藝術家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理解和感受港口城市演變的視窗。

隨著圖像生成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探索這類技術背后的文化和哲學含義。他們利用最新的圖像生成技術,例如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算法,來創(chuàng)造視覺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對技術的展示,更是對技術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媒介如何影響信息傳播以及人類與機器未來關系的深度反思和想象。

在虛擬世界中,實踐者針對算法圖像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占有絕對統治地位。下文,筆者將結合兩個策展案例,來談談自己據對當下攝影實踐的觀察所總結出的三種趨勢:一是從攝影技術發(fā)展的邏輯出發(fā),嘗試用技術實踐突破攝影生產的外延和邊界,沿著攝影史的脈絡推進,往往與傳統攝影術形成對話;二是利用技術圖像探討針對當下媒介生態(tài)的一些反思和批判,關注算法時代背后的社會邏輯和問題,以及操作圖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等;三是從更宏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角度,思考廣義的圖像在生產、消費與傳播的生態(tài)中扮演的角色。

作為2021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洞見”版塊的公共展覽項目,筆者參與策劃的群展“圖匯未來”收錄了全球12位/組藝術家的50多件影像藝術作品,旨在考察人類未來的廣闊圖景——在新聞、旅游、教育、航天、太空殖民、生物技術領域以及算法、CG(計算機動畫)的世界中,藝術實踐者如何重塑攝影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并展現我們對未來的想象。其中,《內存腐蝕》是藝術家張文心思考攝影、數字存儲與記憶之間關系的早期嘗試,在過往的旅行中,她用膠片相機拍攝了大量照片,這些照片被沖洗出來,通過數字掃描儲存在藝術家的硬盤上。在此基礎上,張文心試圖利用3D軟件對挑選出的數字圖像進行建模,將其轉化成連續(xù)的動畫場景,完成了一場時間與空間、真實與虛構、經驗與記憶的對話。英國藝術家溫迪·麥克默多(Wendy McMurdo)的參展作品《聊天室》(Chat Room)是一件時長10分鐘的錄像作品,在其所描繪的學校場景中,傳統教室中的教具、黑板的圖像隨著時間的推進開始分解,被像素化的彩色區(qū)域取代,由此將觀眾帶入一個被算法接管的世界。

第二個案例是筆者為2022年第八屆新加坡國際攝影節(jié)策劃的主題展“未知的未來”。當下,信息和通信的技術機器運行于人類主體性的中心,運行于人類的記憶、智能的深處,也運行于人類的感性、感受與無意識幻想的深處,我們既不能消極地排斥這一數字技術革新,又不能完全沒有意識地妥協,而恰恰在藝術和技術交疊的地方,產生了一系列以視覺藝術為形式的批判性思考。作為策展人,筆者希望能夠抓住當下藝術家在相關思辨場域中的實踐,并通過展覽的方式呈現給更多的觀眾。法國藝術家埃利斯·莫林(Elise Morin)的參展作品《春季奧德賽》(The Spring Odyssey)是一件運用最新的圖像技術來思考生態(tài)、技術和人類情感的復雜作品,這件混合了攝影、錄像、繪畫和聲音的作品關注當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專家與生物學家進行的研究,即解決人類在太空中生活所要面臨的抵抗輻射的問題。意大利藝術團體Discipula的作品《事物如何做夢》(How Things Dream)則以更具有雄心的方式對未來科技帝國的建立和傳播進行了全方面的預言和塑造,以此來想象和探索當下技術、新自由主義和新形式的控制之間不斷增長的關聯及其后果。

埃利斯·莫林的作品《春季奧德賽》在第八屆新加坡國際攝影節(jié)主題展“未知的未來”現場

本文基于筆者的觀察和實踐案例,嘗試從實踐的維度出發(fā),梳理觀看當代攝影的路徑。這些實踐不僅再現了我們的世界,也激發(fā)了我們對世界的想象與理解,使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視角看待歷史、現實和未來。縱觀過去半個世紀,隨著政治、社會和文化的不斷演變,全球當代攝影領域不僅適應了社會歷史的現實,也展現出一種持續(xù)的自我更新能力。作為一種交叉藝術形式,攝影憑借其便捷、快速、多元和具有發(fā)展?jié)摿Φ奶匦裕谒囆g的內部世界中被實踐者用來生產能跨越不同話語系統、可生成多重意義的視覺作品。在藝術的外延中,使用相機的人們則視攝影為一種工具,用以記錄、探索和展現世間萬象的可見多樣性,并期待在21世紀的新光照之下揭示更多的未知。

(本文圖片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致| 阿瓦提县| 大新县| 白银市| 新建县| 汝阳县| 沁阳市| 醴陵市| 民县| 焦作市| 淮安市| 抚顺市| 霍林郭勒市| 正阳县| 全南县| 乌审旗| 沙河市| 宽甸| 襄垣县| 泸州市| 象州县| 永平县| 永平县| 肥城市| 永宁县| 衢州市| 蓝田县| 延津县| 永和县| 剑河县| 上杭县| 江城| 中方县| 普洱| 邢台县| 灌云县| 泸水县| 澄城县| 五大连池市| 罗江县| 乌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