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多字,潘粵生居然沒有停頓,一口氣看完了,連下班時間到了都沒有察覺。
看完之后,潘粵生掩卷,嘆息了一聲,問道:“年輕人,你叫什么名字?”
“姜瀾,姓姜,名瀾,字安瀾。
潘粵生說道:“如果是在十多年前看到這部小說,我可能真的會以為這就是查生寫的。姜先生,你的模仿能力很強啊。真像,也真精彩!
姜瀾呵呵一笑,說道:“小子初學咋練,自然要找位大師,學習一番。我聽說古龍早期的作品也是模仿金庸先生的。”
潘粵生笑道:“單說模仿的話,他模仿得可比你差遠了,不過他后來找到了自己的路,終成一代武俠宗師。年輕人,你如果能找到自己風格,前途不可限量啊。”
自古文人相輕,古龍和金庸齊名,照理應該勢同水火才對。
但恰恰相反,古龍是金庸的頭號粉絲,經常對金庸進行無腦吹捧。
古龍早期就是靠模仿金庸起家的,他的第一本小說叫做《蒼穹神劍》。如果要用四個字來形容這本書的話,那就是……依托答辯。
所以潘粵生才說古龍模仿的比姜瀾差遠了。
潘粵生說道:“這部小說我收了,我會拿給查生親自過目。”
姜瀾連忙說道:“那是我的榮幸。其實,這只是一個前傳。”
“哦?還有后文?”潘粵生的內心十分驚喜,但是表情卻比較淡定。
金庸的武俠小說對《明報》的銷量幫助非常大,他寫完《鹿鼎記》后宣布封筆,《明報》的銷量就有所下滑。
雖然金庸找來的古龍救場,但古龍這廝有錢就去喝酒泡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還動不動就找人代寫,讓潘粵生非常頭疼。
眼前這個小伙子,年紀輕輕就已經是金庸的超級模仿秀了,如果好好培養,假以時日,未必不能成為武俠名家啊。
這時聽說《鐵血天驕》還有后續,自然就十分驚喜了。只不過他老成穩重,不形于色罷了。
姜瀾鬼扯道:“原本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但時間有限,就寫了幾萬字試試水。但又重新構思。決定以梁文靖和蕭玉翎的兒子梁蕭為主角,以蒙古滅宋為時代背景,撰寫一部百萬字的長篇武俠小說,目前我已經做好了大綱,相信很快就可以出世了。”
“若是如此的話,那我們就先連載你這部《鐵血天驕》,隨后繼續連載你那部新小說如何,它叫什么名字?”
“《昆侖》。”
姜瀾大致講了一下《昆侖》的劇情以及角色的設定。
潘粵生一聽就明白了,這小子不虧是模仿金庸的。
比如,書中高手的設置,就很像射雕。
公羊羽、蕭千絕、九如和尚、賀陀羅、釋天風、楚仙流這六個人,就類似于射雕里的五絕。
眾所周知,五絕不止五個人。
但潘粵生也聽出來了,姜瀾絕不是抄襲,他也有自己的創新,比如他創造了天機宮這個完全有別于傳統武俠世界的門派。
這個門派的宗旨并不是修煉武功,爭做武林盟主什么的。反而韜光養晦,隱世不出。守護歷朝歷代傳下來的各種典籍,為中華文化保存一點火種。
從這一點上來說,那些打打殺殺的門派與之相比,就全都落了下乘了。
主角的武功也不像金庸那樣來自于哲學和文學,而是來自于數學,聽起來非常有新意。
雖然只是聽姜瀾籠統的介紹,全書還未見一字,但有了《鐵血天驕》的打底,潘粵生幾乎可以斷言,《昆侖》這本書一旦問世,必然會大受歡迎了。
潘粵生對姜瀾模仿金庸沒有任何意見,并相信金庸也不會有意見,金庸古龍,早期寫作都是靠模仿的,金庸還照抄《紅樓夢》呢。
這是一個過程,先有模仿,然后才能創新,找到屬于自己的路。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都是如此。
早先的德國,就是靠山寨英國起家。后來的美國,就是靠山寨歐洲起家。再后來的日苯,就是靠山寨歐美起家。
潘粵生不知道,再后來的中國,靠山寨世界起家!
山寨不可怕,可怕的是窮。
既然決定了收下姜瀾的小說,接下來就是談稿費了。
一聽到潘粵生給出來的報價,姜瀾的心涼了半截。
按說他一個新人,這稿費也不低了。這年代的香港,只有出了名的作家才能夠拿到千字百元的稿費。倪匡那個級別的,才可以拿到千字二百元。
但報紙連載,版面有限,一個段落也就1500字左右。姜瀾就算拿到千字百元,一天也就拿150塊錢,一個月才4500,這也太少了。
姜瀾想了想,說道:“我的書,稿費要跟溫瑞安一個價格,如果不行的話,我寧可另找一家報社投稿。”
姜瀾沒有選擇碰瓷倪匡,那廝畢竟是跟金庸齊名的“香港四大才子”,雖然水平比金庸差遠了。
硬要比的話,他倆就是“北喬峰,南慕容”,三個慕容復都不夠一個喬峰打的。
溫瑞安也是一代奇才,這廝十六歲就寫出《四大名捕》,震動文壇。
不過他現在才十九歲,比姜瀾還大一歲,姜瀾跟他碰一下還是可以的。
金庸這個人頗為吝嗇,《明報》的稿費在香港的大報紙中是偏低的,不過《明報》在中產和知識分子階層的影響力很大,許多香港作家以能在明報刊登作品為榮,所以雖然稿費低一點,也趨之若鶩。
潘粵生思索了一會兒,說道:“這樣吧,《鐵血天驕》按照千字五十元的稿費來施行,如果確實受歡迎,連載《昆侖》的時候,我給你千字一百元的稿費。”
潘粵生肯讓步,是考慮到金庸封筆之后,《明報》確實需要一位可以叫得響的武俠作家,而古龍那廝又經常撂挑子。
姜瀾這個年輕人,還是值得培養的,如果讓他跑到別家報紙去,就很不劃算了。
香港有兩百多家報紙呢,楊葉大有選擇的余地。
但潘粵生不知道,姜瀾的看重是明報的銷量大和金庸小說的版權。
所以,現在結個善緣是必然的,他其實也不是多能看得上這一點稿費,只是做做樣子。
五十一百的,其實也就那么個意思。就算像倪匡那樣拿到兩百,一個月連載下來,也就一萬多塊錢,頂個屁用。
倪匡能靠寫作發財,是因為這貨是個碼字機器,他同時給十家報社供稿,沒人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搞不好他也有個外掛。
姜瀾和他據理力爭幾句,然后做做樣子,也就懶得計較,就直接同意了!
潘粵生和姜瀾聊完正事,走出辦公室,才發現早就過了下班時間,公司的員工已經走干凈了。
原來兩人相談甚歡,竟然忘了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