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吾家江水綠如藍》:雙親家世

蘇軾,字子瞻,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縣。蘇軾出生時,北宋已建立七十六年,正處于國富民安、經濟繁榮的時代。

四川崇山峻嶺,地勢險固,盆地內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天府之國”之稱。

眉山,古稱眉州,始建于南齊建武三年(公元496年),距離四川的經濟文化中心成都,大約五十公里,是一座寧靜質樸、溫婉祥和的小城。眉山小城風景秀麗,樹木蔥郁,一條清澈小河從小鎮東郊蜿蜒穿過,河岸上楊柳依依,桃花灼灼,春分時節,一片青翠絢爛,宛若世外桃源。

小城里,無論是鄉紳之家還是書香門第,無論是豪宅深院還是小門小戶,都有個或大或小的庭院,院里家家養竹,戶戶垂桃。小城更是水源豐足、蓮花滿塘,娉婷裊裊,清香雅致。

蘇軾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青翠秀美、與世無爭的小鎮。說與世無爭,是指蘇軾出生的年代。事實上,在蘇軾出生之前,自宋太祖一統天下,收復蜀地,四川經歷了持續數十年搶掠燒殺的動蕩。盡管“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四川這塊風水寶地依然未能幸免戰爭和掠奪的涂炭。直到一波波的兵亂和農民反抗徹底被平定,蜀人經歷了長達三十六年的戰爭紛亂。

蘇軾出生時,四川的戰亂已經平息穩定了三十余年,小城眉山經過一段休養生息,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和溫煦。讀書風氣也日漸濃厚,很多有名的詩人都曾來到四川,在這里居住、生活過。

蘇軾是幸運的,他不但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還有一個非常幸福快樂的童年。他的童年浸染在一個山明水秀的詩書之城。

蘇軾的父親名叫蘇洵(1009—1066),字明允。蘇軾出生這一年,蘇洵二十八歲,這是一個說大不大,說小又不小的年齡。在當時的年代,作為一個男人,這樣的年紀若是在書香門第或大戶人家,早已讀完圣賢書,正是功成名就、一展宏圖的好時候。若是生在普通耕農小戶,則是務農耕作,勤勞持家,扛起家庭的全部責任和重擔。

蘇洵卻在二十五歲之前既不讀書也不耕作,依仗家有祖田,父親健在,家境還算殷實,終日在外面游玩。

在古代,不讀書卻四處游蕩,似乎顯得有些不務正業、游手好閑。蘇洵的父親,也就是蘇軾的祖父,是一個非常開明的老頭兒。他從不強迫兒子讀書,反而任由他四處游玩。老爺子性情十分樂觀,他一點也不擔心蘇洵的不學上進,似乎他相信,天生其才必有用。

蘇軾從小就開始讀書,在學堂時就已展露出非凡的天分。這一點不像父親,事實上,蘇軾的性格也不像蘇洵,倒似乎秉承他的祖父多一些。

蘇軾的祖父名叫蘇序(973—1047),四川眉山人,生于宋太祖開寶六年。蘇軾出生時,祖父六十三歲,身體依然強壯,性格豪爽幽默,好喝酒,不怎么識字,卻好作詩。

據說,蘇序曾寫了上千首詩歌。他的詩簡單通俗,淺顯易懂。詩的內容包羅萬象,從朝野大事到鄉村生活,從山水風景到人間煙火,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用詩的形式表達了出來。蘇序作詩很快,信手拈來,只是,他的詩一首也沒流傳下來,他的子孫三蘇,也從未在詩文中提起過蘇序的詩。

可見,蘇老爺子寫的詩應該沒什么驚艷之處。他作詩也并非為了取悅他人,只是自娛自樂,有感而發罷了。蘇序雖沒怎么讀過書,卻有著詩人的浪漫、天真和熱情。或許,蘇軾血液里流淌的曠達和樂觀,一部分正秉承于他的祖父。比較之下,父親蘇洵倒是個沉默謹慎的人,這一點,蘇軾的弟弟蘇轍倒更像父親。

此外,蘇軾的祖父喜歡喝酒,蘇軾長大后也喜歡喝酒。西鳳酒、荔枝酒、黃柑酒等,蘇軾都喜歡,只是,蘇軾的酒量或許遠遠不如祖父。

蘇序有三個兒子,分別是蘇澹、蘇渙、蘇洵,蘇洵最小。長子蘇澹和次子蘇渙從小飽讀詩書,只是,蘇澹自幼身體不好,后來早逝了。

遷到蜀地的蘇家,五代人之內并沒有人考取過功名,因此蘇家也并非士族之家。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天下紛亂,四川這個地方,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遺世獨立,相對保持了一個平穩的時世。百姓悠然自得,民風質樸敦厚。蜀人的思想也很獨立,只要生活富足安定,人們不愿背井離鄉,到混亂的官場謀職。沒有做官的欲望,也就缺少一定的讀書動力,因此,蜀人的讀書風氣也不濃厚,盡管很多蜀人非常聰明,也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品德。

直到宋太祖建立大宋后,崇文抑武,風氣大變,出仕為官的人都能得到極其豐厚的待遇。有一首著名的詩,天下人耳熟能詳,“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宋真宗趙恒為廣招天下賢士,寫了這首《勸學詩》,提倡讀書的風氣,鼓勵讀書人通過讀書科舉出仕,參政治國。

來自京城的這股讀書之風,從京都汴梁越過高山峻嶺,穿過迢遙山水,傳到了偏安一隅的蜀地,也傳到了連續五世都不曾出仕的眉山蘇家。蘇序的二兒子蘇渙,備受鼓舞,因此努力讀書,參加了科舉。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的一天,蘇序正在街上像往常一樣騎著毛驢閑逛,遠遠地傳來人群的喧嘩歡鬧聲。仔細一看,是鄉里來了一個官差,后面跟著一大群鄉里的族人。鄉人興高采烈,議論紛紛。等蘇序走近,鄉人紛紛向蘇老爺子表示祝賀,原來是蘇渙考中了進士,差人送來了告示和官袍。

這一年,蘇渙(1000—1062)二十四歲。蘇渙考中進士,轟動全蜀,他這一中,打破了蘇家“三代皆不顯”的局面,從此,蘇家從平民人家成了官宦家族。

這一年,眉山還有一戶人家考中,出仕受封的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兒子。程家是個大戶,得知兒子考中,早早準備了宴席慶祝。

蘇序之前也聽兒子蘇渙寫信說了中舉一事,卻不像程家提前備好酒宴,而是依舊像往常一樣,在街上和鄰里聊天喝酒。此時,老爺子手里拎著一塊牛肉,滿臉紅潤,喝得有些微醉。等他終于弄明白了怎么回事,高興地接過官文,把官帽官袍連同告示一股腦兒塞進了包袱里,哼著小曲兒騎驢進城了。

鄉人雖然覺得蘇老爺子有點怪,但卻都非常喜歡他。蘇老爺子人緣很好,因為他豪邁正直,年輕時好打抱不平,很有俠義精神。

蘇序年輕時,身材魁梧,氣量寬宏,又勇敢無畏。眉山小城有一個茅將軍廟,由于鄉人比較迷信,廟祝(廟里管香火的人)便借助茅將軍像欺騙鄉人錢財。一天,蘇序喝得有點多,趁著酒意,帶領了二十幾個村仆,不但砸碎了神像,連廟也一同拆毀。從此,廟祝再也不敢欺詐百姓了。

此外,蘇序還臨危不亂,氣度從容。在蘇序二十一歲那年,四川正逢兵亂,眉山被圍。蘇序毫不猶豫地參與了守衛家鄉的戰斗。不巧的是,蘇序的父親在那一年病亡了,他一邊孝順地寬慰傷心的母親,一邊在兵荒馬亂中從容有序地操辦了父親的喪事。

蘇序最大的優點是勤儉質樸、為人平和、樂善好施。他家里種植粟米,收割后并不去殼,而是修建一個大倉庫把稻谷全部儲存起來,另外還不停地以米換谷,積攢了好幾年。鄉人都很好奇,攢那么多稻谷做什么,蘇序卻笑笑并不多言。鄉人覺得他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怪老頭,也就不再多問。直到有一年趕上荒年,鄉里族人很多家都斷了糧,只有蘇序囤積了大量的稻谷,足有四千擔之多。

蘇序雖糧食富足,卻沒有借機發財,而是開倉放谷,救濟族人、親戚和村里的佃戶以及窮苦百姓。這時候大家才明白,蘇老爺子之所以只囤稻谷,是因為米容易受潮霉爛,稻谷比米更耐藏久存。大家不但佩服蘇老頭兒的遠見卓識、聰明智慧,更是非常感激和敬佩他的慷慨良善。那一年的饑荒,鄉里的很多人家都受到了蘇序的幫助。

蘇序身上的豁達樂觀、俠義熱心,全部傳給了他的子孫。我們會在蘇軾的身上深刻地感受到這種正直善良的品質。

毫無疑問,蘇序的俠義熱心使他在鄉里樹立了一定的名望。說起名望,眉山還有一人,比蘇序更有名氣,此人就是大理寺丞程文應。

程家是北方世家,也是真正的豪門望族。881年,唐末黃巢起義,唐僖宗逃到四川成都,程家祖輩跟隨唐僖宗來到四川,之后便一直定居在眉州。

程家家境殷實,算得上眉山的首富。程文應的父親是攝錄參軍程仁霸,程文應的兩個兒子也都在朝為官。程家和蘇家雖然都是眉山的大戶人家,但和程家相比,蘇家就顯得家資平平了。

程文應和蘇序是少年的玩伴,兩家世代交好,彼此都很了解。蘇洵十八歲時,一天,程文應派人到蘇家來說親,想把女兒嫁給蘇洵。

蘇序以為程文應是在說笑。小兒子蘇洵游手好閑,不學無術,程家是完全了解的,怎會答應把女兒嫁給蘇洵。程文應卻是認真的,他愿意把女兒嫁給蘇洵,自有他的道理。在他看來,蘇家并不富足,卻能把余糧接濟給鄉鄰,其父品德高尚,其子必定賢良。程文應不但不認為蘇洵是游手好閑,反而認為他行萬里路,見識廣闊,一定是個有大志向的人。

蘇序覺得程文應宦海多年,見多識廣,看人一定很準,既然他都如此高看自己的兒子,蘇洵將來必成大器,蘇序非常高興。

程文應決定把女兒嫁給蘇洵,卻遭到兒子程浚的極力反對。程浚,是北宋天圣年間眉山縣的上榜進士。對于功名富貴都不缺的程浚,平日接觸的都是官宦子弟,他認為妹妹嫁給蘇洵那樣游手好閑之人,簡直是給程家丟臉。他甚至說,如果妹妹嫁給那個浪蕩子,就和妹妹斷絕來往。

程文應卻不顧兒子的反對,堅決促成了婚事。作為一位父親,程文英沒想那么多,他的理由很簡單,他認為蘇家對非親非故的鄉鄰都能慷慨相助,日后必能善待自己的女兒。有時候,父親的邏輯或選擇,看似簡單直接,卻蘊含著最真摯深厚的父愛。

父親不聽勸阻,與蘇家結成親家,程浚為此大為不滿,因為這個原因,他的態度為日后兩家的交往埋下了禍根。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蘇洵迎娶了眉山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女兒程氏,那一年,蘇洵十九歲,程氏十八歲。

程夫人家境優渥,自幼飽讀詩書,不但知書達理,沒有富家小姐的脾氣和架子,還溫婉賢良,善于女紅。當時,蘇洵的祖母宋氏健在,宋氏脾氣有些怪,她不喜歡嘈雜,不喜歡別人大聲說話,就連家人走路鞋子發出的聲音大了,她都不高興,宋氏對家里上上下下的人都有些不滿,卻唯獨對程夫人另眼相待。僅此一點,足以說明程夫人對宋氏十分孝順恭敬,悉心伺候,非常周到。

程夫人孝敬公婆,謙和恭順,勤勉持家,生活簡樸,不但贏得了老人的喜歡,也得到了族人的尊重和贊揚。

無論出身、學識還是相貌、品行,程夫人樣樣不差,有妻如此,蘇洵應是幸福滿足的。程氏嫁到蘇家后,蘇洵卻依舊不思進取,到處游山玩水。

也許,在外人看來,蘇洵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蘇洵也是有煩惱的。上天總是先給你一份看似美滿的生活,之后再不偏不倚地給你一些遺憾。蘇洵的遺憾就是,婚后沒多久,程夫人就生了個女兒,卻不幸夭折了,這讓蘇洵郁郁寡歡。

天圣庚午(1030)年的一天,二十二歲的蘇洵在外游玩時偶然逛到玉局觀道院,在卜師無礙子占卜算卦的攤位上,看到一副張仙的畫像。張仙,原名張遠霄,是一位道士,擅長彈弓絕技,傳說張仙曾師從南北朝時道教上清派宗師陸修靜,后來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

卜師無礙子告訴蘇洵,誠心供奉張仙的畫像,祈福生子,有求必應。蘇洵信以為真,立刻用隨身攜帶的玉環換取了這幅畫像,帶回家后,每日恭恭敬敬地供奉上香,虔心禱告,以求得子。

三四年間,程夫人果然又添一兒一女。蘇洵大喜,想不到張仙的畫像竟如此靈驗。

明道元年壬申(1032),蘇洵的母親史氏離世,蘇洵的哥哥蘇渙辭官離職,回家丁憂。

或許是來自做官的哥哥蘇渙的激勵,或許是母親的離世讓蘇洵幡然醒悟,蘇洵突然決定好好讀書了。這一年,蘇洵已經二十五歲,雖然時間有點晚,但他覺得讀書并不是什么難事,對自己也充滿了信心。為了妻子失望的眼神,也為了他自己,他必須開始用功了。

是的,妻子程夫人這些年失望和委屈的眼神,蘇洵完全心知肚明,盡管她從未說出來。凡事就怕比較,有比較就會有失落。

蘇洵的哥哥蘇渙早已中了進士,程夫人的兩個兄長也都在朝為官。嫁到蘇家六年了,丈夫卻依舊整日貪玩不知上進,作為一個妻子,程夫人心里應該是有一些不快的。但程夫人卻從未表現出不滿,正是因為她不抱怨,依舊任勞任怨,辛苦持家,讓蘇洵心里反而增添了更深的內疚。

就在蘇洵打算用功讀書時,又有一件事讓他傷心不已。兒子景先體弱多病,郎中說,這個孩子恐怕養不大,蘇洵聽了心灰意冷,萬念俱灰。

和天下所有的男人一樣,蘇洵盼著能有子嗣傳承。二十五歲的年齡,在古代其他人家,早已子女成群。而他好不容易盼來一子一女,兒子卻又長不大。想想自己一無所成,連個兒子都不能保住,他已失去了一個長女,如今,這個孩子也將失去,這對蘇洵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蘇洵充滿了沮喪和悲傷。他站在畫像前,凝望著畫中的張仙,心中不免有些埋怨。但是,第二天起床后,他又繼續在張仙畫像前敬重地上香禱告。

一年后,程氏再生一女,名為八娘。蘇洵心里多少有了一些安慰,但他依然期盼能再有個健康的兒子。他繼續堅持每日上香,虔誠敬拜,沒多久,程氏再次有了身孕。

鄉里的老婦人說,這次看起來又是個男孩。蘇洵再次充滿了欣喜和期待。對溫婉賢惠的妻子也充滿了感激。他開始閉門不出,更加發憤讀書了。那一年,蘇洵已經二十七歲。

終于,妻子臨盆,蘇洵盼來了新嬰兒健康有力的第一聲啼哭,果然是個男孩!終于又有了一個兒子,蘇洵高興得熱淚盈眶。

看著襁褓里的兒子,粉嫩的皮膚,黑黑的大眼睛,高聳的顴骨,蘇洵的心里百感交集,又喜又憂。喜的當然是兒子的出生,這是他期盼了很久的事。憂的是,他想到之前夭折了的長女和體弱多病的長子。

為了慎重起見,雖然家里已經有了兩個使喚丫鬟,蘇洵還是為新出生的兒子請了一個心慈面善的奶娘,專門照顧他和他的姐姐八娘,這個奶娘名叫采蓮。后來蘇軾長大后,采蓮一直跟隨著蘇軾,照顧他和他家人的起居日常,一直和蘇軾生活在一起。

蘇洵疼愛地注視著新出生的兒子,心里無限歡喜和憧憬。任憑他對這個兒子寄予多高的厚望,他都難以料到,這個兒子長大后能名震古今,才華蓋世。當然,他也預料不到他一生的坎坷崎嶇,顛沛流離。他當時心里唯一想到的,只是希望兒子能夠健康平安地長大,如果再奢望一些,就是希望兒子能像他的伯父蘇渙一樣,考中進士,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蘇渙是蘇家五代內唯一中舉、在朝為官的人。雖然在后世,蘇渙的聲名不如弟弟蘇洵,更不如侄子蘇軾,但蘇渙卻開了個好頭,打破了蘇家三代皆不顯的局面,使蘇家從此成了官宦之家,也給弟弟蘇洵及子侄樹立了一個目標和方向。

或許是來自兄長蘇渙的鞭策,或許是兒子蘇軾懵懂純真的眼神,或許是為了妻子默默的付出,或許是自己心有不甘,也或許這些原因都有,激起了蘇洵內心深處強烈的責任感和上進心,他有些羨慕兄長,后悔自己沒有好好讀書,浪費了大好的時光。他決定要做一個好父親,成為兒子的榜樣。于是,蘇洵更加發奮讀書,并且準備也去參加進士的資格考試,像兄長一樣,考取功名。

蘇洵終于要立志讀書了,程夫人感到很欣慰。可是,生存壓力卻橫亙眼前。如果蘇洵只管讀書,維持生計就只能落在程夫人一人身上。程夫人對丈夫說,只管努力讀書,生活上她會想辦法。

讓丈夫不用擔心,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付諸行動卻并非易事。這不但需要能力,還需要持久的毅力,日復一日地打理家庭瑣事,并承擔全部責任。程夫人體諒地承擔了一切,不僅說的令人舒心暖心,做的更是勤勤懇懇。于是,蘇洵不管一切家務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也就是蘇軾出生的第二年,蘇洵第一次參加鄉試,可惜,他寫的論文由于不合時宜,不幸落選。

蘇洵回到家開始自我檢討,仔細研究古人名篇,把他以前寫的幾百篇舊作和古人名篇對比,感嘆之后,一把火把自己的文章全部燒毀。之后潛心修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是《論語》《孟子》和韓愈的文章,蘇洵花費大量時間潛心研思,百般揣摩。他就這樣每天坐在書齋,閉門苦讀了五六年,這期間,他收起筆硯紙墨,發誓不讀熟,不寫一字一句。

幾年時間內,蘇洵的學業突飛猛進,不僅熟讀經史,還能頃刻間寫出數千字的好文章。他的作品言而有物,雄健有力,文字恣意奔放,落筆驚人。且每一篇都是有為而作的經世致用之文,而非以往那種空洞無用的應試文章。直到三十二三歲,蘇洵終于自學成功。

看來,蘇洵的丈人程文應的確是眼光獨到。他沒看錯,蘇洵果非泛泛之輩。其實,蘇洵年少時也并非完全的不好學,更不是愚笨無知,他只是覺得讀書不是什么難事,相比枯燥的四書五經,他更喜歡通過遠游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走出眉山這個封閉的小城,了解外面更廣闊的世界。

從春秋戰國時起,就有很多著名的文臣謀士、思想家走出閉塞的家鄉,通過游學獲得知識和信息,增長智慧,同時了解其他諸國的狀況。遠的不說,離宋代較近的,如唐朝的李白、杜甫曾云游四方,兩位大才也都曾來過四川,在四川居住過一段時間,留下了不朽的詩文。或許蘇洵就是受到他們游歷的啟示和詩篇的鼓舞,也想像先賢那樣游歷四方,開闊眼界。

事實證明,蘇洵那些年的游歷的確收獲巨大,他幾乎走遍了大半個宋朝。不但自己增長了見識,他每次游歷回來,還會把旅途見聞講給兒子們,從山川風物到民間百態,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從名士大儒到尋常布衣,這讓蘇軾很小就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向往。

后來,蘇洵通過游歷,還了解到時代的趨勢和變革,朝野的動態和風向,學術思潮的發展和流向。他每到一處,都與當地文人才子切磋文章,不但自己更加熱衷思索,還引導兒子們追求實用,深入思考,寫出言而有物的文章。蘇洵積累的學問和見識讓兩個兒子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

通過游歷,蘇洵不但開闊了眼界,還結交了天下朋友,包括北宋政壇非常有名氣的幾個大人物。那些年走過的路,遇見的人,影響和改變了蘇洵,也大大開闊了兒子的眼界。這些知名人士為他和兒子們后來進入京城,初露頭角,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有些人,終其一生未能開悟,直至老死平庸無華、寂寂無聞;有些人,少年時或許并不出類拔萃,經歷了一些事,遭遇過一些坎坷和傷痛,之后幡然醒悟,勵志圖強,終能大器晚成。蘇洵就屬于后者。

蘇軾生逢盛世,家境小資,母慈父愛,父親又文采非凡,卓爾不群,這對于一個少年,就已經很幸福了。更幸福的是,蘇軾三歲那年,1039年三月十八日,母親程夫人又生了一個兒子:蘇轍。

從此,蘇軾的童年,不但有了一個手足之親、形影不離的玩伴,還多了一個讀書學習的學友。兄弟倆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成長,后來又一起赴京趕考,同中進士。在蘇軾仕途起伏、一生坎坷的命運中,弟弟蘇轍始終和他一起,在政壇上同進退,共患難,弟弟成了蘇軾生命中最大的精神支柱。

關于蘇軾的出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蘇軾出生那年,四川眉山縣境內的彭老山忽然樹木凋零,花草枯萎,一座原本秀麗青翠之山突然一片蕭瑟。直到六十多年后,蘇軾去世,山林才恢復以往的青翠繁茂。眉州百姓當時不解,后來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一年天降奇才,山河的靈秀之氣獨鐘于他一身,因此寸草不生。

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自古有關這種英雄豪杰的祥瑞之說,往往都鋪陳在帝王身上,蘇軾作為一個文人,也能得此殊榮,足以說明蘇軾深受百姓的喜愛和贊美,因此,人們愿意給他的出生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蘇軾有一個生機蓬勃的童年,是在山清水秀的眉山度過的。不但山上花草樹木沒有枯萎,而且枝葉繁茂,果實累累。蘇軾小時候經常爬到樹上采摘橘子柚子,有時也會登山采些松果,還會悠閑地坐在牛背上,邊讀書邊放牧,牛兒則低頭吃著翠綠的青草。

蘇軾小時候,家里有個美麗的庭院,竹柏叢生,雜花滿園。暮春時節,美麗的鳥兒三三兩兩棲集于桐花上,竹引清風,鳥雀鳴叫,花香滿庭,綠蔭如畫;屋內翰墨書香,書聲瑯瑯,兄弟倆不負青春,埋頭苦讀。這一番情景,后來在蘇軾的詩里盡顯:“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

蘇軾的伯父蘇渙已經做了官,朝廷偶爾有官員經過眉山,都會到蘇家拜訪。每次有官員來,家里就會很熱鬧,使女光著腳到院子里采摘青菜,家里準備酒肉宴席待客,那種熱鬧的氣氛在蘇軾的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蘇軾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里長大。他身體健康,無憂無慮,擁有著一個非常快樂的童年。

除了弟弟蘇轍,蘇軾也常和堂兄弟、表兄弟一起在鄉野里玩耍。無論是泥土、石塊還是水溝、土墩,自然界的任何東西,小蘇軾都能玩得不亦樂乎。在蘇軾一生的作品中,就有很多寫童年時代鄉村生活的詩篇。如《戲作種松》《送表弟程六知楚州》等。

少年蘇軾在故里快樂地嬉戲,眉州的山光水色賜予他無窮的樂趣和滋養,蜀地的風土人情也給予了他豐富的靈感和詩情,許多人文故事,啟迪著蘇軾的思想。他熱愛家鄉的山山水水,在《東湖》一詩中,深情地歌頌他的家鄉:“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

如果說,眉州的山水有情,孕奇毓秀,孕育了蘇軾,給予他成長的沃土,蘇軾的性格一部分秉承了祖父,文學造詣的啟蒙來自父親;那么,蘇軾生命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人,他的母親,蘇軾高尚無私的品格,一部分就來自母親的教育。

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出生于1009年,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十八歲時,奉父母之命,嫁給蘇洵。程夫人從小篤信佛教,宅心仁厚,心地良善。

蘇軾年少時,每逢父親在外游歷,教他和弟弟讀書習字的任務就落在了母親的頭上。可以說,程夫人是蘇軾和弟弟蘇轍的啟蒙老師。程夫人教育孩子,非常注重品格的培養。除了書本上的知識,程夫人還經常在生活中,用自身的言行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幾件事,給蘇軾幼小的心靈留下深深的印記,令他終生難忘,蘇軾后來在詩文中都有記敘。

其中之一,是《記先夫人不殘鳥雀》。蘇軾小時候,自家的院子里,種植了很多花草樹木,竹柏茂盛,綠意盎然,引來不少鳥雀,在他家的院子建窩筑巢。蘇軾和弟弟蘇轍年少頑皮,在院子里追逐嬉鬧,偶爾會爬到樹上。程夫人嚴厲地告訴兒子們,要愛惜一切有生命之物,并立下家規,家中任何人不許捕鳥,更不許毀壞鳥巢。

蘇軾和蘇轍看著母親嚴肅的表情,面面相覷,連連稱是。蘇家上上下下善待弱小,久而久之,飛到蘇家的鳥類越來越多,樹上的鳥巢也跟著多了起來。鳥兒不怕生了,膽子也大了,鳥巢越建越低,有的就建在低矮的樹杈上,兄弟倆低頭就能看到,有時,他們還會找些吃食喂喂小鳥。

母親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是最好的教育。因為程夫人善良慈悲,蘇軾長大后也一心系民,關愛百姓。日后為官,無論走到哪里,都把百姓生計放在第一,一生充滿仁愛。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蘇家剛搬進紗縠行新居不久。蘇洵經常外出游玩,程夫人帶著孩子和公婆住在一起。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蘇家的經濟狀況日漸衰落。

蘇洵未能入仕做官,又整日游手好閑,程夫人不愿一直靠公婆維生,更不愿接受娘家的接濟,讓鄉村鄰里對她的丈夫指指點點。于是,蘇洵外出求官時,程夫人就從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里搬了出來,在眉山城南紗縠行街租了一棟宅子,自住兼經營布帛生意。

一天,仆人在新居屋內一塊地板下,發現前人窯藏的一個壇子,從重量上看,應該是一壇金銀。大家都十分高興,有了這筆錢,一家人的生活就能好過多了。程夫人卻不等開啟,讓人立刻重新埋好。她教育兒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人要堂堂正正,絕不貪圖意外之財。程夫人對兩個兒子的教導,讓蘇軾兄弟從小樹立了高尚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

程夫人不但正直良善,還有著普通女人難以企及的氣度。蘇軾十歲時,母親給蘇軾讀《后漢書》,讀到《范滂傳》。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縣人(今河南),東漢時期的大臣和名士。他敦厚質樸,謙遜節儉,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東漢末年,宦官當道,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范滂為百姓疾苦呼吁,敢于伸張正義,鞭撻貪官污吏,受到百姓的尊敬,卻受到奸黨宦官的誣陷和追捕。

奉旨緝捕的官差知道范滂是一個正人君子而不忍去捉拿,抱著詔書痛哭,范滂聽說了這件事,為了不使官差為難,主動到縣府投案。縣令郭揖深為范滂的義勇而感動,立刻解下官印綬帶,決定棄官與范滂一起逃跑。范滂不愿連累縣令,寧死不屈。

范滂臨刑前,母親趕來與范滂訣別。范滂對母親說:“弟弟仲博很孝順,可以贍養母親,兒子不孝,要離開您了,請您不要過分悲傷。”范母聽了回答說:“兒子能與李膺、杜密這樣的賢人齊名,死有何憾!兒既然得了好名譽,又想要長壽,怎能兩樣占全?”范滂跪拜,接受母親教誨。

范母對兒子雖義正詞嚴,卻免不了內心的哀傷,一邊垂淚一邊喃喃對范滂說:“我不讓你做壞事,讓你做好事,可我卻落得如此下場。”周圍的鄰里聽了這句話都傷心不已。范滂慨然赴死,年僅三十三歲。

程夫人講到這里,放下書卷,慨然喟嘆。她敬重為官清正、為民請命的范滂,更深深佩服深明大義的范母。

蘇軾和母親兩個人同時靜默了許久。過了一會兒,蘇軾抬起頭,認真地問母親:“如果我長大,也成為范滂那樣的人,母親會允許嗎?”

身為人母,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輩子平平安安,程夫人當然也希望兒子無憂無慮、健康成長,但她的回答卻令人意想不到。程夫人深沉地凝視著兒子,朗聲回答:“你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母嗎”?

母親的智慧對孩子的價值觀起著決定和引導的作用。正是因為程夫人的教育,一顆一心為民、追求真理、剛正不阿、矢志不渝的種子早早地埋在了蘇軾的心中,為蘇軾立下了安邦濟世的雄心壯志。后來,無論蘇軾是在文壇上被萬人追捧,還是在官場上遭小人迫害,無論身居高位,還是流放萬里,他始終樂觀豁達,秉持高潔的操守,不肯同流合污。程夫人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了蘇軾的一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刚察县| 盐池县| 都江堰市| 平湖市| 岢岚县| 宜宾县| 南郑县| 桂平市| 乐业县| 宜城市| 昆山市| 广德县| 孝义市| 昭通市| 东安县| 黑山县| 平利县| 聂拉木县| 丰城市| 鄄城县| 肃北| 高唐县| 饶阳县| 湖州市| 剑川县| 乌海市| 龙州县| 永清县| 新蔡县| 浦北县| 盐津县| 通海县| 土默特左旗| 乐昌市| 盐边县| 鄄城县| 汉寿县| 临沧市| 益阳市| 平远县| 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