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費勇講王陽明心學
- 費勇
- 3001字
- 2024-09-23 18:08:22
02
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因此,學習王陽明心學,不能只看文本,還要了解王陽明在現實生活里是一個什么樣子。從他的人生經歷中可以體會他的心學。關于王陽明的經歷,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要放在中國古代士大夫這個群體中去看,也要放在明朝這個特殊的時代去觀察。中國古代的士大夫,接近于現在所說的知識分子,又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職業是官員,但又和現在的官員不太一樣。《論語》中曾子對于士有一個定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可以看出士大夫所要完成的使命和人格。
中國歷史有一個特點,一方面是專制的皇帝制度,另一方面卻是先進的科舉制度,平民子弟通過科舉可以成為士大夫,幫助皇帝治理國家。北宋士大夫的地位得到最大的重視,和皇帝共治天下。元代對于這種傳統有所毀壞。明代的政治可以用黑暗來形容,前所未有地取消了丞相這個職位,對于士大夫(讀書人)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唐代的時候,大臣可以站著和皇帝說話。宋代是坐著,稱皇帝為官家,君臣的關系有點接近現代的上下級關系。明代對于大臣實行廷杖(當廷打屁股),這是歷史上一次對于“士大夫”的羞辱。到了清代,旗籍官員自稱“奴才”。
明清在政治制度上,是大倒退。有明一代,基本是宦官弄權。但另一方面,明代的科舉制度越來越成熟,官員的選拔制度也變得成熟,學校發達,平民子弟除了通過科舉考中進士或舉人而當官,還可以進入國子監以監生資格得官,還可以由朝廷不定期訪求或由有名望的地方官推薦。這個背景下,社會風氣是讀書人忘了士大夫的本義,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官場的風氣也很腐敗。王陽明在這樣一個歷史大背景下,倡導知行合一和良知,是想恢復儒家的道統,希望士大夫擔負起應有的使命。
第二個關鍵點,要從王陽明本人的經歷去觀察。王陽明的一生,是立志做圣人的人生傳奇。王陽明,原名王云,后改名為王守仁,生于公元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去世,浙江余姚人,他父親叫王華,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的狀元,做官做到南京吏部尚書。他祖父叫王倫(字天敘),應該是一個灑脫不羈的人,當時的人把他比作陶淵明、林和靖。再往上追溯,可以追到西晉時候瑯琊孝子王覽,王覽的曾孫就是書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定居浙江紹興,一直傳到二十多代,有個王壽,移居到余姚,成為余姚王陽明家族的起源。
據說王陽明出生前,他祖母做了一個夢,夢見天上一個神仙踏著祥云把一個可愛的嬰兒送到自己懷里。然后,隔壁就有嬰兒的啼哭,兒媳婦生下了一個兒子,就是王陽明。他祖父為了紀念這個夢,就把嬰兒取名王云。奇怪的是,這個孩子直到五歲,還不會說話,將近六歲那一年,有一天,一個和尚從門口經過,看到王陽明,感慨說:“天機是不可泄露的,你們既然泄露了,他自然就不會說話了?!庇谑牵娓赴阉拿指臑槭厝?。果然,很快就會說話了。
王守仁年輕的時候,曾經去家鄉附近的陽明洞筑室讀書,所以,后來的人都叫他陽明先生。關于王陽明的生平事跡,一定有一些添油加醋的成分,這也是人性的通病,喜歡神化一些自己喜歡的人,當作神供奉起來。但王陽明一生的經歷,確有非凡之處。一是他很小的時候,就顯現了不凡的天賦,二是他一生的經歷挺傳奇的,幾乎像一部武俠小說。
王陽明十一歲那年,跟隨祖父去京城,經過鎮江時,祖父邀約了一群朋友在金山寺喝酒。從前的文人,一起喝酒就免不了要即席賦詩,就在大家想著寫什么好的時候,王陽明突然高聲朗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痹趫龅娜硕己艹泽@,一個十一歲的小孩怎么能寫出這樣的詩?有人提議以眼前的“蔽月山房”為題,再寫一首,結果,王陽明很快就脫口而出: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于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這首詩顯現了王陽明廣闊的視野。十五歲那年,王陽明自己一個人出游長城居庸關一帶,進入塞外蒙古等少數民族的區域,考察他們的情形,一個月后才回到京城。十七歲奉父親之命,到江西去結婚,迎娶江西布政司參議諸養和的女兒。結婚那天,準備行禮的時候,突然不見了王陽明。原來他一個人到外面散步,走到鐵柱宮,遇到一個道士,就聊起了養生之說,把婚禮給忘了。等到諸家的人找到他,差不多已經是第二天凌晨。
王陽明考了兩次會試,都落榜了,直到第三次考試,終于考中進士。考中進士后在工部、刑部等當官,本來可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晉升,但王陽明在正德元年(1506)上書皇帝,抨擊當時的太監劉瑾,被關進監獄,出獄時還遭到廷杖四十的懲罰。在監獄里,王陽明每天讀《周易》,思考其中的玄理。最后皇帝下詔,把王陽明發配到貴州龍場做驛丞。
去貴州的途中,經過浙江,王陽明發現有殺手跟著他。在錢塘江邊,王陽明寫了兩首絕命詩,跳進了錢塘江。殺手以為他已經自殺,就回京城去向劉瑾報告了。不想王陽明是假裝自殺,實際上是躲在一條商船的下面。他跟著這條商船,一直漂到了福建沿海,上岸后向武夷山走去。在山里,他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二十年前他在江西鐵柱宮遇到的那位道士。這位道士點撥了王陽明,不應該逃避,而是應該到龍場去赴任。當然,關于王陽明躲避追殺,從海上逃到武夷山,有學者懷疑是王陽明的學生編造的,并非真實。
到了龍場,王陽明建立了龍岡書院,傳播文化,開展教育。最重要的是,龍場在王陽明的精神歷程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地方,叫做“龍場悟道”。王陽明講心學,就是從龍場開始的。正德五年(1510),朝廷任命王陽明做廬陵縣令,在縣令任上,王陽明顯示了杰出的管理才能,和處理復雜事件的應變能力。當年,升任南京刑部主事,不久又調任北京吏部主事。
正德十一年(1516),王陽明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這幾個地方,多年來一直遭受匪患,歷任官員都無能為力,但王陽明以一介書生,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不僅殲滅了四股土匪力量,而且為當地制定了長治久安的方法。這次江西平寇是王陽明一生中最為稱道的事功之一。
第二大事功是平定寧王叛亂。寧王朱宸濠的祖上是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個兒子,當年燕王朱棣騙取他的信任,一起造反,奪取了皇帝的位置,但朱棣當了皇帝后,沒有實現自己的承諾,反而把朱權打發到南昌。到朱宸濠,已經是第四代的寧王。因為歷史上的過節,寧王家族一直有不滿,正好當時的皇帝朱厚照荒淫無能,朱宸濠覺得機會來了,于是,他網羅人才,苦心經營,終于在正德十四年(1519)起兵造反。王陽明當時已經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被朝廷派往福建剿匪,途中聽到寧王起兵,又折回南昌。由于兵力相差懸殊,當時的官員都在觀望,而王陽明卻用計謀打敗了寧王。
當然,由于皇帝的昏庸,王陽明不僅得不到表彰,還差一點被誣陷為寧王同謀。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死了,世宗嘉靖皇帝繼位。嘉靖下詔封王陽明為新建伯,在明代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此后幾年,王陽明一直在家鄉講學,直到嘉靖七年(1528),朝廷又派王陽明去廣西剿匪,這是他一生中第三大“事功”。那時王陽明已經五十八歲,還患有肺病,一路顛簸,到了廣西,以招撫的辦法,和平地解決了匪患。王陽明在給皇帝的上疏中提到,廣西思恩十八九年間,不斷有人造反,是因為官員的設置體制出現了問題。
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九日,在廣西返回浙江的途中,在一個青龍鋪的地方,病入膏肓的王陽明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他的學生問他有什么遺言,他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說完,就溘然長逝。他的遺體葬在浙江紹興蘭亭洪溪仙霞山的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