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茗主動和一個最調皮的差生交朋友,僅僅幾個月功夫,讓這個后進生,所謂的差生,孩子王,變成了優秀學生。
在校工作半年后升任正校長。
在校長崗位上,她總是偷偷地在窗外偷看聆聽每一位教師的講課。然后和藹地和這個老師研究教育方法。
一年后,張寵茗升任縣教育局付局長。
在任縣教育局付局長的崗位上,她主要是走訪一些小學,設法提高他們的教育質量。
一天她走進偏僻山村一所小學,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親眼目睹一個男教師打罵學生,學生一個個像小綿羊那樣服從管教。這所小學還被評為先進學校。
但是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沒有一個升入大學,一個個都是留守回鄉。這并不是說當農民不好,而是說,你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個個都是小綿羊,沒有創意,一個個都是老實巴交的青年人。
寵茗最不解的是群眾對這個老師還很尊重,她認為這所學校還停留在封建年代,沒有培養有開發能力的學生,而是讓孩子們成為被鎖在土地上的老實農民。
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尤其是近代史上的中國,貧窮落后,閉關鎖國,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進步得很慢。與我們的教育有一定的關系。
寵茗認為,經濟基礎是國家,社會的根本。教育也要為經濟建設服務。
她認為學校應該立足于讓孩子們掌握文化,讓文化為經濟服務。為振興農村經濟,為農家的錢袋子,為農戶找到致富門路,培養這樣的學生,才是我們農村教育的目的。
教育為經濟服務,經濟發展了,就衍生很多門路,有了經濟這個基礎,什么事都好辦了。
送孩子讀書,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美麗新農村,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張寵茗的每一次升遷,都出于她的無奈,她愛鉆研某一個課題,這個課題剛剛有點眉目,就要她變動崗位了,她請求留職,她不愿意升官。
她不愿晉升,而又一次次被提拔,她已經調到省教育廳工作。
這都與她的學歷有密切關系,她是研究教育心理學的,教育心理學,也都建立在老百姓的經濟基礎之上。
一次,張寵茗來到肖孜英所在的學校,順便看望一下肖孜英。孜英以姐姐的身份接待這個弟嫂,弟嫂卻是她們的上級領導。張付局長沒有架子,大家也看不出她們是姐姐和弟嫂的關系,
兩個女人很談得來,了解了學校情況,又鼓舞了彼此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