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請求出使東突厥
- 我,大唐異姓王,從揭皇榜開始
- 孟七年
- 3087字
- 2024-09-23 00:14:55
他們穿越了一座座宮殿,跨過了一個個庭院,終于抵達了陛下所在的大興殿門前。
宮殿大門緊閉,門外數名太監肅立以待。
太監見顏相時父子到來,連忙上前行禮問安。
其中一名太監目光落在顏末身上,輕聲詢問:“這位便是顏末公子嗎?”
顏末略感意外,隨即恭敬答道:“正是在下。”
太監聞言點頭,傳達了李世民的旨意:“顏末公子可直接入內,無需通報。”
顏相時聞言心中暗自驚異,陛下對顏末的特別關照讓他意識到此次面見定有非同小可之事。
他轉首望向顏末,這小子出息了!
顏末深吸一口氣,努力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向父親點頭示意后,便跟隨太監緩緩步入宮殿大門。
對于顏末而言,這一步仿佛跨越了千年的時光。
即將見到那個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傳奇帝王李世民,他的心中涌起難以言喻的震撼與緊張。
那是開創了大唐盛世的一代雄主,他的存在,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令人仰望。
宮殿內部空間開闊,光線明亮,裝飾之華麗令人嘆為觀止。
在那莊嚴巍峨的殿堂之中,一尊金色的龍椅傲然矗立,其上流轉著不容侵犯的威嚴之光。
顏末步履輕盈而堅定,緩緩步入這權力空間。
他目光低垂,保持著適度的謙遜,同時以余光細細品味著四周墻壁上懸掛的書畫珍品。
那些精湛技藝與深遠意境,不禁讓他在內心深處暗暗稱奇。
雙手不自覺地輕握,指尖輕觸衣擺,他竭力平復著因即將面圣而生的緊張情緒。
行至龍椅前,顏末緩緩屈膝,行了一記莊重的大禮,其聲清澈而恭敬:“草民顏末,叩見陛下,愿陛下萬歲,大唐昌盛。”
李世民端坐于龍椅之上,面含微笑,輕輕頷首以示恩準:“免禮,平身。”
顏末依言起身,恭敬地侍立于側,靜待圣意垂詢。
此刻,殿內匯聚了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長孫無忌等朝中重臣,氣氛凝重而莊嚴。
李世民的目光聚焦于顏末,眼中閃爍著賞識之光,這年輕子弟生的如此秀氣,竟在對東突厥的策略上有如此見底。
言道:“顏卿,朕聞卿于抵御東突厥之策頗有見地,故特召卿入宮,欲聞卿高見。”
“卿?”顏末抬起頭凝視著李世民,小聲嘀咕。
李靖離顏末很近,見到顏末一直站在那不動,便小聲提醒,“顏末,陛下問你話呢。”
顏末回過神,目光微閃,瞥向一旁的李靖,心中雖生波瀾,卻迅速整理思緒,沉穩向前一步,側身而立,緩緩陳述道:“陛下,東突厥連年侵擾我大唐邊陲,百姓苦不堪言。草民以為,當務之急在于強化邊防線之防御,增派精銳,以固疆土。”
他想了想,繼續說道:“同時,可遣使節與鄰國修好,共筑防線,抵御外侮。再者,發展國內經濟,增強國力,為可能之沖突奠定堅實基礎。”
李世民聽后,微微頷首,轉而征詢眾臣意見:“諸位愛卿,以為顏卿之策如何?”
房玄齡率先出列,拱手言道:“陛下,顏公子之策,實乃應對東突厥之良策。加強邊防,結盟鄰國,發展經濟,三者并行,方能確保大唐安寧。”
杜如晦亦點頭附和:“臣亦以為然。東突厥野心勃勃,不可不防。顏公子之策,當為朝廷所重。”
顏末瞟了一眼說話的二人,房謀杜斷,真不是蓋的!
李靖則沉吟片刻,方道:“陛下,加強邊境軍事力量,確為當前首要之務。顏公子之建議,切中時弊,望陛下明察。”
殿內一時議論紛紛,皆對顏末之策表示贊同,彰顯了大唐君臣一心,共謀國事的決心。
李世民端坐于龍椅之上,目光深邃,審視著殿下的群臣,隨后緩緩開口,言辭間透露出對時局的深思熟慮:“關于派遣使者以求結盟之策,確需慎之又慎,周邊諸國心懷各異,信任二字不可輕授。”
長孫無忌適時進言,以國家長治久安為念:“陛下,經濟發展乃強國之本,然其間利益糾葛復雜,務必平衡各方,以免內憂外患并起。”
長孫無忌作為長孫皇后的哥哥,他的話,李世民還是會斟酌一番。
李世民聞言,微微頷首,目光轉向顏末,語氣中充滿期待:“顏卿,對于朕與長孫卿所憂之事,卿有何良策以解朕心之慮?”
顏末沉吟片刻,內心雖波濤洶涌,卻一點也不怯場,言辭懇切:“陛下,關于結盟之事,臣建議先行派遣智勇雙全之士,深入敵后,探明鄰國真意,確保結盟之基穩固。
在締結盟約時,務必明晰雙方權責,共筑信任之橋。至于經濟發展與利益平衡,臣以為當立策以促工商繁榮,同時不忘固本強基,重視農耕,確保民生無虞。
糧食乃國家之根本,應廣積糧、高筑墻,以備不時之需。此外,通過商貿往來,獲取戰略資源,如戰馬、鐵器,以增強國防實力。
同時,商業的興盛亦能帶動經濟全面發展,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再者,建立健全的戰略物資儲備與調配體系,確保戰時能夠迅速響應,物資充足。”
李世民聞言,眉頭緊鎖,陷入深思,片刻后,他開口詢問:“顏卿之策,雖精妙絕倫,然具體實施之道何在?”
顏末胸有成竹,繼續闡述:“陛下,為強化邊防,可于邊境修筑堅固城池,加固防線。同時,廣開才路,選拔將才,嚴加訓練,提升軍隊戰斗力。
至于使者之選,當以才德兼備者為先,攜誠意與智慧,與鄰國展開對話,共謀和平發展之路。
在經濟領域,推行惠農政策,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保障糧食供應。同時,放寬商貿限制,吸引外商,促進國內外經濟交流,實現國家財富的增長。”
李世民聽后,面露贊許之色,點頭道:“顏卿之策,除了商,其它的深合朕意,朕將細加斟酌,付諸實施。朕覽閱卿所呈四策,頗為新穎獨到,若依此施行,卿以為東突厥之患何時可除?”
士農工商,商一直是最低一級。
顏末明白,李世民有他的擔憂,而他所提出來的策略,的確超出現在社會所能接受的范疇。
尤其是帝王。
不過,顏末倒也沒指望李世民現在就能接受,等以后帶著李世民賺銀子,自然會同意他的策略。
至于東突厥隱患,理想狀態下,此策若得順利推行,一年間,東突厥或可蕩平。
然世事難料,變數叢生,他不敢輕言勝券在握。
最終,他毅然決然地答道:“陛下,臣斗膽估算,一二年光景,東突厥之禍或將終結。”
李世民聞言,神色依舊沉穩,目光深邃地審視著顏末,那自信的光芒在青年眼中閃爍,仿佛東突厥的覆滅已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東突厥,這大唐多年的勁敵,若能在一二年間得以根除,無疑將為大唐贏得數十載的安寧與繁榮。
然而,李世民心中亦存憂慮,此策雖妙,實施之路卻布滿荊棘,尤其是眼前這一戰,避無可避,代價沉重。
“卿既能策劃如此良策,必也深知朕之困擾。”他語帶憂慮,緩緩而言。
顏末聞言,心中五味雜陳,深知帝王心術之深,揣測圣意往往伴隨著風險。
但他更憂慮國家安危,百姓疾苦,遂決定挺身而出,直言不諱:“陛下,臣深知陛下之難。戰爭之殤,確非所愿,但若不除東突厥之患,國家將永無寧日。臣愿以綿薄之力,為陛下分憂,為社稷、為蒼生盡忠。”
李世民望著顏末,眼中流露出贊許之色。
這位青年才俊不僅智勇雙全,更有一顆赤誠之心,或將成為大唐復興之路上的重要助力。
“哈哈哈……好,好,好!”李世民大笑,一連說了三聲好。
自從玄武門事變之后,他還沒有這樣開懷大笑過。
站在底下的大臣見到李世民如此開懷大笑,也跟著笑了起來。
而他們心里由衷的喜愛顏末這個年僅十七的青年才俊。
但一想到家族里那些不成器的孩子,他們就氣不打一處來。
程咬金更是暗自嘀咕,回家一定要把那那個表弟吊起來抽。
就在大殿呈現一片歡聲笑語狀,顏末的話徹底震住了在場的所有人。
顏末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如今局勢緊張,草民以為可由臣前往突厥談判,為我大唐爭取和平之機。草民定當不辱使命,以三寸不爛之舌,為陛下化解此次危機。”
李世民眉頭緊鎖,內心陷入深深的糾結之中。
顏末勇氣可嘉,且智謀過人,若能成功出使東突厥,確實有可能為大唐帶來轉機。
然而,一想到顏末可能面臨的危險,以及顏家可能因此而失去這唯一的血脈傳承,他便難以決斷。
“我這是怎么了?怎么突然考慮到這個?”李世民暗自嘀咕,然后看向顏末。
此時,李靖大步邁出,拱手道:“陛下,不可讓顏末前往東突厥。東突厥之人野蠻兇悍,此去必定九死一生。顏末雖有謀略,但畢竟年輕,經驗不足,恐難以應對東突厥的復雜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