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道殊中外,時異古今。
- 歷史長河:從問道伏羲開始
- 風天玄
- 2021字
- 2024-10-01 06:28:25
“一時勝負在于力,萬古勝負在于理!能通達天地之道,又有何困難不能解決?我們的確曾經落跑過,但不是因為中華文明落后了,恰恰是因為后世人沒有正確理解大道!”
“媽媽,下回我也要聊八卦!”
“媽的!從上古以來四個文明就開始打麻將,打到現在只有我們坐在牌桌上沒有下場。誰來翻譯翻譯,什么叫他媽的底蘊?什么叫他媽的民族自信?”
而伏羲聽到這段話時,卻是怔怔發呆了良久。
他并沒有開心,也沒有欣喜,只是淡然嘆了一聲說道:“可惜了,人類族群乘坐在同一艘命運之船上,只有互惠共利,才能將這艘船開得更穩。”
姜旭聽懂了伏羲此時的心情。
一個能創出陰陽八卦辯證思想的圣人,已經超脫出簡單的欣喜和悲傷的二元對立思維。
他的立足點,或許是站在歷史長河和整個人類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
這種思維叫做格局。
節目進行到這個時刻,已經九點。
此時,不止虎鯊,包括其他短視頻網站,已經實時流出姜旭對答伏羲前兩問的視頻片段。
“我去?這是什么電視劇?服化道和臺詞挺有韻味的啊!還是實景演出。”
“對啊!這才是科技的正確打開方式!這節目把如今的特效結合以前 86版四大名著的優點共融交匯,這才是饕餮大餐啊!咦?不對,這竟然不是電視劇?好像是文化節目!好家伙!跨行降維打擊嗎?”
“經緯古今,這名字起得有意境啊!橫為經,豎為緯,對應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這節目的主辦方語氣不小啊!有點期待后面會不會問道西方圣賢了。”
“我剛查了下,這節目竟然只在今天下午放了預約,此前竟然名不見經傳,沒有一點消息!好家伙!看這畫面都可以對標國家級電視臺的節目了!哪里來的團隊?演技文化底蘊雙無敵啊!”
此時,姜旭還在恭敬地回答人族先賢的提問。
姜旭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利用這個私人打造的節目,喚醒觀眾的民族自豪感!
更重要的,是傳播先賢的大道!
至于觀眾……想到剛開始預約就十幾個人看,他覺得現在能上幾百人就不錯了。
畢竟近幾年的文化圈一味疑古貶文,實用主義大行其道,還有境外勢力推波助瀾斬中華文脈,后代很多人的確都已不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么了。
他有點緊張,但想起姚老爺子的眼淚和那筆破損老舊的紙幣,心里一股力量堅持著他全力以赴、至真至誠地表達著自己的思想!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他望向面前的伏羲。
按后世分科之學的說法,伏羲是首領,是政治家,是發明家,是思想家。
但依姜旭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雖存異而尚同,故后世大學問家常常身兼多職。
比如司馬遷,既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天文學家。
自古大道相通,文史哲不分家。
一位好的哲學家不一定是一名好的作家,但一名優秀的作家必定是一名優秀的哲學家。
遠古人族,文字尚未出現,故伏羲觀天地萬象歸為八卦以代萬物。
而他第三個問題,其實是在問自己。
后世是否有同他一樣,尋求天地之間真理大道的哲學家!
此前兩個問題,其實已經涉及到了道體和道用的層面。
第一個問題,問的是后世道用的器之層面是否能保華夏族群生息繁衍,眾生和和。
姜旭的回答是華夏后世人人不再為無衣食所困!
第二個問題,問的是后世如何處理“我”與“眾生”的關系。
何為眾生?
以我為界,他人即眾生;以家為界,他家為眾生;以民族為界,異族為眾生;以人為界,動植萬物為眾生;以生命為界,天地為眾生。
天有生殺,人效法天道,也應把握好度,不可一味放縱一端。
姜旭的回答是華夏后世交融融合海納百川為生息之道,不好戰也不懼戰!
來而不往非禮也!
若對方欺人太甚,我們不會一味柔慈!
勿謂言之不預也,攻守異形,寇可往!吾亦可往!
證明自身之強大,實有二途。
其一者,敗敵以證己強,恰似猛士揮劍,力挫強敵,展赫赫之威;其二者,自強至敵不敢犯,猶如山岳巍峨,雄渾之氣勢令人望而生畏。
此乃后世“武”之精神,止戈為武,非以戰止戰,乃以強止戰。
而伏羲之第三問,關乎傳承,其重如泰山。
世間一切有形之器物與規章制度,皆屬器之層面。
然道體玄妙,難以直述,蓋因語言之局限。
恰似明月高懸,難以言表其清輝,唯借文字之指,方可遙望其光芒。
故歷代圣賢皆囑后世之人,勿執迷于文字,須知言不盡意。
當透過文字,仰望那高懸之明月,感悟道之深邃。
而后世因諸多內因外因,必先發展器之層面,方能問道于天地。
此乃不爭之實,猶如行舟于海,必先筑牢船體,方可駛向遠方。
此次乃節目首期,必得有深度,方可吸引觀眾。
當著觀眾,當著先圣伏羲之面,姜旭回答之每一言,皆須深思熟慮,如雕琢美玉,不容有絲毫瑕疵。
姜旭此時緩緩后退兩步,動作沉穩,猶如落葉飄落。
漸躬身,那姿態恭敬至極,再度向這位中華人文始祖、千古圣賢作揖。
其表情莊嚴肅穆,仿佛面對神圣之殿堂,眼神寧靜致遠,似深邃之湖泊,蘊含著無盡的智慧。
“答風先生。”
姜旭如此鄭重其事地回應此問,聲音沉穩而有力。
伏羲亦覺此答案恐不如先前所想那般完滿。
他何嘗不知悟道之艱難?
縱是他自己,亦是經長久觀察體悟,方感悟天地之道。
在此漫長之過程中,他無法分心進行畜牧耕種。
若非其他族人毫無怨言地相信他能傳其大道,或許他永遠也無時間與精力體悟出太極八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