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建奴傾巢而動!文報發行!
- 明末:開局百門紅夷炮,梟雄崛起
- 開門問策
- 2143字
- 2024-10-28 23:29:02
正月初三。
盛京,多爾袞也過完了年。
對于他來說,過年并沒有什么意義。
去年雖然經過松錦之戰,掠奪了不少的物資,但是他們建奴所處的地理位置太差。
加上國內的百姓大多都進入軍隊之中,沒有足夠的生產力,以畜牧業為主。
所以多爾袞的糧食大多是牛羊肉。
寒冬臘月,即便是皇宮貴族,餐桌上的餐食種類也少得可憐,除了羊肉就是牛肉。
當然,多爾袞并不是沒有錢去買糧食,買大米和小麥,更多的原因是軍費的支出太大,而收入太少。
為了打仗,大清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了購入軍火和訓練軍隊上。
他們這個民族,便是連續不停歇的打仗,以戰養戰,一旦沒有仗打,生活水平就會下降。
此時多爾袞的接客廳里,迎來了一位難得的客人。
客廳中總共四人。
多爾袞,以及他的弟弟多鐸,以及洪承疇。
而另外一個三十來歲的中年人,儀表堂堂,莊嚴的同時帶著些秀氣。
吳三桂祖籍是江南高郵人,所以他的長相帶著一些江南文人的氣質,卻因為常年在邊疆,又不失英氣。
“吳總督,你所說的事,可是當真?”
“那天北京真的會發生動蕩?”
多爾袞還是有些懷疑地問道。
但吳三桂對此非常篤定。
“是的,京師那邊已經來信,以魏藻德為首的一眾大臣,已經在謀劃起事。”
“他們要火燒京師,趁亂進宮,救出先帝,趕走常賊。”
吳三桂說著,便拿出了魏藻德等人給他的回信。
上面的對他們的計劃寫得相當詳細,多爾袞也放心地點了點頭。
“到時的孫傳庭,必然急于滅火,無暇顧及山海關,我等長驅直入,直接攻入北京,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吳三桂說出了自己的謀劃。
“好!”
有這個信作為憑證,多爾袞便是徹底放下心來了。
想想也正常,這種謀權篡位的事,若是沒有大臣反對,那才是真的出鬼了。
“等攻陷北京之后,魏藻德等人,皆提拔上來,有大賞。”
多爾袞贊賞道。
他現在就需要這些識大局的人,要是把這些文臣都控制住,他入了京師,便可以直接掌權。
如今的建奴已經是“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的局面。
可謂是為了入主中原竭盡全力。
“十五弟,蒙古八旗那邊,可愿出征?”
說著,多爾袞朝多鐸問道。
多鐸是多爾袞一母同胞的弟弟,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多鐸則是第十五個。
兩人的關系起初十分要好,并肩作戰,為國效力。
但是在皇太極的有意制衡下,兩人也有一些間隙和利益沖突。
但是表面上來看,多爾袞和多鐸還是密不可分的一對盟友。
“蒙古八旗那邊愿意出兵,一共是兩萬人。”
“我們滿洲八旗六萬,漢軍八旗三萬人,另外,三順王、一順公部約一萬人。”
“外藩蒙古那邊助戰一萬人。”
多鐸說著自己這邊的兵力。
“那總共就是十三萬兵力。”
多爾袞做了個總結,隨后進入了沉思。
據說,那位大明鎮國公手上擁有著五十萬大軍,如此相比,他的十三萬兵力顯得有些杯水車薪了。
“吳總督這里不是還有五萬嗎?”
多鐸提醒道。
多爾袞也才反應過來。
這樣算來,他們總共有十八萬人。
如果是打突襲戰,北京在防御空缺的情況,完全是能夠輕易拿下的。
畢竟,駐守京師的孫傳庭也只有十萬人。
他還要一邊對付京師內亂,一邊出兵山海關,根本攔不住他們的。
“攝政王不必擔心兵力不足。”
“那大明境內的精銳之師叫做紅繩軍,目前皆在西安、襄陽等地,京師內只有幾千余人。”
“而大部隊,十萬紅繩軍,更是在駐守著喜峰口。”
“那鎮國公對我極為信任,因而將山海關交予我一人把守。”
吳三桂把常家軍的情況都匯報給了多爾袞。
多爾袞聞言,也不由點頭。
對方的部署肯定是沒毛病的,只是低估了吳三桂的忠誠度。
“還得多謝吳總督了,沒有你,此舉未必可行。”
多爾袞認可道。
“你之功勞,日后必有賞賜。”
多鐸也點頭道。
幾人又交流了一番發兵的路線和行伍人數的布置。
吳三桂在盛京只待了一天便匆匆回了山海關,生怕被人發覺他已反叛。
只是,吳三桂在回到山海關后,便立刻收起了所有情緒,臉色變得冷靜無比。
他即刻拿出信紙筆墨,將多爾袞的兵力和發兵路線,火器數量,各種布置全部寫入信中。
這封信,被手下人迅速朝著南面送去。
正月初四。
蘇州,江南文社已然成立,因為有顧同應作為江南文社的靠山,文社也算辦得風生水起。
領導者許琰,作為顧炎武的好朋友,也領導著文社內的三十余文人火急火燎地印刷著文報。
許琰拿起文報。
入目第一行,便是八個大字:
“萬眾一心,驅除韃虜!”
這是他交給常心多次審稿后,常心最為滿意的一份文報。
總共四個板塊,包括時事政治、文人軼事、文章刊載、文學評論。
當然,這只是常心暫時規劃的板塊,暫時也只能刊登這么多。
再登多了,這個時代的文人也接受不了。
刊物往往是思想斗爭和革命宣傳的主要陣地,拿下輿論就等于拿下了人心。
現在國內主要矛盾就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階級矛盾常心認為以現在自己的能力還無法解決,需要再讓子彈飛一會兒。
但民族概念卻是刻入每一個漢人心底的。
建奴人這么多年來對中原大地的殘害,讓百姓們對其恨之入骨。
抓住核心,宣傳口號,便是文報的作用。
文報在第二日發行,迅速在江南一帶廣為傳播。
這些文人對于建奴人的做法義憤填膺,紛紛起筆聯合上書京師。
懇求鎮國公將駐守喜峰口的十萬大軍發兵北上,討伐建奴。
文報帶來的反響非常劇烈,以至于此時已經抵達襄陽的常心都聽到了動靜。
對此,常心很滿意。
有血氣不敢說,那他就激發這群文人,讓他們把心里的血氣說出來。
毛筆本無用,但若是到了文人手中,那就是一桿桿槍,槍槍可以撩撥人心。
“時間差不多了,該出兵北京了。”
常心來到了龍乾野的營地中,發動了集結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