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萬物生滅 文明興衰,皆在兩儀
- 歷史長河:從問道伏羲開始
- 風天玄
- 2199字
- 2024-10-02 07:18:54
后世亦如天地萬物,有興衰之變。
若生存皆成問題,又有何人關注那些不能即刻帶來食物與溫暖之知識?
恰似寒冬之人,先求溫飽,而后方能思及其他。
然一個有未來之民族,總需有人去做那些不能獲利,卻能尋道之工作。
此乃民族之脊梁,承載著未來之希望。
姜旭作揖后,站直身子,脊梁挺直,如青松屹立。
他理解伏羲對后世之擔憂。
一個民族,生存乃基礎,然亦不能僅滿足于生存,更應懷有對世界之質樸好奇心。
世界有二處廣闊無邊,一為天上之星河,浩瀚無垠,神秘莫測;一為人之心靈,深邃如淵,蘊含無盡之可能。
哲學雖不能用以烤面包,然任何烤面包之方式皆離不開哲學之指導。
故探尋大道之學問與世間其他學問皆不同。
其他學問學以致用,如工具般為生活服務;唯哲學學以致知,乃為滿足人類心靈欲望而存焉,如燈塔照亮心靈之海。
“答風先生,后世依然有人追尋您之步伐,感悟天地大道。然所行之路,另辟蹊徑。”姜旭之聲音在空氣中回蕩,充滿敬意。
“哦?何謂另辟蹊徑?”伏羲眉毛微挑,眼神中流露出濃厚之興趣。
“風先生所傳法門,為取類比象,從宏觀至微觀,以一統萬,遍照世間萬物求同,以此為眼,可察天地變易,無一時可住,感悟大道。”
“猶如巨目俯瞰,洞察萬物之共性。而后世華夏傳入西方圣賢分科之學,從微觀至宏觀,追求形而下之極致精微,分析天地萬物求異,以此為脈,以理性為基礎,極盡具體,為術之極致。恰似顯微鏡下,探尋萬物之差異。”
伏羲瞬間通曉姜旭所述之法門,微微點頭,那動作優雅而莊重。
“此法以外物通天地,以人眼觀萬物,確可助人族快速建立物質基礎,不失為一條大道!只可惜此種方法著眼于物質,只能于后世物質豐富時方能發展。”
姜旭不禁心中暗自佩服先賢之智慧,僅憑只言片語,便能通曉分科之學此種方法論之優勢與局限。
略一沉吟,繼續答道:“后世華夏能人輩出,既有鉆研器之學問者,使天地萬物為人族所用,如工匠精心雕琢,創造無數便利;亦有探索形而上道者,指引人族與天地共存,不至過猶不及,似智者引領方向,保持平衡。”
“不錯!此亦為我推演后輩文明入道之路徑。人有兩腿兩手,不可偏廢于一端。”
“若只執著于器,則失其天性,睥睨萬物,終會與天為敵;若只執著于道,終究只是少數人之追求,失去生存之基本條件。”
“唯有兩方動態平衡,方能支持一人在荒野中行得更遠!”伏羲之話語如洪鐘大呂,震撼人心。
“后輩果然厲害,聽汝所言,比吾聰明太多矣!若按極精微之路走下去,亦是一條了不起之器之大道!”
直播間彈幕先是一片寂靜,仿佛時間凝固。隨即如流星墜日般沖刷著屏幕!
“臥槽咧!觀此節目,吾輩雞皮疙瘩遍身皆是!吾覺此刻去泡澡堂子,都能將澡堂之水飲盡矣!”一人激動地說道。
“樓上之!不至于不至于!莫如此騙吃騙喝!”另一人調侃道。
“伏羲所言,感覺甚為耳熟啊!”有人疑惑道。
“當然耳熟!孔子亦有同樣感慨!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此乃華夏先賢對后輩之期許焉!”有人恍然大悟。
“姜旭對科學與傳統文化之分析,何其精辟!”
“果然多讀書之人,思想哲學境界亦高。”
“恰似如今學校分文科理科,實則無論是科學思維,還是人文思維,皆極為重要。”
“一者追求邏輯,如嚴謹之工匠,精心構建知識之大廈;一者追求直覺,似靈動之詩人,觸摸心靈之深處。”
“對于形而下之物,邏輯可歸納,如整理雜亂之絲線;對于感受層面之事,直覺更能打動人心,直指本源,如溫暖之陽光照亮黑暗之心房。”
“若只偏私一方,要么變為不通人情之杠精,與人爭論不休,卻失了人性之溫暖;要么成為唯我獨尊之孤獨癥患者,沉浸于自我之世界,忘卻外界之廣闊。”
“樓上所言極是!文化戰爭與真實戰爭一般,對民族存亡至關重要!”
“不然鈍刀子割肉,人人皆只關注物質而不關注思想,連自己之根被外人刨了亦不知。”
“皆覺國外之月亮圓,此等之人,只能說既不了解祖國,亦不了解國外。不同之土壤生長不同之人物。”
“如那些言中醫為偽科學之蠢貨,照他們之邏輯,唐詩宋詞皆不符合英語語法,豈不是皆要廢除?”
“所以當多讀書焉!不然被人賣了還在幫人數錢,認賊作父!”
“小日子過得不錯之那邊為何要改教科書?”
“教科書關乎千秋萬代之意識形態,人家已然如此明目張膽!”
“吾等民族亦當發奮圖強,振興中華文化之根也!”
“觀此節目,太費紙巾與情緒矣!吾本欲早些睡,如今卻騎著自家狗在客廳跑了好幾圈!”
“此姜旭,不僅博聞強識,確對傳統思想有一定程度之理解。不然根本悟不到伏羲所問之深意。”
“果然多讀書方能提升境界。此三問三答,既貼合主題問道,又思考古今中外之異同。”
“橫為經,縱為緯,思維如此廣袤地論道,果然不愧是經緯古今,問道先賢!”
屏幕之中,伏羲那深邃的目光緊緊凝視著眼前這位后起之秀,眼中的驚喜與欣慰如璀璨的星光般閃耀。
這位年輕人,知識如浩瀚的海洋般淵博,性情溫和得如同春日的微風,既能博古通今,又不厚此薄彼,著實是人中龍鳳。
伏羲心中暗自思忖:有如此出類拔萃之人,后世又怎會不興旺發達呢?
伏羲緩緩地轉過頭,望向那火勢漸漸衰微的火堆。
深夜的寒氣宛如無形的幽靈,悄然無聲地從地面緩緩升起。
姜旭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到山洞的角落,輕輕抱起那一大堆柴火。
他的動作嫻熟而自然,仿佛已經重復過無數次。
接著,他不慌不忙地向火堆里添柴。
本已微弱的火舌瞬間如同獲得了新生一般,貪婪地舔舐著新添的木柴,剎那間大放光明!
強烈的火光將火堆前二人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洞壁上,影影綽綽,仿佛有無數神秘的人影靜靜地佇立在洞內。
整個山洞瞬間變得溫暖如春,仿佛一個溫馨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