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的八十一問1
- 李天飛
- 1552字
- 2024-09-25 15:38:35
序
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 胡勝
天飛兄大著即將再版,囑我為序,既感且愧。這部五十萬字的作品,我讀了不下三遍,還不包括之前在他微博(公號)上追文的遍數。說起原因,除了和我的研究方向相關,關鍵在于——他寫的真好看!
之所以說“既感且愧”,說的也是真心話。感動的是,他作為一個擁有超百萬粉絲的網絡大V、文化學者,人氣爆棚,不但沒膨脹,反而成了網紅中的一股清流,身體力行傳播傳統文化,出版童書,參與詩詞大會命題,默默奉獻!慚愧的是,他給我,同時也給我們這些抱殘守缺的所謂學院派學者上了生動的一課。怎樣使過于專業化、專門化的小眾研究真正接地氣,讓更多的受眾喜聞樂見?相信很多和我一樣的同行思考過,實踐過,但真真是“臣妾做不到啊”!個人覺得他能夠成功“出圈”,這部作品能夠大獲成功,風靡網絡內外,一印再印,即時再版,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適應新的傳播媒介,形式上靈活多變。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做長篇大論,符合網絡閱讀習慣。先是網絡連載,最后集腋成裘,令人嘆為觀止。全書充滿故事性,精彩迭出,成功抓住了讀者心理。記得我看到的第一篇,是不知哪個公號轉載的《金箍棒的原型竟是它?》,大意是說金箍棒是探江海深淺的“定子”,文章沒署名。我對作者的第一反應“這家伙應該是個理工男”,“還和航海干上了”(后來證明我的直覺超準,他不但是貨真價實的理工男,而且是大連海事大學畢業的“海員”)。順著這篇文章線索,我找到了他的公號,變成了他的“鐵粉兒”。相信他的很多“超粉兒”是和我一樣被他的文字,被他超高的話語技巧“騙”過去的。
第二,善于“制造”話題。他的每則故事都有“標題黨”的嫌疑,但又完全不同于“標題黨”,比起來是不折不扣的“雙標”。諸如《弼馬溫到底是多大的官?》《二郎神為啥這么清俊?》《少年孫悟空的奇幻漂流》《虎先鋒:你—看—我—的—臉》……僅看這標題就讓人覺得作者腦路清奇,不同凡響。沒有故作高深的大話、空話、套話,你看到的只是一篇篇能夠共情的清新小網文!一些行文用詞,像流行歌,像電影名,更像口頭禪,套用魯迅先生一句話,那叫一個“髦得合時”!
第三,會講故事,能爆料。如果僅僅是“標題黨”,那和一般的所謂網紅為炮制流量,大講什么“紅孩兒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孫悟空早被如來消滅在取經途中”之類故作玄虛,實則不通的網文也沒有啥本質區別。這書耐看的原因就在于“有料”。而且總是出人意表,讓你防不勝防,今天似乎得叫“破防”。
它能告訴你,大圣六兄弟的來龍去脈,二郎神到底是否揮刀自宮,烏巢禪師的《心經》密碼,甚至為更多的吃貨講起了《西游記》的吃吃喝喝……野史、正史,鉤沉稽核,無所不及,就連明代王磐的《野菜譜》他都能“薅”一把。
第四,以上三點只是表象,是這部書流行的表面原因。這部書之所以老少咸宜,圈內圈外廣為人知,最關鍵一點在于它的學術性。只是它的學術性隱含在信筆揮灑的花樣文字之下,看著好玩、新奇、有趣兒,但并不是信口胡柴,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是有出處,有來歷的。這和天飛兄的學術積淀有關,海事大學理工科的本科出身,使他具備了一般文科生欠缺的理性思辨和邏輯推理能力,北大文獻學碩士所受的嚴格學術訓練,使他具備了扎實的文獻功底和開闊的學術視野,這是他的底氣!學術為底里,風趣為表象,皮骨相合,于是有了這一篇篇奇文。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天飛兄的另一部學術著作——中華書局2014年版的《〈西游記〉校注》。這部校注稿是近年《西游記》輯校的一把“尺子”,所下功夫之深,堪稱“十年磨一劍”,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正是先有了這部令學界同行認可的學術著作,在此精耕細作的基礎上,才衍生出這部風靡網絡內外的“趣兒”書。這兩部書其實是“孿生”,體現了天飛兄為學的一體兩面。
佩服天飛兄!這樣有底蘊有情懷有操守的“網紅”,多少也不嫌多,如果有,再來一打!
壬寅春晚于秋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