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特殊的受供者

鄂爾多斯曾經是讓我很糾結的地方。

對于我們文化愛好者來說,鄂爾多斯真是一個魅力超強的神奇之地。在遙遠又遙遠的遠古,在地球的童年時代,這個地方曾經是深海之底的山川土地。隨著地殼運動和海水的退去,那些連綿起伏的丘陵地貌和夾雜其間的平川裸露到陽光之下,再經長久的風化變成了當今被綠化了的沙漠高地。如今走在不知盡頭的大路上,觀看兩旁展露著層層海平面印跡的巖層和切割面,不僅讓人浮想聯翩,還能讓你產生穿越遠古與今天的超生命感覺。這是鄂爾多斯對我的超自然吸引。再者是位于烏審旗的薩拉烏蘇文化。這是我們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生活時的文化,研究者們認為它是三點五萬到五萬年前的遺址。這個遺址是一九二二年因法國天主教神父、地質生物學家桑志化發現一顆人的門齒化石而被發現的。之后,中國的研究者順藤摸瓜,發現了很多我們人類幾萬年前生活情況的信息證據,將其完善成了回味我們人類發展進程的一大基地。是啊,我們人類從使用石頭生存的那個年代發展到使用電光生存的今天,是多么之大多么之神的進步呀,但看來這還未能使她心滿意足。真不知,我們人類想要變成怎樣一個生命的群體。在這方面,薩拉烏蘇文化能夠促使我們深沉地回味一下遠古,平靜地遙想一下未來。也可以這樣說,它能夠讓我們好好地整理一下紛亂的思緒。這是鄂爾多斯讓我很想過來的又一個引力。

上述之外,鄂爾多斯吸引我的還有層次更深的另一些原因。其一是聳立在鄂托克旗境內的阿爾寨石窟。這是一處令人叫絕的孤單的平頂山石窟。山是一座孤單的平頂山,坐落在一處開闊的川地上,恰如一塊長方形大石頭從天上墜落至此一樣。據說在北魏時期,人們在這個巨大的石頭上鑿開了蜂窩一樣的方洞,使它變成了如同麥積山的敬奉眾佛的地方。這座石窟吸引我的關鍵點是,關于石窟和它壁畫內容的說法。有研究者說,這座石窟曾經是成吉思汗第六次征伐西夏時的指揮部和養傷的地方。而且還說,在《蒙古秘史》中有其記錄。對這一說法,我是有些愕然的。首先一點是,成吉思汗于一二二六年秋天出征西夏時,鄂爾多斯這個地方是西夏國的屬地,而且又是屬于大后方性質的方位。一個尚未取得勝利,且四處追擊阿沙敢不軍隊的成吉思汗怎能深入到這個地方設立指揮部呢?至于在這里養傷之說更有待探討了。再者就是關于一幅壁畫內容的說法。石窟里有一幅壁畫,現在研究者們把它叫成了《成吉思汗安葬圖》。有研究者認為壁畫所顯示的就是安葬成吉思汗的情形。這個論斷也讓我頗感意外。眾所周知,成吉思汗的金身是被送回北方草原的大本營后秘密安葬的。關于其情形和細節連《蒙古秘史》都秘而未記。《元史》這樣后朝人撰就的史書也僅寫了“葬起輦谷”這樣的大致文字。所以,誰也不敢相信有人竟能畫出下葬的情形。還有一個就是鄂爾多斯民間普遍存在的蘇力德祭祀習俗。前面我已經說過,蘇力德是古代蒙古人所用的各種徽旗。現今鄂爾多斯蒙古人家家戶戶都有奉祀的蘇力德。這種情形在其他蒙古人聚居的地方是沒有的。這是為什么?這又在說明什么?形成這種文化行為的原因是什么?它對我們準確認識鄂爾多斯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又有什么作用呢?

鄂爾多斯吸引我的還有一個大原因就是圣祖成吉思汗陵坐落在伊金霍洛旗境內。盡管這個陵寢不是圣祖成吉思汗的金身安放處,也不是有人所說的衣冠冢,而只是一個特殊的專門奉祀成吉思汗英靈的場所。但因為我們蒙古人相信成吉思汗的靈魂是不滅的,而且就常住在這座建筑的高堂之上,保佑著蒙古的后世子孫。所以,凡是蒙古人都想到這里祭拜一下,以便得到祖先英靈的保佑與呵護。

凡此種種,鄂爾多斯對一個蒙古族文化人的招引是巨大的,無法抵擋的。但我對鄂爾多斯一直心懷懼怕,不敢貿然前往。這個讓我懼怕不已,不敢貿然前去的就是與鄂爾多斯人超凡熱情搭配在一起的烈酒。二〇〇〇年時我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工作。那年的九月,我們參加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作為工作人員的我們輪流值班照管展臺。我在值班時接待了在北京某機關上班的內蒙古知青。可敬可親的這位知青因為想念內蒙古,想念草原,想念他奉獻了青春年華的曾經歲月,專門請假來看內蒙古展臺上的圖書和人。他在內蒙古展臺上挑了幾本介紹或描寫草原的圖書,在結賬的時候說自己是在錫林郭勒下鄉的知識青年。由于他心中有個草原情結,很想了解草原上的新情況新變化,所以特地過來買去一些書看看。他說話時的那種誠懇和目光里流露出的深情使我有些感動,我說:“這兩年雨水很好,草原的風光也特別讓人心曠神怡。所以,應該去好好看一看!”

他笑著看我說話,點著頭慢慢地說:

“是應該去一下的。聽說草原上有很多變化……”

是的,草原上的確有很多變化,有些是好的,有些很難說是好是壞,還有一些是不好的。我這樣想著,但因不能用一句話說清楚,所以還是說:“錫林郭勒草原的牧民對你們知青特別有感情,你們知青不也是正在搞回探第二故鄉的活動嗎?應該去看看!”

“是很想去的,但不敢去!所以就以廣播呀,電視呀,看書呀等方式來滿足自己對草原的向往。”他有一點難為情。我說:

“為什么呀?”

“因為酒!”他說自己有肝炎,醫生曾告訴他有肝炎的人喝酒等于在肝臟上放炸彈,是絕對不行的。因為自己當過多年的知青,深知草原人的盛情常常與烈酒搭配在一起,而且因激動自己也會忘乎所以地端起酒來的。所以,自回城以后一直沒再回去,也不敢貿然前往……

我對鄂爾多斯的懼怕,也和這位知青兄弟差不多。雖然我沒有肝炎,也很少激動失控,但我二十多年前在鄂爾多斯醉酒的經歷,還是讓我一聽鄂爾多斯就心里打顫,就不敢前往。

經濟發展對社會發展的促進是全面的。只不過我們一些片面的評說家總是喜歡讓物質和精神摔跤,總是喜歡閉上觀察進步的一只眼,而將善于挑剔的那只眼睛瞪得大大的,然后大說物質豐足條件下的道德淪喪、倫理滑坡、價值扭曲等等。其實,物質和精神是相互作用的認知存在,物質的豐足不可能是道德淪喪、倫理滑坡、價值扭曲等丑陋現象的直接原因。恰恰相反,一個惠及全體的經濟發展傳導給社會發展的力量是巨大的,作用是全面的,比如鄂爾多斯。近些年,隨著國家的西部大開發,鄂爾多斯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很快成了內蒙古乃至全國人民刮目相看的地方。

盡管因怯酒的原因不敢去鄂爾多斯采訪了解,但通過其他各種渠道我還是能不斷感知到包括酒文化在內的鄂爾多斯各個方面的發展和變化。

這次,代組委會邀請我參加蘇力德祭祀及研討活動的這位老兄是著名的民間文化專家,多年來致力于蒙古族民間文化的搶救與保護。他讓我來烏審旗的目的有二:一是讓我深入了解鄂爾多斯蘇力德祭祀文化的歷史與現狀;二是讓我親眼目睹一下烏審旗的兄弟們是如何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珍貴遺產的。因為對酒的擔心沒有了,我高興地接受了老兄的邀請,并和他一起來參加這個活動。果然,所說不假,鄂爾多斯的酒文化,或者說烏審旗的酒文化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量力而行,隨意品飲已經成了他們招待客人的原則尺度。

對于喜歡探究的我來說,偷聽到的這則故事的確是具有超引力的神奇。因為,我們知道從人類的昨天被傳遞過來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緣由的。一則充滿神奇與傳奇的故事更是有它可追溯的前世記憶。是啊,這則故事的原型主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做了怎樣一些功德大事,讓百姓們如此地神化他?那個叫龍頭草和蒲草的植物藤蔓果真有將被肢解的身體重新連接復合的功力?如果有,我們的醫學界不就應該認真地去研究,以發明能夠讓生命長生的法寶嗎?再一點是,那個差一點就復活的人從鎮壓他靈氣的塔尖上升騰而去時,為什么變成的是一條長有人腿的火龍,而不是一束光?其中究竟蘊藏著怎樣一個文化信息?

也許是因為注意力沒有被其他內容吸引的原因吧,自從講故事的那個人下車,直到我們乘坐的大轎車來到會議所在的賓館門口,我一直被這個故事籠罩著,不斷產生著刨根問底的一些想法。對于一個普通的人,就是對于過去的我,這樣一則故事只不過是一個打發時間的閑聊罷了。可是,現在對已經明白了民間故事與先民們生存形態間密切關系的我來說,這則故事應該有值得去探尋的背后秘密。我盤算著見到我那民間文化專家老兄后好好了解一下這則故事和故事背后的有關情況……

閉幕宴會就是在這個酒店的多功能宴會廳舉行。如心所盼,我那專家老兄的座位緊挨著我的座位。我坐在那里,一邊聽宴會廳里的輕妙的蒙古音樂,一邊等待專家老兄的到來。音樂曼妙悠揚,人們陸續落座,眼看宴會就要開始了,可是我的專家老兄還沒有到來。老兄沒來,但宴會按時開始了。雖然有些缺憾,但我很快被吸引到了宴會那熱烈、歡快的氣氛之中。在我們蒙古民族的眾多群落中,鄂爾多斯蒙古人的歌和舞是大有名氣的文化景觀。他們的舞蹈不僅蒼勁有力、熱情奔放,更有英雄主義的壯烈與豪邁。他們的歌曲大有冰火一體的感覺,高聲時讓人耳朵發癢,哀婉時讓人不禁流淚。宴會上的表演主要以這類的鄂爾多斯傳統歌舞為主,并搭配了幾首新的創作歌曲。每當歌聲響起,客人們不僅出于禮節,更是出于內心的喜歡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其間,有客人認為蒙古歌曲與藏族歌曲的旋律都很優美,而且味道相近難以區別。座位上的不少人似乎頗有同感,都點頭認同。我心里想:蒙古歌曲與藏族的歌曲還是有較大區別的。蒙古人居住在北方草原,長期奉行英雄主義理念,在奔向人類歷史潮流的過程中進行過無數的征戰,付出過太多的犧牲。盡管換來的榮耀很是耀眼,但一代代英雄男人們的不歸征程,給當時的后方家眷、婦孺老少、情長兒女必然會留下無盡的傷痛和深深的惆悵。于是,在出現了充滿英雄主義色彩的豪邁、高亢的歌曲的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使心靈隱隱作痛的憂傷的歌曲。隨著歲月的流去,憂傷漸漸占據更大的心靈地盤,變成了蒙古民族重要的審美形式。所以,憂傷是蒙古歌曲的一大特點,是很容易被區分的審美元素。正當我的思緒沿著這個方向滑動的時候,一個熟悉的旋律悠然飄進了我的耳朵。

鴻雁 天空上對對排成行

江水長 秋草黃

草原上琴聲憂傷

鴻雁 向南方 飛過蘆葦蕩

天蒼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鄉

鴻雁 向蒼天

天空有多遙遠

酒喝干 再斟滿

今夜不醉不還

酒喝干 再斟滿

今夜不醉不還……

這首歌是一位女歌手演唱的。這首歌的原唱雖然是額爾古納樂隊的幾個英俊的小伙子,但現在用女聲演唱起來照樣能感受到蒙古人特有的那種深沉和惆悵。

宴會就這樣繼續著,場面從開始時的井然和安靜,慢慢變得喧鬧和活躍起來,隨著主辦方禮節性敬酒的結束,人們開始相互敬起酒來了。正如我們蒙古俗語所說:“知不足者,自有良策。”怯酒的我一看這架勢便悄悄起身溜走了……

第二天是與會者返程的日子,會務上早就給我們呼和浩特市的與會者安排了回程的一輛大轎車。

早上六點我就醒了。正當我按照習慣按摩時,門鈴響了。

來者正是我那念叨了兩天的專家老兄。老兄是來叫我出去散步的。他邊走邊介紹這個小鎮的前世今生,言語中既有對發展變化的自豪與喜悅,也有對鄉下牧民成片成片地被進城和傳統文化流失的擔憂。我點頭同意老兄的看法,并且在他進入新一個話題之前趁機說出了我的問題。

“說是有人被清朝凌遲處死。之后,他的孩子們根據其遺囑用龍頭草和蒲草的藤蔓包裹好被肢解的遺體后安葬。后來發現差一點就復活了……”

沒等我說完,老兄搶過話頭就說:“是啊,這是我們這里家喻戶曉的故事,是很有傳奇色彩的。老弟是什么感覺?”

“倒沒有什么,只是覺得故事背后有些東西……”

“怎么講?”

“我想,那個叫龍頭草和蒲草藤蔓的植物不可能有那樣神奇的功效,一個被凌遲處死的人也不可能重新復活,更不可能變成火龍升騰而去。叫我好奇的就是被故事神化的那個原型。雖然清朝距我們已經有幾百年的光景,也已經不是產生神話的年代,可人們竟給那個原型主人編了近乎神話的這樣一個故事。從中依稀可以看到人們對那個原型的崇拜,可以認為那個原型對人們曾經很重要……”

我的話還沒說完,老兄嘿嘿地笑著說:“看來我的作家弟弟對這個故事產生興趣了,一聽這分析就知道你認真對待了。你的分析很對路,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我們鄂爾多斯人特別崇拜的一個人物,他的確是個了不得的人……”

“老弟,那個故事的背后是一個傳奇的寶藏,你可以考慮一下這個題材。說真的,這個題材挺適合你,可以寫出一個很好的作品。”

“沒這么想過。”

“老哥是認真的。你好好考慮一下我的建議。這個題材非常符合你的性格,這么給你說吧,這則故事的背后有太多有待解開的謎題。可以說,讓你好奇的這個故事僅僅是眾多神奇與謎題的瓶蓋而已,里面可以去挖掘的東西的確很多。”

我的這位老兄一向以超前思維受人尊敬。這下他又以這個思維為我規劃了一個寫作目標。說實話,我對這個故事的興趣還沒有發展成為創作的沖動,只是感覺到故事的背后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東西。老兄這么一點撥,我那休眠的創作欲望似乎醒了過來,覺得可以去進一步了解一下。我越來越覺得寫作是面向社會的認知訴說,是對萬象社會的心靈參與,所以應該給讀者奉獻一些有意義的內容,而不是既耗費讀者時間,又言之無物的文字游戲。于是,我順著老兄的話說道:

“如果值得去寫的話可以考慮呀。碰到一個好題材也算是作家的緣分吧!”

老兄笑了笑,停下腳步直直地看著我說:

“一會兒我給你介紹一個人,你跟他好好了解一下。這個人是專門研究這則故事背后歷史的專家。你會有大收獲的!”

老兄說完邊拿起電話,邊示意我往回走。

喝早茶時,老兄果真領著一個人笑瞇瞇地進來了。那個人比老兄略高,戴著一頂灰色的禮帽,腳步輕快有力,一看就是個很精干的人。

“來認識一下。”

老兄把我添油加醋地介紹一通后,把他也向我做了隆重的介紹。他叫拉格森布林,曾是烏審旗蒙醫醫院的院長,是遠近聞名的蒙醫醫師。為了研究那則故事和故事背后的人與歷史辭去了炙手可熱的院長職務,中斷了賴以生存的醫生職業。經幾年專心致志的搜集整理,已經很好地搶救和留存了關于那則故事、關于其背后的人與歷史生態的珍貴資料。其中一部分已經被編纂成書,成了相關專家、學者們案頭必備的圖書之一。

坐下后,老兄對拉先生說:

“我作家老弟對額爾克徹辰可汗的故事很感興趣,我想這個題材也非常適合他的性格。你是這方面的專家,我沒有你了解得廣泛和深入,所以特請你來給我老弟介紹一下有關情況。你不會像有些人那樣摳門兒吧?”

拉先生笑了笑,無意識地查看一下自己的手指和指甲,然后不緊不慢地說:

“這幾年找我要資料的不少,有咱自治區的,也有北京和其他省區的,還有國外一些專家、學者。他們要什么,我給什么,一點都沒有摳門兒過。現在家鄉哥哥說話了,還能摳門兒嗎?請放心,我會要啥給啥!”

“哈哈,看我們烏審旗蒙古人!”老兄頗為得意和自豪……

經一陣商量,我決定不隨團隊回去,而是要留下來跟著拉格森布林先生進行一次田野尋訪。

畢竟是當過院長的人,關系多,人脈廣,不一會兒就叫來了一輛車,我們出發了。目的地是叫作圖克蘇木的梅林廟嘎查。這個地方在旗政府所在地嘎魯圖鎮的東邊幾十公里處,是我們往返時必經的一個地方。雖然路上車不多,但因限速探頭太多,我們走得很慢。在路上,拉格森布林先生告訴我,那則故事的主人公叫薩岡徹辰,可能是四百年蒙古帝國的最后一位可汗,曾引發國內外學者研究熱潮的《蒙古源流》就是他的作品。像達爾扈特人世代奉祀成吉思汗一樣,我們哈日嘎坦部落的人也一直在守護和奉祀著他的英靈……

拉格森布林先生認真地介紹著,就在他滔滔不絕間車走下大路,跑一段鄉間小路后,在一幢頗有廟宇風格的建筑前停了下來。

“到了。”

下車后,拉格森布林先生用虔誠的目光看著那幢建筑說:

“這幢建筑叫匯眾圣熙寶殿,也叫薩岡爾克徹辰洪臺吉祭祀館,就是專事薩岡徹辰祭祀活動的地方,現在為旗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一座獨幢建筑,離嘎查住戶的生活區稍遠一些,遠處是保持著波浪狀的沙丘,四周是低而密的杜松,乍一看像是一塊大綠的地毯鋪在了這里。低矮的樹枝間或邊緣上基本沒有開了花的植物,好像在襯托著這幢建筑的神秘與特別。

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就隱藏在這里嗎?我思索著,隨拉格森布林先生往里走。快到門口時,一個人匆匆忙忙從寶殿里迎出來,向拉格森布林先生作了個鞠躬禮后引我們走進寶殿。盡管叫寶殿,但這個殿廳遠沒有那些宗教場所的殿廳那樣富麗堂皇和豪華神圣。這不知是因為人文的設施不應有宗教場所的氣派,還是我們對人文設施的重視與建設不夠。但這里的香火倒還很旺,除祭壇中央幾根香炷悠然冒著浸肺的香煙外,整齊地擺放在臺面上的長明燈全部在托舉著自己的火苗。我學著拉格森布林先生做完表示虔誠的禮節后,拉先生讓我抬頭看祭壇中央上方墻上的一幅掛圖。

我抬頭看去,掛在墻上的這幅圖頗有唐卡的感覺,但沒有唐卡那樣的厚度感,可能是在皮子上或在較厚的紙上畫的。全圖整體上由藍、紅、白三種顏色構成,畫面上部有三個端坐在祥云上的佛或菩薩的身像,中間是在一團火焰中站著的一個英雄模樣的人,在底部畫有兩個坐在椅子上的人,其中一個衣冠楚楚,右手還握著一桿蘇力德模樣的器物。掛圖的兩邊是楷體大字的蒙古文對聯,大致意思是:圣主成吉思汗威名普世傳揚,天賜薩岡神筆光耀大地文化。

我目不轉睛地盯著掛圖和掛圖兩邊的對聯,心里一時充滿了說不出的感覺。當我站在那里努力梳理畫面里的人物形象與對聯的關系時,拉格森布林先生指著畫面左下方的畫像說:

“這個人就是那則故事的主人公薩岡徹辰,我們哈日嘎坦人幾百年來一直將他與成吉思汗一同奉祀在這里!畫面中間火焰里的那個人是成吉思汗。”

我頓感不解,心想:在這個世界上誰人能與成吉思汗享受一樣的奉祀待遇?也許,拉格森布林先生感覺出了我的疑慮,急忙解釋說:

“在鄂爾多斯,在烏審旗,在我們哈日嘎坦人的心目中,薩岡徹辰的地位就是這么高。那副對聯就是我們對祖先薩岡徹辰的評價和認識!”

很坦誠的表白,但是這位薩岡徹辰先生究竟以怎樣的功德贏得了后人如此高度的評價和奉祀呢?我沒有反問,但心里不停地翻滾著這樣一個問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觉县| 肥城市| 格尔木市| 三江| 察雅县| 泰和县| 依兰县| 文安县| 浦城县| 金川县| 吴江市| 航空| 弥勒县| 萝北县| 石林| 茌平县| 循化| 扶绥县| 泰顺县| 铁力市| 深圳市| 永城市| 丹阳市| 平顶山市| 巢湖市| 瑞丽市| 浑源县| 会昌县| 沁源县| 大石桥市| 犍为县| 麦盖提县| 宽城| 曲周县| 乌拉特中旗| 天峨县| 曲水县| 丰城市| 公安县| 神农架林区| 和政县|