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牙齒,大健康
- 李靜 張欣
- 1584字
- 2024-10-08 18:01:20
自序
這本書在我心里已經醞釀很久了。
作為一名有20年工作經歷的兒童口腔科醫生,我每天都在和有牙齒問題的寶寶及他們的家人打交道,幫助他們解決因口腔問題帶來的各種病痛。
口腔科醫生看起來“手到病除”,讓孩子脫離了疼痛折磨,但這樣單純的治療遠遠不足,能夠徹底解決的問題也非常有限。因為日常生活中疏于維護,也許過不了多久,孩子的牙齒又出現了更為嚴重的問題。類似情況比比皆是:有的孩子口腔里的齲齒就沒有斷過,有的孩子不足3歲就要做全麻治療,牙齒齲壞嚴重需要進行根管治療,或者因為牙齒已經變成殘冠、殘根而被拔除,凡此種種,都變得不足為奇……
作為一名工作了20年的兒童口腔科醫生,治療了成百上千例患者,但很多時候還是要在孩子們的哭鬧中使出渾身解數,疲于應對……
我知道,很多爸爸媽媽會有一堆的問題要問:
為什么孩子一去醫院看牙就哭?
為什么補一顆牙要去好幾次?
為什么補過的牙又疼了?
為什么孩子的齲齒層出不窮?
為什么連乳牙都要矯正?
……
在回答之前,我也有一個問題要問:“無論醫術怎樣精進,憑借醫生的一己之力,這些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嗎?”
先給大家看一組數據。《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我國5歲兒童乳牙齲患率為70.9%,平均齲齒數為4.24顆,比十年前上升了5.8個百分點。12歲兒童恒牙齲患率為34.5%,平均齲齒數為0.86顆,比十年前上升了7.8個百分點。
簡言之,患齲齒的孩子越來越多。而就我所了解的,孩子們的各種口腔問題也越來越復雜。為什么會這樣?原因之一在于我們現在吃的甜食、精細食物越來越多。兒童每年糖的攝入量大約比上一年增長16%,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兒嚇人?但這個甜蜜的誘惑確實有點兒讓孩子難拒絕。
與此同時,成人對孩子的牙齒健康越來越關注。有不少家長會主動、定期地帶孩子檢查牙齒,會給孩子從小開始刷牙,會給孩子看有關保護牙齒的繪本、唱刷牙的歌謠……有調查顯示,有超過五分之一的5歲以上的孩子,能夠每天刷兩次牙。這些對于我們口腔科醫生來說,都是特別值得寬慰的好消息。但也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對于3歲之前的孩子,很多父母的關注點還僅僅停留在培養刷牙習慣上。一些口腔健康常識如果只靠繪本和兒歌獲得,建立口腔保健意識的確夠了,但對于口腔健康問題的認識和尋求解決途徑還遠遠不足,比如,如何科學地清潔口腔、一些口腔問題的居家應對、口腔與身心發育的相互影響等。
對于4~6歲的孩子,乳牙齲患率較高,8~9歲的孩子牙外傷率較高。由于多數孩子害怕去醫院看牙,而且家長對牙齒治療認識不足,更無法保證帶孩子去醫院定期檢查和治療。如此一來,往往給以后恒牙的替換留下了大量問題和隱患。
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大多數人都是牙齒出了毛病才去看醫生。
人不可能不得病,但對于所有的疾病來說,預防比治療重要得多。這是我們醫生最想倡導的健康觀念——預防勝于治療,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所在。
我能接觸到的孩子和家庭很多,喜歡和他們聊天,繼而成為朋友。很多孩子表面看起來很簡單的牙齒疾病,致病因素往往復雜多樣,比如,喂養方式、飲食習慣、心理因素、親子關系、養育者的狀態等,都會影響到口腔健康。所以,保證口腔健康并不是單純地清潔口腔那么簡單。
對于上述與牙齒疾病相關的問題,書中也做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建議,權作拋磚引玉。
而令我尤為感慨的是,孩子及其家人的狀態,與他們的牙齒狀況關聯性很大。不少超過十年就診時間的小朋友,他們會定期來找我檢查牙齒,一些問題還沒有導致嚴重后果就得到了及時解決。我們的相約就像老朋友聚會一樣,簡單、輕松、愉悅。與此同時,不少初次就診的寶寶,一檢查就發現牙齒問題相當嚴重,而由于不能順利配合治療,不得不做全麻的選擇,或者遺憾地放棄治療。
寫到這兒,我想說一個與本書有關的心愿:衷心地希望每一個前來就診的孩子,不是因為被病痛和恐懼所裹挾,而是心懷期待,習以為常。每次見面,都不用擔心、不用害怕,只用笑著大聲說:“你好!醫生!”
李靜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