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淵明:人生不喜亦不懼
- 《國家人文歷史》
- 1332字
- 2024-09-27 17:56:22
戰亂動蕩的時代
陶淵明生于365年前后,他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東晉王朝度過。為了更好地讀懂陶淵明,我們先去他生活的時代看看!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最受人們歡迎的田園詩人之一。古往今來,許多人都喜歡他的作品。

你是不是有點好奇,為什么大家說陶淵明“自然樸素”的詩好?為什么稱贊他潔身自好?那個被陶淵明痛斥的社會,到底什么樣?他所生活的東晉與西晉又有什么關系?我們不妨先去了解一下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再慢慢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無能的統治者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知道,小說以魏、蜀、吳三國混戰結束,三分歸晉。這個“晉”指的是西晉王朝,建立者是曹魏權臣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司馬家得到天下,卻不怎么珍惜,歷任統治者都不太靠譜。司馬炎當政后期常常沉溺于奢靡享受,他的繼任者晉惠帝司馬衷,更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癡皇帝”。他最出名的蠢事,就是當大臣向他報告國內發生饑荒,人們沒飯吃被餓死時,他大吃一驚地反問:“他們為什么不吃肉粥呢?”(“何不食肉糜?”)統治者無能,一些有野心的人總想取而代之,國家自然不得安寧。
奢靡的貴族豪門
看著皇帝生活奢靡,西晉的豪門貴族紛紛效仿,還互相攀比斗富。司馬炎的舅舅王愷見朝中大臣石崇炫富,也不甘“落后”,變著花樣跟他比闊。王愷讓仆人用糖水洗鍋,石崇就讓家廚用蠟燭煮飯;王愷用珍貴的紫色絲線織成四十里長的絲布做步障,石崇就用五十里長的錦緞做布障;司馬炎送給王愷一株十分稀有的珊瑚,石崇見了直接砸碎,搬出幾株更大更奪目的……西晉上下奢靡享樂之風嚴重,不少正直的大臣都覺得這個政權離滅亡不遠了。
八王之亂
統治者無能,大部分貴族又只顧享樂而不關心民間疾苦,社會動蕩不安。先是“白癡皇帝”的皇后賈南風與楚王司馬瑋合謀發動政變,殺死了輔政的外戚楊駿,之后又設計處死了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等人,獨攬大權。這又引起出身皇族的趙王司馬倫等人不滿,并起兵殺死了賈南風。在這場長達16年的戰亂里,先后有八位司馬家的藩王參與,史稱“八王之亂”。
從西晉到東晉
“八王之亂”不僅讓大批有能力的官員卷入斗爭而死,王朝的統治中心洛陽也多次遭到戰火摧殘,西晉朝廷統治力消耗殆盡。此時,少數民族勢力得到崛起的機會,長驅直入中原,埋下了西晉覆滅的伏筆。巴氐族首領李特率先在益州一帶領導流民反抗西晉統治,后其子建立新政權,史稱“成漢”。南匈奴單于后代劉淵則建立前趙,而他的兒子最終在311年派大將劉曜攻陷西晉都城洛陽,俘獲晉懷帝。西晉王朝的殘存勢力紛紛逃往長江以南,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東晉。
偏安一隅并不安
東晉皇室依靠長江天險偏安江南,司馬氏名義上是皇帝,實際上把持政權的是高門士族。這種門閥政治導致東晉政權不穩,皇帝與士族、士族與士族之間鉤心斗角,政治混亂。東晉立朝沒幾年,就發生了王敦之亂(322—324年),接著又有蘇峻、祖約之亂(327—329年),后期還有桓玄之亂(402—404年)等。真是打不起也躲不掉呀。
東晉滅亡
淝水之戰后的東晉,可謂命途多舛。先是不堪忍受朝廷無度剝削和士族壓迫的民眾,在孫恩、盧循的領導下掀起規模巨大、歷時約12年的農民起義。與此同時,頗有野心的桓玄也舉兵攻入建康。之后,又有劉裕憑借平定孫恩起義、桓玄之亂等軍功,總攬東晉軍政大權,最終于420年代晉自立,國號宋,東晉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