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從基本轉向高位,盤活更加均衡、協調的體制機制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消除教育發展不均衡現象、解決教育不公平問題的歷史探索中,逐漸形成了教育發展的均衡協調機制,教育活力不斷激發,教育質量顯著提升。但與此同時,教育發展總體布局有待優化,資源分配均衡度仍處在低水平,城鄉教育一體化尚未形成,區域、學校教育聯動機制尚未有效建立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因此,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實現體制機制轉換,從基本均衡、協調轉向高位均衡、協調,在已形成的有效的體制機制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優化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均衡、協調體制機制,以體制機制的優化完善全面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1.更均衡的發展

教育均衡是新時代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之一,當然這里的均衡不是基本意義上的均衡,而是超越其上的均衡,即高位均衡。從歷史現實與詞源學考察來看,教育均衡不僅與教育公平有著千絲萬縷甚至有些曖昧不清的聯系,在某種程度上幾乎可以說,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條件之一。原因在于,如果教育公平更多地涉及關系正義,那么教育均衡則更多地指向分配正義。一種實質性的關系正義應該建立在卓有成效的分配正義基礎之上,分配是手段,公平是目的,前者更多指向結果與事實,后者更多涉及立場與價值。那么顯然,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追求的是更為均衡的發展。什么是指向更均衡的教育高質量發展呢?更均衡的教育高質量發展樣態可以表現為優質教育資源的公平、有效分配。如何實現這種高位均衡呢?我們認為,要立足我國教育布局差異和區域發展不均衡現實,科學規劃、合理調整區域教育協調發展空間布局,健全區域教育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引導各地因地因時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優化教育格局。同時充分挖掘教育區域間梯次轉移的空間潛力,積極培育內陸地區承接沿海地區教育遷移和延伸的能力,推動區域間特別是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教育的協調鏈接,打造海陸一體化的教育發展新格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推動深化教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提高供給質量,調整優化區域結構,矯正資源配置不當,提高區域資源協同利用率,增加有效教育供給。尤其要增加有效高質的中高端教育供給,增強教育供給側結構對人民高質量教育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要。要大力破除阻礙受教育者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尤其是城鄉二元體制,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教育服務制度,刺激人力資本區域間的合理有序流動。

在實踐操作上,可以將均衡狀態概括為全要素均衡、全過程均衡與全方位均衡。所謂“全要素”指教育要素的配置性均衡,公平與利益是核心價值,這是追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起點均衡;“全過程”指教育發展過程的受益性均衡,均等與效率是關鍵指標,在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既要做到使教育者均衡受益,也要兼顧教育發展的效率效能,不能為追求均衡犧牲太多效率,導致教育資源浪費;“全方位”指教育發展空間上的一體化狀態,主要包括均衡與效益等價值考量。也就是說,教育發展空間達到一種高效率全方位的均衡發展狀態。三全均衡同時體現了教育均衡的三級水平:公平與正義是義務教育初始均衡水平的價值表征,質量與品質是義務教育均衡化水平的發展旨歸,個性與卓越是義務教育后均衡水平的核心訴求。徐小容,朱德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邏輯與價值旨歸[J].教育研究,2017,38(10):37-45.教育高質量視域下的均衡顯然追求個性與卓越。但是,同時我們要注意的是,教育均衡作為一種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動態調整過程,不是追求大一統、平均化甚至同質化,高質量的均衡發展是均衡與效益的和諧統一。

2.更協調的發展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指向教育內部各要素、系統以及教育與社會其他要素、系統間的科學合理、往返調試、互促互進的結構性動態關系。任何一種靜態、僵化的教育公平與均衡都難以滿足當今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就是說,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均衡與公平是經由協調機制而不斷走向更高質量的均衡與公平的。只有充分激活甚至是高位盤活各級各類教育部門、區域到學校的三級均衡,建立健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機制,才能為高質量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推動教育不斷增效提質。

如何達到更協調的發展呢?我們認為,可以有如下路徑。教育高質量的協調發展意味著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強宏觀教育政策協調和發展戰略對接,確保形成頂層合力,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對于教育實踐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前導性功能。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深刻理解實現教育協調發展的戰略要義,從當前我國區域、城鄉與學校教育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的突出問題與時代價值出發,堅持總體布局與分領域相結合,集中力量突破教育“卡脖子”環節,不斷攻堅克難,在關鍵領域、重難點問題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提升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自我設計和創新能力。各級教育部門要充分發揮制度協調與政策配套優勢,不斷調整優化制度與政策的現實匹配性,破除部門壁壘,加強部門溝通協作能力,打造共建共享的教育協調發展新格局。要在充分調研、摸清教育協調發展現狀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地充分繼承教育發展規律與演化模式的匹配路徑,協調教育系統內要素配置、運行機制以及反饋方式,提高教育內外聯動能力,打造有機組合效果,進一步打破發展桎梏,最優化教育要素、機制利用率。一是堅決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互聯互通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利用發達地區在歷史基礎、資源稟賦、前景規劃等方面的優勢,構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一體化網絡,同時發揮欠發達地區的特色優勢,加強東西對話,強化南北合作,創新強弱組合、精準對接、對口拉動機制,構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規劃、治理、交換與共享新局面。二是科學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建立更加有效的教育協調發展新機制,如協同規劃機制、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教育治理聯動機制等,促進教育協同聯動高質量發展。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鄉鎮教育協調發展格局,不斷補齊區域教育發展短板,突破農村教育發展瓶頸,發揮農村教育在地化優勢與特色。三是努力實現校際協調發展目標。建立強強組合、強弱幫扶的校際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強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師資、課程、管理等共建共享新機制,逐步縮小校際差距,動員各方力量協同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協調既是理念也是機制,既是標準也是尺度,既是手段也是目標,是公平論與重點論、均衡與非均衡、補短板與出新招的統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杭锦旗| 南陵县| 奇台县| 昌图县| 潼南县| 安远县| 弥勒县| 兴安县| 紫阳县| 乐东| 黄浦区| 柳林县| 武义县| 临沭县| 朝阳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丹凤县| 东阳市| 定襄县| 西宁市| 西和县| 汉中市| 乡城县| 财经| 资阳市| 临夏县| 金昌市| 滦平县| 阿巴嘎旗| 蒙阴县| 兰西县| 五寨县| 定南县| 灌云县| 大洼县| 崇文区| 剑阁县| 静海县| 乌拉特中旗|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