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教養孩子的意義,在于父母的自我成長

當我滿懷喜悅和期待迎來兒子的出生時,我的內心除了逐漸被喚起的洶涌而來的母愛之外,更多的是焦慮和惶恐。我一次次看著身邊熟睡的兒子,想著他這一生的命運將與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的幸福、健康將系于我的養育,不覺感到肩上的責任無比重大。

養育孩子的過程確實辛苦,同時也帶給我母子連心的深刻情感體驗。成長的喜悅逐漸沖淡了養育的焦慮,我學習的兒童心理學專業知識也逐漸轉化成可以感知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修正之前的粗淺理解,結合養育的實際體驗,跟其他的父母分享自己的兒童心理學知識。看著孩子逐漸成長,體會著心理學的精妙之處,我不禁想對那些過往的心理學大師們說聲“謝謝”。其中特別想要提及的,是薩提亞模式[1]帶給我的影響和成長。本書的創作過程恰恰也是我深入、系統地學習薩提亞模式的過程。薩提亞模式讓我學會在看待一個人時,不只看到他的表面,而是真正欣賞和尊重每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包括我自己以及孩子的生命。

在實踐和學習中,我不斷地吸納、體驗、洞察、總結。伴隨著各種體驗和反思,我自身在不斷地成長,就像播下一顆種子,不斷地醞釀、萌芽,最終得以破土而出。

父母是靠自己的整體素養來影響和養育孩子

在養育小嬰兒時,母子之間就像熱戀的情人一樣。嬰兒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親子沖突很少,嬰兒對母親有著深深的依戀,這讓母親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感。然而,就像情人熱戀過后終有沖突和斗爭一樣,母子之間從此并未過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夾雜著各種情感,展開了世俗而豐富的生活畫卷。

知識和技巧很重要,但只靠知識和技巧不可能養好孩子。隨著孩子活動范圍的逐漸擴大,他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父母開始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感到困惑、挫敗、焦慮或憤怒。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從母親的角色里跳出來,以咨詢師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親子關系。結果我常常發現,孩子那些令我感到困惑的行為,往往能在我和先生,尤其是作為主要撫養人的我身上找到答案。孩子就像一面忠實的鏡子,一次次地映照出我不愿面對或沒有覺察到的自己。這個過程雖然痛苦,但也讓我有一種了悟的清明,借此更加理解和接納自己,也更愿意理解與接納他人。這讓我深刻地意識到,孩子是促進我不斷成長的老師。

然而,父母要面對自己的脆弱并非易事,因為這往往會喚起否定自己的不舒服感,進而會產生自動化的應對反應。曾有一位母親不斷地給孩子尋找治療師,一名治療師建議家庭咨詢可能對孩子更有幫助,這位母親很不悅地問治療師:“你能治好孩子嗎?不行的話我們就換人!是孩子有問題,又不是我有問題,為什么要找家庭咨詢師?”覺察到自己有錯或需要承擔責任時,人們自動化的反應常常是為自己辯護,否認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不愿為此做出改變。除非我們學習如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學習如何跟自己相處。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父母的學歷和各種世俗的身份更加重要。

沒有完美的養育過程,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常見到許多非常用心、努力、負責任的父母,立志要養育好孩子。然而,如果父母把養育孩子當作一項機械性的工作,一定要把孩子養育成理想的樣子,就容易變成過分追求完美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容易陷入糾結、猶豫、自責和內疚中,在他們與孩子的親子互動中,雖然孩子被小心呵護和對待,但孩子并不是獨立、完整的人,更像是父母實現“完美父母”的工具。

常常有人問我:“作為一名兒童心理學專業人士,你在養育孩子時是不是總能做到科學、完美?”我的回答是:“其實我也常常不耐煩,甚至會訓斥孩子,因為我是人,不是神。如果說我跟普通父母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可能是我更愿意去學習諒解自己、看到自己的努力,減少內在對抗產生的消耗,更積極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以此修復親子關系。我允許自己有煩躁的時候,允許自己是不完美的媽媽。我愿意去面對自己的情緒,敢于向孩子、向自己承認真實的自己。”一位朋友說,在發生親子沖突時,她想到我和她一樣,也有做得不好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放松,更能接納自己,也更能接納孩子。

目前流行的育兒知識和理論,過分強調孩子容易受到創傷,再加上現在還有不少獨生子女家庭,使得專家和父母們不由自主地把孩子當成脆弱、無助、易受傷的群體。因此,“完美父母”成為一種集體的潛意識。那些控訴父母的文章,通常能夠得到讀者更多的反饋和支持,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親子雙方只有在相互理解、支持的基礎上,才可能真正地共同成長。

孩子是脆弱的,但他們并非承受不了任何挫折,他們恰恰需要經歷與年齡相匹配的自然而來的恰當挫折。比如,受到別人的拒絕,有人不喜歡自己等。孩子通過體驗挫折并學習從挫折中恢復的過程,不斷強健自己的心靈,得以健康成長。

在做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我常常和來訪者一起走進他們的生命故事,一次次地觸摸那些受了傷害、不被看到、不被愛的內在小孩的孤獨、無助與渴望。然而,這些受傷的內在小孩又是非常有力量、有智慧,非常努力也非常了不起的,因為他們用一個幼兒所能做到的一切,摸索出自己的生存方式并最終活了下來,還把來訪者帶到這里,得以有機會去療愈自己。因為有機會與來訪者共同見證這些重要的時刻,所以我能夠更加全面地去了解現實中孩子內在的心理過程。

孩子是弱小的,所以需要父母穩定的愛和支持給他們提供精神能量;孩子也是堅毅的,所以需要父母的信任和放手,允許他們在生活中不斷磨礪自己,強健心靈。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只有促進自我的不斷成長,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夠擁有堅實的自信,才能夠真正接納那個被你稱作“孩子”的獨特生命個體。

我常常問自己:當孩子沒有達到我的期待時,我仍然能夠接納他嗎?當他悲傷、難過、挫敗時,我能夠提供穩定的支持并接納他的這些情緒嗎?我能夠真正信任他,并允許他在不斷的試錯中成長嗎?在提醒后他仍然犯錯時,我能夠在他感到糟糕時不落井下石、不進行啰唆的說教嗎?

許多父母常說,如果孩子“好”,我自然會更“好”。這樣的愛并非真愛,更像是對孩子進行愛的綁架。事實上,真相是這樣的:只有你“好”,孩子才會更“好”。這里的“好”是指一種健康的生命狀態。父母越是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就越能夠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如果父母對自己要求過于嚴格,對孩子的愛就會被焦慮和心急所蒙蔽,很難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往往會越用力越挫敗,越害怕越糟糕。

當孩子表現出問題行為時,如果父母想解決問題,就一定會逼迫自己反觀自身;而父母自我成長之后,會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加有利的成長環境,從而使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長。這看起來像是一條“曲線救國”的路徑,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一條奇妙又富有意義的途徑呢?父母不是神,會有局限和不足。但即使自己做得不完美,仍然能夠愛自己,才有能量去做得更好;即使遇到挫敗,仍然能夠不放棄成長,能夠積極主動地修復親子關系——這是我能想到的父母送給孩子最完美的禮物。

在育兒這條路上,我一邊覺察、反思,一邊寫作。在孩子這面鏡子的映照下,我常常不情愿,又不得不真誠地面對自己,一路跌跌撞撞地成長著。我將這些年來無數次的體驗和思考,與我的專業知識和工作中的案例結合起來,最終匯成一篇篇文字分享給廣大父母,希望能為父母們提供些許的啟發。

這不是一本教科書式的育兒書,因為不同家庭的特點以及孩子的養育環境千差萬別,如果對于他人養育孩子的方法沒有產生共鳴并進行吸納,直接拿來使用的效果通常并不理想,有時甚至會起反作用。我只是把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看到的風景和遇到的掙扎呈現出來,如果你也恰好路過那里,并且感到糾結、猶豫和困惑時,本書可能會給你提供一種不同的視角。

本書適用于所有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想提升親子關系的質量,并愿意進行自我提升的父母。同時,也適合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詢師、幼兒教師以及對兒童心理發展感興趣的朋友閱讀。

感謝我的父母、祖父母,你們雖不完美,但我深信你們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方式養育了我。

感謝引領我進入心理學殿堂的兩位導師—林崇德教授和俞國良教授,你們不只給了我專業上的指導,更重要的是你們一直關心我的成長,教會我先做人再做事。我能夠師從你們,實乃今生之幸事。

感謝來自加拿大的薩提亞模式的完善者和傳播者—約翰·貝曼博士,有幸能夠跟隨充滿大愛的貝曼大師學習薩提亞模式,使得我的專業學習和個人成長均獲益良多。

感謝我的孩子選擇我做母親,所以我才有機會如此親近、完整地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這讓我更加理解自己的生活,也更能懂得他人的生活,更能懂得這個世界。

感謝我的先生,他不僅是我的第一個讀者,也是我的“御用”編輯,他對文字的潤色使文章增色不少。

感謝我的來訪者和學生們對我的信任,你們真誠地邀請我走進你們的生命故事,共同見證了成長的喜悅,并使我確信:脆弱背后有巨大的力量,黑暗之中有等待發掘的寶藏。

最后,感謝中國婦女出版社的編輯,他們提出的非常有價值的建議,使得本書的內容、結構更加清晰和完整。


[1] 薩提亞模式又稱薩提亞溝通模式,創建者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女士,被美國著名的《人類行為雜志》(Human Behavior)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1970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列出二十一位最具影響力的治療師,薩提亞位居首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甘孜| 德令哈市| 扎囊县| 左云县| 项城市| 关岭| 巨鹿县| 徐州市| 泊头市| 梧州市| 宜川县| 馆陶县| 恩平市| 高淳县| 新和县| 和林格尔县| 手机| 南雄市| 上虞市| 玉树县| 洪湖市| 黄陵县| 铜鼓县| 涟源市| 保康县| 镇安县| 清河县| 武义县| 思南县| 江川县| 密山市| 翼城县| 嘉荫县| 黑水县| 通州区| 枝江市| 兰西县| 民和| 五寨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