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拜訪李靖
- 我,大唐異姓王,從揭皇榜開始
- 孟七年
- 3040字
- 2024-09-22 00:18:22
書房之內,顏相時正襟危坐于案前,昏暗燭光搖曳,宛如靈動的精靈,灑下絲絲縷縷的微光。
他的目光緊緊鎖住手中古籍,仿佛在那泛黃的紙張間探尋著古老的智慧。
此時,丫鬟小玉邁著急促的步伐而來,面上焦灼之色。
她踏入書房,輕啟朱唇,聲音清脆而恭敬:“老爺,少爺言及欲往拜訪李靖將軍。”
語罷,小玉微微欠身,盡顯謙卑之態。
顏相時看向屋外,神色微微一滯,思緒如紛飛的柳絮,在心中細細思量。
此刻造訪李靖,定有深意,斷不可輕視。
自末兒歷經變故、蘇醒之后,其心智恰似鳳凰浴火重生,對世事洞察入微,見解卓然不凡。
或許正是拜藥師為師的好機會。
沉吟片刻,顏相時果斷道:“速去,取家中拜帖來。”
小玉領命而去,不多時,便手捧一封制作精良的拜帖,重回書房。
顏相時接過拜帖,緩緩審視,這拜帖已經很久沒有送過人了。
顏家拜帖,不僅承載著顏家的尊貴,在長安城中更是聲名遠揚,非尋常人家所能企及。
家族中,世代為官,朝中鄉野皆有人脈,拜帖更是被他人視為珍寶,尤其是上面所承載的書法,受贈者無不珍而重之,妥善收藏。
隨后,顏相時在上面寫上兩個字,然后將拜帖交予小玉,囑咐道:“將此拜帖轉交末兒,并告誡他,拜訪藥師時務必言辭審慎,舉止得體,切不可有失顏家風范。”
小玉雙手接過拜帖,應聲道:“奴婢遵命,即刻前往。”
她匆匆退出書房,小心關上木門。
顏末于房中盯著燭火,正欲籌謀如何與李靖交談,那可是大唐軍神,他夢寐以求見到的人物。
此時,小玉推門而入,手中持著那封拜帖。
她將拜帖呈于顏末面前,言道:“少爺,老爺命奴婢將此物交予您。”
顏末接過拜帖,目光掠過其上精致的圖案與莊重的字跡,上上乘,若是流傳后世,絕對是珍寶。
“小玉,此拜帖有何特別之處?”他好奇地詢問。
在他的印象中,顏家的書法之作一直都是珍貴的收藏品。
李世民也收藏了幾幅字畫。
小玉含笑答道:“少爺有所不知,顏家拜帖在長安城中極為罕見,非顯赫之家難以獲得。那些有幸收到此拜帖的家族,皆視其為珍寶,珍藏以傳后世。”
顏末聞言,輕輕頷首,的確如他所想,顏家拜帖珍貴異常。
他輕撫著拜帖,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顏家歷代先人的智慧與榮耀。
夜幕悄然降臨,萬籟俱寂,顏末手執拜帖,心中已有了更深的籌謀與決心。
蒼穹之上,皓月當空,傾灑下柔和而清冷的銀輝,如輕紗般將大地輕柔覆蓋。
庭院深處,樹木沐浴在這柔和的月光之下,枝葉間投射出斑駁陸離的光影,恰似一幅細膩的水墨畫卷。
微風徐來,輕輕搖曳著樹梢,發出陣陣沙沙聲響,似在低語著遠古的秘辛。
顏末靜立于窗前,目光穿越夜色,大唐的夜晚,有點涼。
小玉悄悄走了過來,手中拿著披風,貼心的為顏末披上。
翌日清晨,陽光普照大地,微風依舊溫柔地穿梭于空氣之中。
顏末身著一襲整潔得體的長袍,攜同小玉,早早地踏上了前往李靖府邸的路途。
李靖的府邸,巍峨矗立,盡顯莊重與恢弘。
朱紅大門緊閉,其上懸掛的牌匾,字跡蒼勁有力,透露出主人身為將軍的威嚴與氣度。
門前的石獅,形態威猛,仿佛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片莊嚴之地。
顏末整肅衣冠,緩緩上前,輕叩門扉。
不久,一位身著管家服飾的老者應聲而出,禮貌地詢問來意。
顏末恭敬地呈上拜帖,自報家門:“在下顏家顏末,特來拜會李靖將軍。”
管家接過拜帖,閱后神色微變,顯露出幾分驚訝,隨即恭敬表示將即刻通報。
顏末立于門外,心中不免生出幾分忐忑。
他環顧四周,只見李靖府邸環境幽雅,綠樹蔥蘢,庭院布局精巧,花草與樹木相得益彰,營造出一片寧靜致遠的氛圍,令人心曠神怡。
顏末暗自贊嘆,李靖不僅兵法超群,更是一位深諳生活情趣之人。
在等待的時光里,顏末心中對李靖的敬仰之情愈發濃厚。
作為大唐的杰出將領,李靖以其非凡的勇武與智謀,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顏末心中,李靖猶如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峰,令人仰望且心生敬畏。
他想象著即將面見的李靖的風采,心中充滿了期待與好奇。
身為一個愛歷史的人,追星莫過如此。
不久,管家再次現身,恭敬地引領顏末入內。
步入府邸,只見內部裝飾簡約而不失莊重,處處透露著高雅的文化氣息。
走廊兩側,懸掛著多幅字畫,墨香四溢,彰顯著主人的文化底蘊與審美情趣。
顏末一邊跟隨管家前行,一邊細細品味這些藝術作品,對李靖的敬佩之情愈發加深。
最終,他們來到了客廳。
李靖端坐于主位之上,氣宇軒昂,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
當顏末步入廳堂,其眼神中流露出一絲不解之色。
李靖見狀,正色詢問道:“你便是顏相時之子,顏末?”
顏末聞言,急忙趨步上前,畢恭畢敬地行了一禮,回答道:“晚輩顏末,特來拜見李靖將軍。”
李靖輕輕擺手,語氣溫和:“稱將軍太過生分,日后便以李伯伯相稱吧。”
他微微頷首,繼續說道:“歲月匆匆,未曾想你已長成如此俊逸之才。來,讓李伯伯仔細端詳一番。”
李靖細細審視著顏末,嘴角掛著一抹笑意:“不錯,既有文人雅士之風,又兼具非凡氣質,倒是比你父親更勝一籌。”
言罷,他話鋒一轉,關切地問道:“你父親近來身體可好?”
顏末答道:“家父近來安康,多謝李伯伯掛念。”
“賢侄無需多禮。”李靖笑言,隨即指向一旁的座椅,眼中滿是慈愛,“賢侄請坐。聞你前幾日遭遇落水之險,怎不多加休養幾日?今日匆匆來訪,莫非有要事相商?”
顏末落座后,激動不已,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李靖身上。
這位年逾半百、歷經風霜的傳奇人物,此刻正端坐其間,雖靜默不語,其威嚴之勢仍令人心生敬畏。
他深吸一口氣,鄭重其事地說道:“李伯伯,晚輩此次造訪,實為大唐社稷計。當前大唐正值內憂外患之際,新皇初登大寶,根基尚淺,而東突厥蠢蠢欲動,恐于八月初侵擾邊境。晚輩以為,當務之急在于穩固朝綱,同時加強邊陲防御。特來向李伯伯求教,望伯伯不吝賜教。”
李靖凝視著顏末,心中默默贊許。
此刻,他心里還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就是顏末不像一個孩子。沒有他這個年齡階段的稚嫩,反倒是成熟老練。
他略作沉吟,緩緩說道:“你所言極是。穩固內部,確為當前首要之務,新皇應盡快安撫李建成、李元吉舊部,以防內部紛爭加劇。至于邊防,我大唐將士誓死捍衛疆土,決不退縮。”
顏末聞聽此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將士一心,何懼敵寇入侵?
有李靖這樣的國之棟梁在,又何愁大唐疆土不能往外推?
“李伯伯,晚輩另有一策,不知當講不當講。可否派遣使節前往東突厥,嘗試和談,以拖延時間,為我大唐的軍事部署爭取寶貴時機?”顏末轉換角度,試探性地問道。
李靖聞言,微微頷首,當今陛下估摸著不會打這一仗,若是往后拖個兩三年,東突厥可一戰滅之。
而顏末之法符合眼下的情形,若是得以實施,滅亡東突厥或許只需要一年時間。
于是,李靖表示贊同:“此計甚妙。不過,和談之路需謹慎行事,既要展現我大唐之威嚴,亦需靈活應變,方能達成所愿。”
在深入討論之際,談判的成功往往依托于充分的籌碼與精妙的策略布局。
顏末聞言,沉吟片刻,繼而沉穩地回應:“將軍明鑒,晚輩愚見,或可借中原的文化底蘊與繁榮的經濟實力,與突厥開展互市貿易,以此作為緩和雙方緊張局勢的橋梁。同時,派遣使節至周邊友邦,尋求外交援助,形成合力以制衡東突厥之威脅。”
李靖聞其言,眼睛一亮,今日著實讓他大為驚喜。
他未曾料到這青年才俊竟擁有如此深遠的洞察與完整的策略構想。
就憑這一點,顏末完全可稱之為大唐二代中的第一人。
“你所提之議,實乃金玉良言,其價值不可估量。吾定將此等良策轉呈陛下,以供圣裁。”李靖語氣溫和。
顏末心中涌動著感激之情,連忙躬身致謝:“多謝李伯伯抬愛。”
李靖笑了笑,語氣中滿是期許:“你胸懷壯志,志存高遠,實屬難得之才。望你日后能迅速成長,為大唐的繁榮昌盛貢獻你的智慧與力量。”
顏末神色莊重,鄭重承諾:“晚輩定當不負所望,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