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的前提是要明確什么是教育質量。關于“何為教育質量”這一問題,研究者仍未形成共識。不同的學者因為研究的視角不同,他們對教育質量有著不同的觀點。英國學者Harvey與Green(1993)對紛亂的教育質量界定進行了梳理,總結形成了五種常見的界定。第一,質量是指優秀(quality as exceptional)。傳統上,教育質量這一概念經常與獨特、特殊、高級等描述相連,暗示主體高于普通水平,達到高標準的要求。第二,質量是指完美或一致性(quality as perfection or consistency)。這一觀點起源于工業生產與企業管理中的質量控制理念,強調教育產品與服務符合流程與規范。第三,質量是對目標的適應性(quality as fitness for purpose)。這一觀點認為,教育產品或服務的質量體現了對目的的達成程度。第四,教育質量即“物有所值”(quality as value for money)。在這一理念下,教育質量等同于教育的經濟價值,強調應當對教育的資助者與顧客負責,強調應追求舉辦教育事業的效率。第五,教育質量是一種轉變(quality as transformation)。這一觀點強調有質量的教育應當通過鼓勵參與以及賦權使參與者發生改變,突出了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促進作用。Nikel與Lowe認為,研究者常常從效能、效率、公平、反應性、相關性、反思性、可持續性這七個維度來理解教育質量。效能指教育各個層面產生的影響;效率指資源最大程度地使用;公平指教育在提高或降低社會公正所起到的作用;反應性指重視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相關性指教育的目標、手段的運用要滿足國家、社群、學習者生活情境所需;反思性是指在越來越不確定、快速變化的世界里,教育要對學習者的個人發展方向有所貢獻;可持續性是指教育應對全球環境變化、人類世代的幸福承擔責任。這些觀點既描述了教育質量內涵的復雜性,又體現了研究者已形成的諸多共識。通過對基礎教育質量的界定進行梳理可以發現,當研究者論及教育質量時,其往往指向以下內涵:第一,教育質量是指該類教育具有高于普通教育的品質。比如我們時常會有“這所學校是有質量的”“要追求教育質量”等表述。此處的教育質量便強調“高質量”,即與他者對比的優異性。這一觀念并非嚴格的概念界定,而是學術研究中的常見表述。這一理解表明,人們在使用教育質量這一概念工具時存在兩種傾向:其一,教育質量往往是在比較中加以澄清明確的,如現在比過去的教育質量好、這所學校比那所學校辦學質量高。其二,教育質量這一概念本身帶有了極強的價值承載性,即人們論及教育質量時強調達到高標準、高要求,體現了對“好教育”的追求。第二,教育質量是教育達成教育目的目標的程度。這一觀點在學界受到廣泛認可,如瑞典著名教育學家胡森認為,“質量是指學校里進行某種教育活動的目標達到什么程度”。聯合國兒童發展基金會認為,教育質量是指:學習者身體健康,具有良好的身心準備;環境安全,資源充足;學習內容與基本技能的獲得相關聯;在學習過程中持有兒童中心的理念;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與國家教育目標和公民參與相關。中國《教育大辭典》指出,“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衡量標準是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前者規定受培養者的一般質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質量要求;后者規定受培養者的具體質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質量規格”。這一界定將教育的目標作為教育質量比較的參照,并且將其落到了學生的發展上。陳玉琨教授認為,教育質量是在既定的社會條件下,在教育活動客觀規律與學科自身邏輯關系的限制下,一定的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與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程度。第三,教育質量是達成既定標準或規范的特征。隨著全面質量管理理論(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在教育質量評價中的應用,研究者在采用這一界定時常常引用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標準中對質量的認識,強調質量是指實體滿足明確或隱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總和,包括實用性、經濟性、安全性、可靠性、周到性等。關注教育質量的意義在于通過制定細則,用一種普遍化的標準來保證我們對一個產品可以做出確定無疑的判斷。第四,教育質量是滿足顧客明確或潛在需要的程度。這一界定日益強調教育應當滿足顧客(如學生、家長、投資教育的政府與市場主體)的需要,使顧客和生產者相溝通,讓多元主體的需求成為確定標準的客觀依據。在新公共管理浪潮下,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強調教育及其管理應當強調其服務屬性,須滿足消費者不同層面的需求,擴大消費者選擇權和評價權。所以,教育質量可以理解為通過教育活動滿足社會、個人對于教育需求的程度,它既與指向的結果有關,又與獲得這些結果的過程中的目標、方法、條件等相關。這一理解最為核心的突破是認識到相關利益主體之于教育質量的重要性,體現了“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