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對策研究
- 柳海民
- 1212字
- 2024-10-14 16:08:04
(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
有研究基于2000—2019年我國30個省級行政區的面板數據,通過中介效應模型考察了金融發展、資本錯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關系,研究發現金融發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資本錯配是金融發展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介因素且顯著降低了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依賴增加投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不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而增加消費、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城鎮化水平以及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能夠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有研究考察了數字化轉型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數字化轉型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區域創新能力在此過程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隨著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數字化轉型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在減弱;數字化轉型和區域創新能力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效果具有同步性,再次驗證了數字化轉型和區域創新能力提升二者相互協調融合下更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即使考慮內生性和經濟慣性,數字經濟發展依然有效推動了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其作用效果具有正向空間溢出效應,有助于提升鄰近城市TFP水平,技術創新和要素配置效率是數字經濟影響TFP的中介渠道。
這一數字經濟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影響同樣適用于解釋數字金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
有人從技術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角度展開了研究,研究發現,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資本深化作用明顯,技術擴散效應、人才配置效應和自主研發效應是ICT資本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渠道,但當技術擴散越過對經濟發展質量正向影響的臨界值時,ICT資本積累將成為經濟發展質量阻礙因素。而人工智能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則可概括為對三類產業的擴張效應、賦能效應和活化效應。其中,核心產業擴張效應與融合產業賦能效應交互構建了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動態循環過程,潛在關聯產業活化效應則通過提供非匹配、非集約、非規整、非公平問題解決方案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還有研究從空間入手研究經濟高質量發展,利用E—TOPSIS方法和基于增益水平的動態激勵評價方法對我國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靜態和動態評價,并探究其空間分異特征,研究發現,我國高質量發展水平呈現正的空間自相關性,高質量發展水平正向集聚趨勢不斷增強,總體保持穩步提高的態勢,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而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部分省份。
有研究進一步基于新經濟地理學和內生增長理論以及貿易自由度約束下的局域溢出模型,探究了創新的空間擴散與集聚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得出了對稱均衡是模型的唯一內點均衡,創新的空間擴散對整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并沒有影響,當創新的空間擴散效應足夠大或者集聚租金較小時,外圍區域的普通勞動力偏好集聚狀態等結論。
建立健全經濟高質量發展協調機制可以從加強區域空間功能定位與協同發展,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推進城鄉一體化以及建立區域聯動發展新機制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