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為什么我們要讀點《三字經》
1
關于《三字經》,近年來有一些爭議。
有人認為,這是古代孩子啟蒙識字的讀物,太簡單了,現在已經不適用了;也有人認為,里面講的不少東西已經過時了,現在沒必要去讀了;更有人認為,《三字經》里有很多封建糟粕,根本不應該給現在的孩子讀——一位知名學者還曾把它歸入“毒藥”的行列。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三字經》究竟是怎樣一本書。
2
目前相對主流的觀點認為,《三字經》最初是宋末元初學者王應麟編寫的。
王應麟其實前后編寫過幾本兒童啟蒙讀物,唯獨《三字經》的名氣最響,以至于在千百年內都是中國少年兒童入學的啟蒙讀物——在蒙學“老三篇”(《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統稱“三百千”)中一直名列首位,無可動搖,甚至被稱為“蒙學之冠”。
這是為什么?
我個人覺得,有三點原因。
第一,它非常短,讓人讀起來沒什么壓力。
以王應麟版本的《三字經》為例,三字一句,一共也就一千字出頭,后來經過歷朝歷代的增補,也就增補到了一千一百字出頭,高中生隨手寫一篇長一點的作文,就能達到這個字數。
所以古代孩子學《三字經》,都是要全文背誦的。
第二,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三字經”,顧名思義,就是三個字一句。
千萬別小看這三字一句。在《三字經》出現以前,中國的兒童啟蒙讀物,一句最少四字,比如“三百千”的后兩本《百家姓》和《千字文》,從“趙錢孫李”到“天地玄黃”,已經夠簡潔了,但還是四字一句。
《三字經》開創了三字一句的獨特文體,再加上押韻,所以更像兒歌,也更通俗易懂,容易被孩子接受。
古代私塾中,很多孩子未必知道《三字經》每一句話的意思,但都還是能順利背下來。
第三,它短小精悍,卻又包羅萬象。
一千多字像兒歌一樣的《三字經》,其實暗藏玄機,“野心”很大——高度濃縮了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
由關于“人性”的討論入手,一千多字的《三字經》從為人到處世,從文學到常識,從天文到地理,從哲學到歷史,從元典到名人,其實講了非常多的道理和典故,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這也是《三字經》千百年來一直占據中國兒童“蒙學”第一讀物寶座的重要原因。
《三字經》不僅在中國有很高的地位,其實它在世界范圍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從明朝開始,《三字經》就已流傳至中國以外的國家。1581年前后,《三字經》的第一個拉丁文譯本流傳到了意大利。之后在1727年,《三字經》被譯成俄文傳到了俄國,還入選了俄國的培訓教材,成為俄國文化界的流行讀物。
俄國有個漢學家叫比丘林,他在1829年推出了《漢俄對照三字經》,稱《三字經》是“12世紀的百科全書”。俄國著名文學家普希金在詳細閱讀后,給《三字經》的評價加了一個“圣”字,稱它為“三字圣經”。到現在,普希金故居還珍藏著當年他讀過的《三字經》。
俄國人都如此重視三字經,就更別說東亞處于儒家文化圈的韓國和日本了。
日本早在江戶時代,也就是三四百年前,就已經發行由中國商船帶來的各種版本的《三字經》了。當時日本的很多私塾也用《三字經》作為教材。
不光是在亞洲,在英國、美國、法國,都有《三字經》的翻譯版本,并有相當的影響力。1989年,新加坡出版了一個英文版《三字經》,它入選了新加坡的教科書。
1990年,《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編入“兒童道德叢書”向世界各地兒童推介,成為一本世界著名的啟蒙讀物。
那么問題來了:
既然如此,《三字經》為什么還會有爭議呢?
3
我自己覺得,可能是有以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功能縮減。
在古代,《三字經》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讓開蒙的孩子認字。但到了現在,全國通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已經可以很好地完成這個功能了,“認字”這個功能不需要《三字經》來承擔了,這是事實。
第二個原因,是“死記硬背”。
雖然不再承擔教孩子認字這個功能,但《三字經》還是有很大的存在意義的。令人遺憾的是,現在有些學校乃至早教機構讓孩子讀《三字經》,其實就是讓他們死記硬背。
且不說在古文環境已經退化的現代,即便放到古代,私塾里的孩子們搖頭晃腦背誦《三字經》,若很多不負責任的私塾老師懶得講解,孩子們對其中很多知識點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解的。
比如《三字經》里有一句: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儒家傳統中很重要的道德準則,僅僅這十二個字,如果不展開說,孩子們是很難理解的。
又比如,《三字經》里還有一句: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p>
短短十二個字,就把西漢從建立到滅亡的兩百多年給講完了,但背后又有多少故事,孩子都是不知道的。
所以,你單純看、聽甚至背這一千多字的《三字經》,我個人覺得意義是不大的,甚至會消磨掉學習的興趣。
第三個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關于“取舍”和“揚棄”。
必須承認,《三字經》作為一部儒家觀點的啟蒙讀物,當然有很多值得我們今天繼續傳承和發揚的精神和傳統,但要說沒有一點糟粕,也是不可能的。
比如其中的那句“三綱者,君臣義”。
現在這肯定是不值得提倡,也不值得孩子再去學習了。但我倒有個觀點:
你說這些是封建糟粕,需要批判和舍棄,沒問題;但也不妨讓孩子知道,為什么古人要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在什么環境下產生的,是怎么發展的,又是如何消亡的。了解一下,絕沒有壞處。
又比如著名的開篇兩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p>
是誰提出的“人性本善”?是孔子嗎?不是的,孔子他老人家沒判定過人性善惡,那么孟子說的“人性善”的論點就代表儒家學派的觀點嗎?不是的,荀子還提出了“人性惡”的觀點,他的兩個學生李斯和韓非,還成了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由此引出了“道德”和“法理”的辯論,這些都是可以和孩子展開講講的。
還比如有一句: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黃香溫席,究竟是怎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背后,中國人講究的“孝道”又是怎樣的?由此引出的“二十四孝”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模仿的嗎?那“郭巨埋兒”呢?“涌泉躍鯉”呢?
我倒覺得這反而是本好教材,引導孩子自己來評判一下古代的一些價值觀和道德觀。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簡單丟一本《三字經》讓孩子們自己去看,去背,去領會,挺難的。
還是要有人給他們掰開了,揉碎了,慢慢講。
4
所以,有了這四本《三千世界三字經》。
“三千世界”原本是個佛教用語,后來泛指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唐代武元衡有一首《春題龍門香山寺》,里面有一句:“欲盡出尋那可得,三千世界本無窮?!?/p>
用“三千世界”作為《三字經》的前綴,我個人覺得還挺合適。正如前面所說,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包含了太多中國傳統文化和典故的出處,以及一整部中國古代史——只有一千多字,朗朗上口,性價比實在太高了。
在版本方面,我挑選了民國著名學者章太炎編訂的“章本《三字經》”,這是過去一百年來,公認最好的《三字經》版本。
而為了讓孩子們更有概念地了解《三字經》背后的宏大世界,我把整部書分為《教育篇》、《常識篇》、《元典篇》、《歷史篇》和《名家篇》五大板塊——拜《三字經》所賜,我很高興在《歷史篇》中能第一次嘗試給孩子們簡單捋一下中國古代史。
每一篇文章開頭都有摘要,文末都有知識點的總結,當然,還有很多孩子已經熟悉的“饅頭家族”的漫畫。
這幾本書的底稿來自我之前的音頻課“饅頭伴讀三字經”,在這里,我要特別感謝“饅頭說”團隊的成員,尤其感謝參與內容寫作的楊兆豐、承擔所有漫畫創作的張明曦。
5
說實話,在短視頻時代,要讓孩子認真讀一點書,不容易。
而能夠寫出給孩子一些知識和啟發,讓孩子得到一些積累和傳承的書,更不容易——最關鍵的是,要孩子能不討厭,看進去,記得住。
在這方面,我和我團隊的小伙伴們一直在摸索和實踐。我們的第一本書《寫給孩子的論語課》得到了來自家長和孩子的非常好的反饋,甚至出了繁體字版,在海峽對岸也頗受孩子歡迎,還獲得了一些獎項。
而之后的《小學生自學大語文》獲得全國家長和孩子的高度認可,更是給了我們寶貴的經驗和可貴的信心。在此基礎上,我們這次推出了《三千世界三字經》。
我一直覺得,或許我們未必要把《三字經》拔到多崇高的地位,但它作為現代社會孩子的國學啟蒙讀物,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是應該得到推薦的。
很高興,這次我們能為《三字經》的普及和伴讀做出一點自己的小貢獻。
也希望孩子們通過了解《三字經》,懂得一些該懂的道理,學會一些該學的知識。
讓我們相會在《三字經》包羅萬象的世界里吧!
2024年7月10日
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